文|郭晔旻
彼得保羅要塞鳥瞰。該堡壘由彼得大帝于1703年在聖彼得堡涅瓦河北岸的兔子島興建
即使是對一位俄羅斯地理盲而言,隻從世界杯足球賽的場地設置也能猜出舉辦城市在俄羅斯聯邦國家中的地位。譬如,開幕戰與決賽毫無懸念地落在了首都莫斯科。除此以外最大的一塊世界杯“蛋糕”則被聖彼得堡獲得——多達7場世界杯比賽将在可容納6.8萬名觀衆的聖彼得堡體育場舉行,其中還包括了半決賽與三、四名決賽這樣的重頭戲。的确,對于俄羅斯聯邦來說,聖彼得堡市正是僅次于首都莫斯科的重要城市。
聖彼得堡在曆史上曾經曆過多次改名。直到蘇聯解體前夕的1991年,列甯格勒全市公民投票決定将城市名稱恢複為這個城市最初的“聖彼得堡”(圍繞全市的列甯格勒州仍維持現名不變)。除去當時特定政治氣候造成的“去布爾什維克”化浪潮不論,改名的背後,或許還有着這個城市居民對恢複昔日榮光的渴望。
這是因為在“列甯格勒”時代,盡管蘇聯官方駁斥了“有人惡意地把位于國家邊緣地帶的列甯格勒的發展說成是人為的,說它的發展趨勢似乎在下降”的說法,堅稱“蘇維埃列甯格勒在不作首都後,并未衰落,而是繼續蓬勃地發展;但是“列甯格勒”相比“聖彼得堡”時代,在國内地位的相對衰退,卻是一個很難令人否認的事實。
随着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系的建立,蘇聯經濟的一切領域都以首都莫斯科為中心展開。結果,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中央地區在全國經濟中的份額一路上升到1/4,而以列甯格勒為中心的西北地區卻下降到5%,比起當年聖彼得堡獨占全俄工業1/ 10強的盛況近乎腰斬。與此同時,列甯格勒的市政建設也隻能唯莫斯科馬首是瞻。譬如,早在1935年5月,莫斯科地鐵就正式開通。反觀列甯格勒的第一條地鐵建成則要晚至20世紀50年代,其線路與站點數量在莫斯科地鐵面前,也隻能自歎不如。
聖彼得堡海軍部大廈,位于俄羅斯聖彼得堡涅瓦大街西端海軍部濱河路
兩座城市地位的此消彼長最直觀地反映在兩座城市的人口變遷之上。1918年3月蘇維埃政權将首都由彼得格勒遷往莫斯科,帶走了最有創造力的和最強大的機構,以及最傑出的人物。列甯格勒的人口因此從上一年的230萬人銳減到147萬人,到1926年也隻恢複到153萬人。而同期的莫斯科人口已超過200萬,在全蘇城市中的老大地位已絕難撼動。兩座城市的人口差距此後變得越來越大,1970年時,莫斯科人口是694萬,而列甯格勒隻有402萬。最令人瞠目的是,根據蘇聯當局制定的規劃,1990年的列甯格勒人口不應該超過350萬人,這個數字居然比規劃通過時列甯格勒的實際人口還要小。
即使在蘇聯解體之後,聖彼得堡的處境也未見好轉。俄羅斯聯邦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失敗導緻了“權貴資本主義”的橫行,作為權力中心的莫斯科在經濟上的壓倒性優勢地位反而更加突出。盡管2000年以後統治俄羅斯的普京是土生土長的聖彼得堡(列甯格勒)人,但他為造福桑梓所能做的事情恐怕也有限得很,2008年将俄羅斯海軍總司令部遷往聖彼得堡的海軍部大樓可能算是其中之一。這座海軍部大樓是彼得大帝時代的遺産,建于1704年。起初僅為一個造船作坊,為波羅的海艦隊制造艦船。現有建築建于1806-1823年。中央塔樓上方是高達72.5米、高聳入雲的精巧金塔,尖頂飾有三桅帆船形的方向标,被當地人視為聖彼得堡的标志之一。
海軍總司令部的到來對于聖彼得堡自然是件喜事,但對于扭轉這座城市的長期頹勢仍舊無能為力。不過,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全球受歡迎的旅遊城市中,聖彼得堡名列第8位。而據說莫斯科隻名列第300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