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高山地區,由于水熱狀況随海拔的變化而形成。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律和陸地水平地域分異規律,共同形成了陸地的地帶性分異規律。
(1)山地垂直地域分異是從山麓到山頂水分和熱量狀況的差異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山麓到山頂水熱的變化與從低緯度到高緯度的變化類似,但并不完全一緻。随海拔升高氣溫逐漸降低,降水量是“少—多—少”變化。
(2)山地垂直帶是在水平地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山麓的自然帶與水平帶一緻。
(3)山地自然帶的發育程度往往與該山體所在緯度和相對高度有關,通常是緯度越低,山體越高,自然帶越豐富。
(4)垂直自然帶的分布受熱量條件的影響,一般陽坡較高,陰坡較低。積雪冰川帶若主要受熱量影響,分布同此規律,若兩坡降水差别大,則主要受降水的影響,降水多的山坡冰川面積、體積大,雪線低。
(5)同一自然帶随着其所在山體所處緯度的增加,其分布高度不斷降低。
影響雪線分布高度的因素
溫度(熱量或緯度) |
雪線高度與氣溫呈正相關 |
降水因素 |
降水量越大,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線越高 |
地貌因素 |
坡度越大,積雪易下滑,不利于積雪保存,雪線偏高;陽坡接受到的太陽輻射量較多,氣溫偏高,雪線位置偏高,陰坡則相反 |
溫度(熱量或緯度) |
雪線高度與氣溫呈正相關 |
季節因素 |
夏季氣溫高,雪線上升;冬季氣溫較低,雪線下降 |
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活動因素 |
全球變暖,使雪線上升;臭氧層破壞,使雪線上升;沙漠化造成氣候變幹,使局部地區雪線有所上升;礦物能源燃燒産生的粉塵污染雪面,吸收太陽輻射能力上升,導緻冰雪融化,雪線上升 |
氣候、地貌等因素綜合作用 |
喜馬拉雅山南坡,即是陽坡,又是迎風坡,但水分條件的影響超過了熱量條件的影響,因此雪線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