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老子的管理哲理

老子的管理哲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9 15:22:44

老子的管理哲理(管理者如何修身養性)1

《老子》五千言,一字一經典;人生浮沉事,盡在其中見。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緻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阖,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德經·章九》)

載,助詞,語氣詞,可引申為裝載,修煉;營,形體之氣;魄,精神之氣;抱,合;一,指“道”;離,分離;專,集合,馮友蘭解釋為“摶”;滌,清洗;覽,同鑒,如鏡子般,引申為“觀”;天門,感官;阖,關。[認為是五十一章錯簡重出。]


——管理者如何修身養性


一、何謂修身養性?

先修而後養。簡單說,就是先學會,後保持,再精進。如同百米賽跑,掌握要領,保持下去,謀求提升。

1.修什麼?——做到身心合一

老子給出的答案是“營魄抱一,無離”,形體和精神都符合“道”的标準。簡單說,就是身心合一。

心是什麼?對于管理者而言,就是做事的出發點。既要符合公司的制度,也要符合人性的規律,更要符合自然規律。這是“心”抱“一”。有的管理者恰恰相反,不是抱“一”,而是抱“二”,公司制度下硬是創造出小制度,不到下班不開會,不到過節不談新計劃。比如,有的公司開大會,要求提前十分鐘抵達會場,你偏要大家提前半小時抵達;有的公司要求超額10%完成任務,你偏要下屬達到15%。這種出發點,表面上是為公司,為團隊,其實是為自己的功名利祿。

身是什麼?對于管理者而言,就是做事的行為表現。表達真實内心不做作,制定條例簡單不折騰。不折騰自己,不折騰别人,不折騰公司。這是“身”抱“一”。有的管理者背道而馳,搞起分身術,同時把幾個項目都壓在下屬身上,明明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偏要長篇大論秀口才。比如,員工A即是三個項目的leader,也是同事B、C、D的項目組成員;公司已經有了績效考核的标準,偏要在這個标準上加上更加複雜的考核流程,分為初查,再查,複查。這種行為表現,看起來兢兢業業,實際上是效率的絆腳石。

“心抱二”,意味着心分裂,就會有真心和假意;“分身術”,意味着身遵從兩套标準,一個是真心的标準,一個是假意的标準。外在體現的就是人前一套,背後一套。時間久了,人前那一套就會固化,它指導下的人生和自己真實的人生就會越來越遠,也就越來越找不到自己。吃着饅頭,說是雞腿;喝着白開水,硬說是甘泉。虛幻畢竟是虛幻,當虛幻承載不了真實的時候,身心健康也就支離破碎了。典型表現為:視家人為下屬(如嚴苛),視員工為家人(如出軌),分不清你是在家裡(如官腔),還是在職場上(如放縱)。

“心抱一”說明出發點正确,這是身合的前提;“身抱一”說明行為到位,這是心合的體現。身心都合一了,就會看饅頭是饅頭,看白開水是白開水,家人就是家人,下屬就是下屬,身心自然就是健康的。

2.修到什麼程度?——心靜,身靜

老子給出的答案是“專氣緻柔,能如嬰兒乎?”嬰兒式的氣柔,是形體和精神和諧的最佳體現。嬰兒的表現,也就是它的所思所想。想吃東西,就大哭;想玩玩具,就大樂;想要抱抱,就伸手;拿不動的東西就放下,得不到的東西就轉向别的事物。開心就樂,委屈就哭,無不體現出一個嬰兒的天性和自然。

這與“心靜,身靜”有何關系?這裡有一個誤區,認為老子描述的“靜”是佛家的“打坐功夫”,于是開始上“瑜伽”課。殊不知,“瑜伽”是抛開現有環境,重新構建一個理想環境,所以是空靈裡的放飛自我,而不是現實裡的放飛自我,這是對老子之“道”的誤解。“靜動”在老子看來是一體兩面的“一”,最大的靜,才是最大的動。由此,嬰兒的“靜”體現在“專”那個字上——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心靜,不是一點兒欲望都沒有,而是能夠專精當下;身靜,不是一下都不動,而是能夠為專精而動。這是我們人類最能觀察到的身心合一,是人類最該效仿的生活原則“心在哪裡,身在哪裡”,也是“虛而不屈,動之欲出”的體現。

