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白宮官員12月5日傍晚在一場白宮吹風會上說,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将于美國東部時間6日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并将啟動美駐以使館遷往耶路撒冷的進程,但不會馬上把美國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往耶路撒冷。
按照白宮發言人薩拉·桑德斯5日上午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的說法,特朗普已經“打定主意”,将作出“對美國最有利的決定”。她沒有提及特朗普具體會宣布什麼。
在1995年,美國國會當時在共和黨推動下通過一部法律,規定駐以使館必須遷至耶路撒冷,但總統有權以安全因素為理由推遲執行,必須每6個月簽署一份相關文件。此後曆屆總統,從比爾·克林頓到貝拉克·奧巴馬,都簽字延緩搬遷。
為配合推動巴以恢複和談的努力,特朗普今年6月簽署延緩搬遷的文件。理論上,在上一個文件12月4日到期後,特朗普要決定是否簽署中止搬遷計劃、再次延後6個月的總統令。
對于耶路撒冷地位問題,美國政府長期以來的政策是須由巴以談判解決。然而,針對特朗普即将作出的這一舉動,國際社會紛紛表達不滿。
法國、約旦、土耳其、巴勒斯坦等國均表示,事件将引起嚴重後果,可能破壞中東和平進程并加劇地區緊張局勢,呼籲對以巴雙方的争議性城市地位的認可在兩國談判框架之内解決。
耶路撒冷地位是巴勒斯坦與以色列數十年來和平談判中分歧最嚴重的議題之一。1980年,以色列立法認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多數國家都将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目前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實際控制,不過國際社會普遍不承認以色列對耶路撒冷擁有主權。
耶路撒冷舊城。視覺中國 圖
巴以沖突的曆史由來
巴勒斯坦位于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曆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紀未,希伯來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後建立希伯來王國及以色列王國。
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占領和統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并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将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裡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由于這項決議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國未能誕生。
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五次大規模戰争。以色列通過戰争占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長期以來,以色列在被占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實施猶太移民政策,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力求通過改變其占領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大以色列國。
近三十年和談艱難推進
作為中東問題的核心,巴以沖突雙方多年的沖突使彼此都認識到,誰也無法消滅誰,戰争解決不了問題。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開始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
1991年10月馬德裡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在阿以和談中,巴以和談是構成中東和平進程的關鍵。1993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以來,雙方還簽署了一系列協議,然而這些協議由于以曆屆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盡管根據有關協議,1994年5月巴勒斯坦開始自治,但關于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卻因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巴以雙方至今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
2000年9月,以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巴以流血沖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由于沙龍采取了一系列強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進組織針對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動”,緻使以色列采取了強烈打擊報複,巴以雙方陷入報複與反報複的惡性循環。
2002年6月,美國、歐洲、聯合國和俄羅斯“四方”勾勒出了一個和平“路線圖”原則,包括巴勒斯坦國的獨立,但由于巴以沖突不斷,“路線圖”計劃擱淺。
2010年9月,奧巴馬政府推進恢複停滞的和平進程,使有關各方兩年來第一次同意直接談判。2014年4月,巴以和談中斷,至今未能重啟。
而關于耶路撒冷地位的問題,曆來是雙方矛盾的焦點,也是巴以和談中最艱難和最具危險性的問題。
三大宗教,集會聖城
耶路撒冷,在希伯來語中原意為“和平之城”,然而這座或許是世界上最獨一無二的古老城市,作為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共同聖地,千百年來信徒不斷,成為了沖突和争奪的聚焦點,幾千年曆史中飽經戰亂,甚少有過真正的和平。
三千年來,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世世代代一直保持着他的象征價值。在古羅馬政府後遭到流放而散布世界各地的許多猶太人從來沒有忘記耶路撒冷。他們年複一年地重複說道:“明年相會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成了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向往返回自己家園的象征。耶路撒冷在猶太先知者的預言中,信徒日常的祈禱裡以及世界每個角落的希伯來詩人的頌歌中随處可見。
對于基督教徒來說,耶路撒冷是耶稣生活、布道、殉難和複活的地方。雖然基督教會強調的是作為天堂的耶路撒冷而不是世俗的耶路撒冷,但是,在《聖經》新約全書上提到的一些關于耶稣生平和經受磨難的地方,一直吸引着朝觐者和虔誠的信徒們前去觀光。
目前在耶路撒冷的基督教社團劃分為東正教徒、基督一體論教徒、羅馬天主教徒、東儀天主教徒以及新教徒等派别。出亞美尼亞人外,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徒絕大多數都是拜占庭時期古代基督教徒的後裔。亞美尼亞基督教徒大多數十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來自土耳其的難民的後裔。
而根據伊斯蘭教的說法,先知穆罕默德從麥加奇迹般地被送到耶路撒冷,并從那裡升入天堂。奧馬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均建于公元七世紀。《古蘭經》裡提到耶路撒冷是“遙遠的地方”,因此被認為是僅次于麥加和麥地那的聖地。贊美耶路撒冷為聖地的文學作品在穆斯林世界比比皆是。
耶路撒冷首次接觸伊斯蘭教是在公元七世紀,當時也是第一次接觸那些熱情的傳播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在伊斯蘭旗幟的指引下建立了疆土遼闊的帝國。今天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大多數是遜尼派教徒。
以色列獨立宣言聲明容許宗教信仰自由并保護一切宗教聖地。這些聖地由各個宗教社區分别進行管理。法律規定,人們可以自由出入這些地方。
【五次中東戰争簡介】
第一次中東戰争(1948—1949):又稱巴勒斯坦戰争,以色列稱“獨立戰争”。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次日淩晨,外約旦、伊拉克、叙利亞、埃及等阿拉伯國家出兵進攻以色列。這場戰争以阿拉伯國家的失敗而告終。
第二次中東戰争(1956—1957):又稱蘇伊士運河戰争,以色列稱“西奈戰役”。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和禁止以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聯合向埃及發動進攻。
第三次中東戰争(1967):又稱“六五戰争”,阿拉伯國家稱“六月戰争”,以色列稱“六天戰争”。1967年,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鎖亞喀巴灣,于6月5日晨,對埃及、叙利亞、約旦發動突然襲擊。這次戰争中,以色列共侵占65,700平方公裡的土地,使50萬阿拉伯人民淪為難民。
第四次中東戰争(又稱贖罪日戰争)發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于埃及與叙利亞分别攻擊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戰争的頭一至兩日埃叙聯盟占了上風,但此後戰況逆轉。至第二周,叙軍退出戈蘭高地。在西奈,以軍在兩軍之間攻擊,越過蘇伊士運河(原來的停火線)。直到聯合國停火令生效為止,已經殲滅了一隊埃及軍隊。
第五次中東戰争(1982年6月—9月):又稱黎巴嫩戰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占領黎巴嫩14的領土,襲擊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組織及其武裝力量,并與在黎的叙利亞軍隊交戰。
(文中資料援引人民網、新華網公開報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