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露天大礦坑,今天的城市後花園。茂名露天礦生态公園坐落于茂名市區西北石油化工工業區,占地面積10.07平方公裡,園内有複綠生态林地約8000多畝、長達20公裡的馬拉松跑道。
茂名露天礦好心湖(攝影:丘立賀)
園内還建有廣東首家礦産遺址博物館——茂名露天礦博物館,建築總面積9000多平方米,成為集展覽、科普、藏品收集等諸多功能于一體、傳承茂名礦業文化和油城精神的綜合型博物館。
茂名露天礦博物館(來源:茂名高新區)
水波如鏡,綠林成海,看着如今生态公園的美景,誰能想到,就在三十年前,這裡還是廢棄的油頁岩礦坑。
五十年代,茂名石化煉油廠開工,我國南方最大的露天油頁岩礦山随即在茂名破土動工。上萬名石油技術人員和民工組成的建設大軍齊聚茂名油頁岩蘊藏區,用鋤頭、畚箕加扁擔,直接在礦脈上掘取礦石運出,上演了一出現代版的“愚公移山”。
從1961年礦山和頁岩幹餾裝置規模化投産,到1992年年底停産,露天礦山為緩解國家石油困難作出了貢獻,但同時也造成了大氣污染、水體污染,開采形成的巨大礦坑可能誘發滑坡、坍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開采露天礦形成的礦坑湖,水質差,廢棄的巨大礦坑更是存在安全隐患。從高空看下去,露天礦坑像一個巨大腳印,滿目荒涼。
20世紀50年代,頁岩的開采現場(來源:《茂名石化圖志》 )
為撫平“城市傷疤”,茂名市放棄該區開發高嶺土、煤炭等可能帶來的巨大收益,作出了關停露天礦的決定,決心引來活水變“廢坑”為“活湖”,啟動露天礦生态公園規劃建設工作。
2014年,茂名露天礦生态公園建設全面展開,按照修複與優化有機結合的原則,重點建設“引水、修路、種樹、建館”四大工程,利用現有地形及礦區原有設施,通過“賞花、觀景、戲水、觀展”等一系列景點布置,開發出集工業特色、山水園林、休閑觀光于一體的大型開放式生态公園,成為市民休閑遊玩的好去處。
茂名市露天礦好心湖綠化帶(攝影:丘立賀)
随着新鮮水源的不斷注入和中和處理,礦湖中逐漸魚類成群,鳥類也在湖中栖息覓食。引水入湖徹底改變了礦湖水質,有效提升了小東江流域生态環境。
鄉村振興公益慈善健步行活動在露天礦生态公園舉行(攝影:丘立賀)
2017年8月,礦坑湖被命名為“好心湖”,水面面積約6平方公裡,蓄水量為1.6億立方米,圍繞着好心湖的好心湖碧道全長15.2公裡。在好心湖碧道建設過程中,茂名市将其與河湖治理、生态保護與修複、文旅産業緊密結合,實現了生态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效提升。
這條集碧道、馬拉松賽道、生态人行道于一體的風景體驗線,不僅全面呈現出人水和諧的生态文明建設成果,也串聯起民心所向的“幸福之道”。好心湖碧道成為廣東水科院河長制研究院推薦的廣東“十大浪漫碧道”。
茂名露天礦生态公園的蔚藍湖水(攝影:丘立賀)
茂名發布編輯部
編輯:鐘鎮聰
初審:柯柱基
審核:朱武軍
來源:茂名史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