對管理者而言,就是“專心緻志”地做好本職的工作,不要節外生枝。不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任何一份工作,隻要專精幹下去,都會成就一個人,不要把心思放在“尋找有成就的工作上”;任何一個員工,隻要真心相處,都會獲得對方的忠誠,不要把目光聚焦在“尋找順我者昌的下屬上”;任何一種能力,隻要用心磨練,都會得到最大的發揮,不要把精力用在“尋找投機取巧的僥幸上”。專注成就,心就不靜,精力就會放在“拉山頭,找漁利”上,心不靜,身自然不靜,既要對抗疲憊,又要乏于欲念,到了身心俱疲的時候,也是病魔纏身的時候。犧牲本職工作換取的成就,相當于犧牲公司和員工的利益換取自己的私利,這不是一個管理者應有的職業操守。

心靜,控制的是自己的欲望,專精當下;身靜,約束的是自己的行為,為當下而動。

3.養什麼?——吐故納新

老子給出的答案是“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小孩子為什麼有靈氣,因為它們沒有雜念,因為沒有人生閱曆,自然本性沒有受到幹擾,所以總能看到事物的本質。宛如清澈見底的一潭水,可以看到水下的任何存在。小孩子不是口無遮攔,而是靈氣所使,口出本性而已。本性是一個人内心深層次的東西,好的心思被解讀出來稱為懂禮貌,壞的心思被解讀出來,就被稱為傷自尊,成人的内心世界很複雜。

每個人在出生的時候,都被賦予了大自然最純真的靈氣,她是洞察事物的靈魂,也是創新的法寶。然而,随着雜念的加入,靈氣的存在的空間就被壓縮了,雜念增加的越多,靈氣減少的越多。這也是成年人洞察力、創新力、學習力下降的原因。

所謂“吐故”,就是清楚雜念,清楚得越多越好;所謂“納新”,就是恢複靈氣,恢複得越多越好。

對于管理者而言,職位越高,時間越久,固有的認知就越多越深,判斷多于洞察,定勢多于思考。有些認知是有利于工作能力的發揮,有些認知不利于工作能力的發揮,加上自我感覺良好,沒有周遭的反對意見,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往往把原因歸咎于外因,而不是内因。外因治标,内因治本。當越走越遠時,也是一個管理者不能自拔時。有一家公司的經理,比較專斷,他的一個下屬是學過法律的。一次,在解聘這個下屬的時候,明顯是違背了勞動合同。這個經理根據自己多年商場摸爬滾打的經驗做出判斷,那個下屬不敢怎麼樣(已經忽視了對方學過法律),自己又不是第一次做這樣的事情,勝利者永遠屬于自己。下屬二話沒說,收拾東西離開公司,半個月後那個經理收到了法院的傳票,最後,經理也被公司開除了。

所以,養性,就是養靈氣,養靈氣就是修煉“吐故納新”的能力,作為管理者,要經常提醒自己減少認知的判斷,多一些觀察和思考。

4.養到什麼程度?——淡泊性情

老子給出的答案是“天門開阖,能為雌乎?”對人類而言,世界是感性的,因為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是我們理解世界的第一手信息。感官感受到的世界,稱為“天門”,大腦對感官世界的解讀,稱為“開阖”,可以這樣解讀,也可以那樣解讀,當然也可以不解讀。無論怎樣解讀,老子都希望大家按照“雌”的标準解讀。雌,作為形而下的道,可理解為“陰”、“靜”、“柔”,與雄之“陽”、“動”、“剛”相對。

感官引發的是性情,性情幹擾的是思考,思考呈現的是解讀。可見,性情,是局限性的核心,往往引導人們隻看到“雄”的一面,比如争名,争利,争色。而老子希望人們能夠淡泊這種性情,不僅看到“雄”的一面,也要看到“雌”的一面,比如看到名利色的後果。知道福禍之間相生相依的道理,人生就有了權衡,也會知道如何做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對于管理者而言,淡泊性情,就是看待事物的時候,至少要看兩面(《易經》裡強調至少要四面、八面、十六面,我們暫不需要);同時,要在“弱”的那一面下功夫,而不是“強”的那一面,這樣才是保全之道,也是全面之道,長生久視之道。

