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哈魚是衆多洄遊魚類的其中一種,可是她們卻與衆不同,可謂是魚中另類。
大馬哈魚洄遊習性就如我們漂泊在外之人,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情懷那樣執着。
大馬哈魚出生在黑龍江,幼魚長到4~5公分時就要離開黑龍江,順流而下去海洋覓食,就像人一樣,為了生計遠走他鄉。
每年的秋季,大馬哈魚從北太平洋(也就是他們成長的地方)出發,通過霍爾木茲海峽,出黑龍江的入海口逆流而上。
由于淡水和海水的差異,大馬哈魚出發前體内需要儲存大量的能量和海水,一路不吃不喝,每天要遊走40多公裡,全程要完成三千公裡的海路和二千公裡河道的艱難裡程,才能回到家鄉——黑龍江的同江一帶的三江口。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到九月初,在三江口和扶遠縣八岔赫哲族自治鄉,赫哲族同胞都要跳起薩滿舞,載歌載舞慶祝“大馬哈洄遊節”。在慶祝之餘,他們也何嘗不知道大馬哈魚的一路心酸!
大馬哈魚洄遊的路程布滿艱難險阻,就像唐僧師徒西天取經所經曆的九九八十一難。
遇到逆流險灘,會撞的傷痕累累;遇到飛流瀑布,大馬哈魚還要學鯉魚跳龍門。這時猶如闖鬼門關,棕熊在瀑布上面守株待兔。一口一個,吃飽了吃膩了,還要咬死剖腹隻吃魚籽,甚至抛屍。大馬哈魚洄遊期間,幾乎所有的食肉食腐動物和飛禽類,就連昆蟲都坐收漁利。
可見棕熊是大馬哈魚最大的天敵,再加上沿途人類的捕殺,使浩浩蕩蕩的大馬哈魚群體,回到家鄉時隻剩下可憐的1/10。
死裡逃生的大馬哈魚,還沒來得及休養生息,就要忙着産籽受精繁衍後代。
介時的大馬哈魚是最幸福的,也是最悲催的時刻。洄遊路上的一路艱難險阻,死裡逃生,回到家鄉,産完籽已經油盡燈枯,兩周以後,長眠于江底。
大馬哈魚回家有兩個目的:
1落葉歸根。2繁衍後代。千裡迢迢,慷慨赴死,為的是那份不舍的情愫。如果像人一樣附有靈魂,也會含笑九泉!
正是大馬哈魚的赴死求生精神,才使這個種群生生不息,隊伍年年浩浩蕩蕩,往來于海洋與江河。
大馬哈魚告訴我們:生命的永恒在于頑強與執着。生命的價值在于奉獻和犧牲。
大馬哈魚的後代不負先輩的重望,尋着父母的氣息,順流而下,走向海洋。等到性成熟以後,又沿着父母的老路,慷慨赴死還鄉。
這正如在外漂泊打拼的我們,每時每刻都盼望着衣錦還鄉。可我們不單單為的是落葉歸根,還有阖家團圓!
可我們和大馬哈魚截然不同,我們為了生存,而大馬哈魚隻求一死。這就是人與動物的差别,借鑒的不過是靈性。
我是明月當我頭,情感領域創作者。本文參考資料《中國原生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