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孟子思想的内涵及其當代意義

孟子思想的内涵及其當代意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30 13:18:51

孟子思想的内涵及其當代意義?  孟子(約前390-前305),名轲,鄒國人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儒家美學思想的拓展者,其對孔子的思想有所損益,從本心着手來探讨仁義的存在與人生的價值,并且最終升華了“仁義美”,形成了“仁政”的思想,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孟子思想的内涵及其當代意義?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孟子思想的内涵及其當代意義(淺談孟子仁義美)1

孟子思想的内涵及其當代意義

  孟子(約前390-前305),名轲,鄒國人。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儒家美學思想的拓展者,其對孔子的思想有所損益,從本心着手來探讨仁義的存在與人生的價值,并且最終升華了“仁義美”,形成了“仁政”的思想。

  從“感官美”到“仁義美”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聲,天下期于師曠,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子在這段推理過程中着重論述了味覺美,他認為,視覺、聽覺、味覺的愉快是并列的、相通的、處于同一層面上的。

  盡管孟子肯定人的感官愉快,但他又從人與禽獸的根本區别出發,認為“目之欲色”“耳之欲聲”“口之欲味”等等是做人的“小體”,隻是感官的快适,“心之欲仁”才是做人的“大體”,才是真正的樂,因而,相較而言,孟子更重視“仁義美”更注重以人特有之道德心來論人性。所以,在理解孟子的“仁義”、孟子的“性情”時都該回歸本心。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仁義内在,人的這種“美”的品質——“仁義”是天生固有的,他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在提出人性善時說:“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仁,人心也。”孟子認為,恻隐之心是人所獨有的區别于禽獸的特質,這便是“仁”,而“仁”是天賦予人的最可貴的品質,也是人之為人的安身立命最根本的基礎。既然“仁”就是人心,是天所賦予的人所固有的善性,它便完全是人的一種内在本性,因此孟子強調對于“仁”,應該是“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順從人自己内心的本性而不是依照外在的規範去實施仁義。

  當然,人所以不善、不美,孟子認為并非天性如此,而是由于外物的引誘。孟子說:“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蘖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牛山之木”本來是美的,隻是由于“斧斤伐之”“牛羊食之”,才變為不美的。人性也是如此,人性本來是美的,隻是由于外界的影響,才變為不美的。因此,孟子認為人要保持自己固有的“美”,必須進行修心養氣,使之不為“斧斤”所伐,以至“放其良心”。所以,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施仁政”:孟子“仁義美”的升華

  孟子以天下、道義為本位,具有“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崇高境界和博大情懷,這也奠定了儒家聖壇上一以貫之的道德精神,其“仁義美”的最高境界是施仁政,即建立一個上下和睦、秩序井然的仁政之國。

  孟子從戰國動蕩的社會環境出發,認為施行仁政乃當務之急,其審美理想自然關注百姓的現實生活。對于施行仁政的首要與必要條件,孟子認為是滿足經濟上的需求。“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養,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饑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的仁政理念,核心是“貴民”,認為社會上的“人民”是最為寶貴的,“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并說“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把“得其民”看作是帝王“得天下之道”,帝王之得失天下決定于民心的向背,這表現了孟子的政治卓見。

  在七雄并立、角逐天下的戰國時代,孟子的仁政學說首先是對社會現實的針砭和鞭撻。“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其次,孟子認為靠施行仁政來凝聚人心,征讨不仁,将無往而不勝。“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于其野矣。廛無夫裡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這樣的願景是孟子向往已久的美好藍圖,盡管受時代的局限,這種理想難免淪為烏托邦,但它在後人心目中燃起的思想火花,卻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希望。

  結語

  以今人的眼光來看待孟子的“仁義美”思想,其既有積極意義,也有局限性。客觀而言,由于受當時社會環境以及孟子本人觀念的約束,其局限性是無可避免的。但是,孟子仁義思想的積極啟示作用是非常大的。孟子的“仁義美”思想傳遞了一個理念就是要着眼于萬民的憂樂和天下的安危,強調道義本位、社會本位。孟子的“仁義美”思想是以儒家“仁學”和“人性善”為基礎,最終升華為“施仁政”,使儒家道德獲得了社會性的存在價值。(吉 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