舉例如下:

看到什麼,看不到什麼;

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正面是什麼,反面是什麼;

優點是什麼,缺點是什麼;

得到什麼,損失什麼;

……

性情,讓你看到正面,卻忽視了反面;淡泊性情,讓你看到反面,正反兩面都兼顧。是否提拔一個下屬,不僅要看他的業績,與你的關系,還要看到他是否能為公司的長遠發展做出貢獻,否則,就會禍患不止。某公司一個部門的經理H,招聘了一個下屬C,C最大的特點是能讓H開心,C獲得H信任後,作為“卧底”,随時向H報告團隊成員的動向,在H的推薦下,C終于升職,和H平起平坐,H依然認為C是心腹,結果C複制了手段,和高層的關系比H還要好,現在的H被C擠兌的好慘。如果H能夠淡泊當時的性情,也許就不會聽從于C,也就不會對組内的其他成員的心聲充耳不聞了,但現在為時已晚。

感官的世界,必然有感官的解讀,因此,建議管理者在解讀的同時,淡泊自己的性情,看到事物的兩面,守好不可控制的那一面。


二、為何修身養性?

修身養性的宗旨是“抱一”,就是要做到身心合一、心靜身靜、吐故納新、淡泊性情。為何要如此呢?從小處說,是為了身心健康,從大處說,是為了保全自己。曆史,不乏這樣的道理。

很多人說《鬼谷子》太“厚黑”了,說這話的人肯定是忘記了《鬼谷子》開篇的宗旨“是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沒有人能離開這個“一”,狹隘地說是“規律”,本質上卻是“玄之又玄”的“道”。蘇秦就是因為沒有守住“身心合一”的“一”,犯下大錯。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裡仁》4.15)文言倒裝,應為“以一貫之”,什麼是“一”,根源就是“道”。隻不過孔子的“道”是着了相的“德”。

◼︎身心健康

傳統的健康觀是“無病即健康”,現代人的健康觀是整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适應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現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心靈健康、社會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環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本段來自百度百科)

人體有自身的免疫力,所以絕大數的人是生來健康的,之所以産生健康問題,主要來自于“科技”和“心理”。

科技提高了人們與自然共處的能力,然而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也産生了很多不利的因素。比如添加劑的使用,污染的加重等,這是健康問題的首要原因。

科技進步的同時,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在加快,自然産生衆多壓力,進而引發心理問題,比如很多濕疹就是因為心理壓力導緻的,這是健康問題的主流原因。

在人們大談科技進步的同時,也要關注“抱一”的問題。比如美容事故問題,這是自然美和心靈美的問題。過去的影視明星,沒有美容問題,都是天然的美麗,或許有些瑕疵,也正是瑕疵,帶來人們的賞心悅目,現在不同了,有了美容技術,人人都可以成為美人,必然打破審美的标準;因為過度減肥帶來的厭食症不在少數;審美标準的變化,也會帶來心理美的标準變化,因為美的問題引發的道德問題不在少數,具體内容可參考《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的”的内容。

所以,任何事情,當忽略了“抱一”,就會引發人們生活的諸多問題。

◼︎保全之道

每個人都希望能為自己的人生畫一個圓滿的句号,縱觀曆史,能善終的有幾人?沒有好的身體,不能善終;沒有好的修為,不能善終。如果諸葛亮能再活十年,也許就能完成蜀國大業;如果有些管理者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也許就不會英年早逝。如果蘇秦,龐涓懂得“抱一”,也許曆史就會改寫;如果有些管理者能夠把決策和普世價值觀統一起來,也許就可以留芳百世。

老人常說,孩子不會撒謊,因為臉紅,大人則不然,可以控制臉紅。這是“心在,身不在,身在,心不在”的表現。對于管理者而言,就是典型的“心口不一”。《鬼谷子》在“捭阖第一”裡是這樣描述的:“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我們容易控制身,但不容易控制心。所以,身心分裂很容易暴露一個人的“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成為被人利用的對象。

所以,“抱一”是自然的規律,誰遵守,誰善終,誰打破,誰兇多吉少。


三、如何修身養性?

