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7月29日訊(通訊員 曹晗)之前每每和湖南婦女兒童醫院譚醫生聊起在科室治療成功長高的孩子案例,譚醫生臉上總是會露出欣慰的微笑,可一說起這兩個孩子的故事,譚醫生就會發出陣陣惋惜:“要是早點來就好了,真的太可惜了!”
不把醫囑當回事孩子少長一大截
事情還要追溯到2021年2月,譚醫生診室像往常一樣,來了一位領着孩子看身高問題的母親,在查問病情之後譚醫生了解到,這個叫小依(化名)的女孩兒,實際年齡8歲1個月,一周前孩子媽媽偶然發現小依的乳房出現了增大的情況,明顯感覺到這不像一個剛8歲女孩的正常發育狀态,所以就緊張了起來,害怕孩子身體發育出現什麼異常,于是決定帶孩子來醫院做一個系統的檢查。孩子媽媽還告訴譚醫生,孩子平常的長高速度比較快,可以達到7cm/年。
在給小依完善相關檢查後,譚醫生發現小依目前的實際身高是130.5cm,骨齡檢測結果為7歲,低于實際年齡1.1歲,預測出小依的成年身高可以達到164.1cm,檢查結果還是比較理想的。譚醫生告訴孩子媽媽,雖然目前來說小依的發育情況還在可控範圍内,但有性早熟的風險,所以需要非常嚴格的監測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每3個月來院随診。
可3個月過後,譚醫生并沒有等來小依的複診,直到一年半後的今年7月,小依和媽媽再次出現在了譚醫生的診室,而此時的小依已經9.6歲了,媽媽告訴醫生,當時初診完回去後想着反正當時做的檢查都正常就沒再監測過孩子的發育情況,直到昨天突然發現小依來了例假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趕緊再次挂号帶來看診。
但這次做完檢查後發現,小依的結果并不理想,此時的小依骨齡已經長到了11.1歲,超出實際年齡1.5歲(一年半的時間骨齡增長4.1歲),骨齡明顯超前,預測的成年身高也從之前的164.1cm下降到了157.2cm,孩子媽媽聽到這個消息懊悔不已,責怪自己太大意,沒有好好聽醫囑定時監測孩子骨齡,結果讓孩子的成年身高少長一大截。
好在檢查提示小依的骨骺還沒有閉合,現在抓緊時間治療,還能抓住最後的長高尾巴再幫孩子一把。
科學監測身體變化避免孩子成年遺憾
可另一個小患者小南(化名)就沒這麼幸運了!今年7月中旬,譚醫生診室來了一位15歲的男孩,孩子爸爸告訴譚醫生,小南已經變聲3年了,近幾年從未帶他做過任何體檢,也完全不知道有骨齡檢測這個事情,全家人認為男孩子到17、18歲還能沖一沖,所以從來沒有用心關注過孩子生長發育的情況,直到最近發現孩子身高一直原地踏步才想着帶來看一下醫生。譚醫生通過問診還了解到,小南的爸爸有168cm,媽媽有159cm,小南的遺傳身高本可以達到170±5cm。
可這次檢查遺憾發現,15歲小南的骨齡已經達到了18歲,提示骨骺閉合,再無長高的機會,由于家長對孩子身高監測意識的欠缺,導緻小南的身高停在了158.7cm。
骨齡監測要重視把握長高黃金期
相信很多家長其實對“骨齡”這個詞并不陌生,骨齡是骨骼年齡的簡稱,它是以小兒骨骼實際發育程度同标準發育程度進行比較,所求得的一個發育年齡,因為骨齡能較精确的反映人從出生到完全成熟的過程中各年齡階段的發育水平,所以它在各發育年齡中的應用最為廣泛。尤其在内分泌疾病、發育障礙、營養障礙、遺傳性疾病及代謝性疾病的分析與診斷方面,骨齡更具重要作用。利用骨齡推斷的發育情況,從而反映身體生長發育的狀态,有助于了解兒童身高發育的潛力。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在孩子生長期及時檢測骨齡情況,并且要定期監測,因為骨齡是随之變化的,科學監測,科學助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