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朋友們聚餐于一家本地小有名氣的餐廳,主打湘菜,輔以粵菜(湘味粵菜)。
經常光顧這家餐廳的一個朋友推薦了幾道招牌菜,無非就是辣椒炒肉、朝天椒爆炒豬大腸、茶油焖麻鴨、教堂雞、辣子魚等等,最後要了一道重口味蒸鮑魚。
推杯換盞間,其餘朋友吃得個個點贊味道不錯,貌似隻有我覺得味同嚼蠟。
朋友們詢問我是否胃口不好?
我說我胃口很好,但這些菜,我不用吃,光看就大緻知道是什麼味道?
朋友們紛紛質疑,我把原因一說,個個恍然大悟。
我說這些菜味道好不好呢?沒話說,肯定不錯,尤其在“鮮”、“香”這兩方面格外突出。
就比如這道所謂的重口味蒸鮑魚,吃起來一定過瘾,但你們或許沒有想過,一個人工養殖的鮑魚,其材質并不算上等,甚至連中等都算不上,充其量也就是中等偏下,那為什麼會讓你們吃得贊不絕口呢?
難道真的全是因為廚師的高超技藝嗎?
當然不完全是,其絕大部分的奧秘其實來自于海量的調味料。
我來給你們分辨一下這道重口味蒸鮑魚到底用了多少種調味料吧?保證你們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首先我們肉眼可見的辣椒就多達三種——海南黃燈籠辣椒醬、切成末的朝天椒以及不知道什麼牌子的酸辣椒。
然後是蒜蓉、姜末。
不可見的調味料就更多了,比如食用油、辣椒油、食鹽、味精、雞精、耗油、生抽、料酒、蔥油、白糖以及不知道什麼牌子的各種提鮮粉或者汁。
朋友們詢問,那我的意思就是大家吃的其實不是鮑魚,而是各種調味料嗎?
我笑着說鮑魚你們還是實實在在地吃進了肚子裡,隻不過并非鮑魚的原汁原味,而是融合在一起的各種調味料的味道。
你們或許沒有去過大中型酒店的後廚查看,相信我,每一個廚師的身邊都放着一個大型調味料盒,裡面的瓶瓶罐罐起碼三五十個,盛放着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調味料。
當然,想要完全駕馭這些調味料,也比較考驗廚師的技藝,多了少了都差點火候。再比如這道重口味蒸鮑魚,蒸多久也是個技術活。時間短了就沒熟,時間過了就老了。
但無論如何,隻要你擁有這些調味料且嘗試幾次,那麼你也差不多能做出這道菜,其中沒有多麼高深的專業技巧可言。
就以我的廚房為例,随便數一數我會用到多少種調味料?
① 普通食用油,比如金龍魚或者道道全。自己煉制的豬油(主要用來下面、炒飯以及各類蔬菜)野生山茶油(主要用來烹制各種葷菜)。橄榄油(主要用來涼拌各種蔬菜)。
② 食用鹽、粗鹽(專門制作鹽焗雞)。
③ 生抽、老抽、白醋、陳醋、白糖、冰糖、紅糖。
④ 辣椒油、醬油、蔥油、芥末油、山胡椒油、花椒油、芝麻油、花生油、蚝油、蒸魚油。
⑤ 黃辣椒醬、紅辣椒醬、豆瓣醬、番茄醬、紅剁辣椒、黃剁辣椒、幹辣椒粉、幹辣椒段,幹辣椒絲、自制酸辣泡椒。
⑥ 豆豉、生粉、玉米粉、十三香、八角、桂皮、香葉、草果、陳皮、胡椒粉、花椒粒……
⑦ 白酒、紅酒、啤酒、料酒、黃酒、米酒。
⑧ 生姜、大蒜、香蔥。
鑒于本人坐标湖南株洲,所以大概就這些,還有一些平常較少用到的調味料,偶爾會網購補充。
不過以上這些調味料,大概率一般不會用到或很少用到。倒不是因為這些調味料吃多了可能不健康,而是因為放多了就再也品嘗不到各種食材的本味。
就好像你在酒店裡吃到的剁辣椒蒸魚頭,大概率會用到以上至少十五種調味料。
以前我也是這樣操作,一開始覺得挺好吃,但越吃越覺得不對勁。直到有一次,我一切從簡,僅僅放了野生山茶油、食鹽、姜絲、剁辣椒以及少許啤酒,這才總算是找到了河魚的本味。
現在我做菜放的調味料越來越少,家人們反而越來越喜歡吃。
有朋友可能會困惑,既然如此,你還搭配這麼多調味料,擺着看呢?
衆所周知,衆口難調。
每到逢年過節,親戚朋友上門聚餐,他們絕大多數都喜歡重口味甚至超重口味,所以說,以上絕大部分調味料都是為制作酒席而準備。
我并不反對使用各種調味料,也反對不了。隻是時常會想起小時候,媽媽的竈台上那屈指可數的幾樣調味料——油、鹽、豆豉、醬油。
沒了,甚至連味精都沒有。
但偏偏如此簡單的幾樣調味料,媽媽卻能做出讓我念念不忘的味道。
究其原因,到底與調味料的多少并沒有什麼太大的關系,而奧秘隻在于食材本身。
别看這道媽媽燒出來的魚其顔值一言難盡,但是魚肉本身的鮮美、細嫩又豈是十幾種甚至幾十種調味料燒出來的魚可以相提并論的。
行文至此,所謂“美食”的套路也就呼之欲出。
我個人認為,一道真正的美食,一定要最大程度地保證食材的原汁本味,否則吃到嘴裡,肉不是肉味、魚不是魚味……
那還吃什麼?
不如吃毛線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