老子給出的答案是“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簡單說,就是行走在人世間,不用心機。

對于管理者而言,不用心機,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言行一緻,是修身養性的最低标準(不幹擾)

言而有信,是管理者的第一風範,也是民心看重的内容。

為什麼很難言行一緻,主要是因為“說多了”。經常演講,也就會經常許諾,而環境毫不客氣地時刻在變,承諾也會因為環境而不能很好兌現。比如,承諾隻要年底完成120%,多發兩個月薪水,但是因為政策變了,價格下降,促銷增加,大家很容易完成任務,但是利潤卻沒有達到公司的要求,這時候,這兩個月的薪水發不發?如果發,損失利潤,如果不發,打擊信心。從言行一緻的角度,應該發,這是提高員工忠誠度的原則,損失今年,但是赢得未來幾年。假如不發,員工不忠誠,以後遇到了困難,員工就不願意和企業同舟共濟了。

比如,你答應同事做一件工作上的事,之後領導也讓你做一件工作上的事,都希望你能在下班前完成,但是你的精力隻能做好一件事,你會如何選擇?很多人是推掉同事,因為短期利害關系不同。問題在于日後工作中,同事們怎麼看你,這是遠期的利害關系。假如有一天這個同事升職了,或者在外面有更大的權力,當你打算投靠的時候,該怎麼辦?所以,做事不要用心機,應該先遵守言行一緻。如果你不答應,也許就沒有這麼多麻煩了,所以,職場上要少說,既然答應了,那麼先答應的事先做,不要考慮利害關系,順其自然就好,這樣就會有勇氣推掉領導的事,或者犧牲自己加班的時間,做好領導的事。加入領導就是不同意,他自然會找那個同事幫你推掉的。

所以,說多了,就會産生幹擾,幹擾自己和别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少說多觀察。

2.心口一緻,是修身養性的更高标準(不妄為)

說到做到,表裡如一,直抒己見,是管理者的第二風範,也是民心所向的内容。加班累不累,總之是累的,但不能用“收獲”取代“累”,這是對自己身體的麻醉;能力夠不夠,總之是不夠的,但不能用“知其不可而為之”取代“能力的瓶頸”,這是對心靈的麻醉。

不能做到心口一緻,源自“利益太多”。

喜歡一份工作,和欣賞一位領導,這是兩件事。職場上,我們往往因為混淆,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帶來更多的心口不一。明明不喜歡一份工作,但是因為領導喜歡,所以強迫自己喜歡,但是自己确實不願意為這個工作作出努力,于是就把心思用在取悅領導上了,在領導看來,你喜歡這份工作,給你帶來升職和加薪。明明不欣賞這位領導,但是因為喜歡這份工作,所以強迫自己欣賞領導,但是自己卻是讨厭這個領導,于是把心思都用在工作上,在領導看來,你欣賞他,給你帶來升職和加薪。這是利益下心口不一帶來的扭曲。時間久了,喜歡的工作變得不喜歡,欣賞的領導變得讨厭,最後,你分不清是否喜歡這份工作了,你也不知道每天到底在為了什麼而忙碌,于是就把眼光投向“薪水”和“職位”上,即便如此,你也找不到曾經的快樂了。這是價值觀層面。

為了利益,我們隐藏自己的真實想法,說了不符合内心的話,做了不該做的事。最終導緻更多的“妄為”,也就帶來更多的心口不一。

所以,利益多了,就會妄為,就會帶來心口不一的行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利益的驅使,做自己原本就該做的事。


身在此岸,心在彼岸,這是對自己的為難。心在此岸,身在彼岸,這是對自己的菲薄。唯有

身随心動,如影随形,保持一緻,常常抱一,才能還給自己一個真實的我。

老子的管理哲理(管理者如何修身養性)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