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很早以前,一座深山中有座小小的廟,廟中有一老一小兩位和尚,他們是師徒,師傅法号智褒,年齡已八十挂零;徒弟法号阿彌,隻不過十五歲,但進廟也有九個年頭了。
這年的冬天,雪下得比以往哪一年都大,一直下了三天三夜,把進山的小路給封死了。大雪封了路,一年半個月無人進山燒香拜佛,師徒倆斷糧了,每天隻能靠幾片蘿蔔幹勉強度日。
雖然如此,師徒倆還是照常天天念經拜佛。
又是半個月過去了,這天清晨,阿彌一打開廟門,便見台階上倒着一個人,這人身上已積了厚厚的一層雪。
阿彌忙上前一看,是個七十來歲的老人,老人頭發胡子全白了。
阿彌在老人身上摸了摸,發現老人還有點體溫,又伏在老人胸口聽了聽,老人的心還在"怦怦"地跳着。
阿彌趕緊把老人抱進了門洞,脫下棉襖蓋在老人身上,忙去向師父禀報。
老和尚還未等到阿彌說完,便雙手一合,兩眼一閉,叫阿彌作為出家人少管閑事,由他去吧!
阿彌沒法,隻好回到廟門口。這時,老人隻有一絲氣息了。
阿彌急得團團轉,隻好再次向師父請求把老人背進廟中救治,又遭到拒絕。
當阿彌再三請求時,老和尚火了,喝道:"阿彌,你怎麼這般不懂事!眼看我們都要餓死了,再加一個人,我們還吃啥?若那老叫花子死在廟中,我們還得賠上棺材錢!"
眼看老人的性命就要保不住了,阿彌心想:師傅,恕徒兒不敬,救人要緊,隻能不遵師命了。
想罷,阿彌把老人馱進了自己住的禅房,小心地把老人放在床上,馬上燒了碗姜湯喂老人,老人喝了姜湯之後便醒了過來。
一連三天,阿彌甯願自己餓着肚皮,也想方設法給老人弄來吃的。
第四天早晨,阿彌念完經回到房間,一推開房門,一道金光射得他眼都睜不開。過了一會,阿彌驚恐地睜眼一瞧,隻見自己床上端坐一人,這人渾身金光閃閃。
不看則罷,一看吓了阿彌一大跳,他忙跪倒直磕響頭:"佛祖在上,徒孫阿彌向您請罪!"
"阿彌平身,老祖聽說你等心誠,今特來一試。你師傅白念了六十多年經,還不如你這小孩兒。阿彌,馱上我走吧!"
"我師傅怎麼辦?"
"由他去吧!"
阿彌拜别了師父,馱着佛祖剛跨出廟門,猛覺身子一輕,便飄了起來。
老和尚扶着門框,望着徒弟阿彌踏着五彩祥雲,馱着佛祖越去越遠,一下子癱倒在廟門口。
從此以後,信奉佛教的人們為了向佛祖表示自己也如阿彌般心誠,總愛說"阿彌馱佛"。不知何人在記下此事的時候,把"馱"寫成了"陀","阿彌馱佛"便成了"阿彌陀佛"了。
至于"阿彌陀佛"前的"南無"二字則表示敬稱,表示對佛法的尊敬與虔誠。
寫在最後:
種善因得善果,意思是行善積德的人一定會得到好的果報,一個人不管是否為一個信佛的人,心中的善念不滅, 生活中不為一點小利就去做違心之事,行善就是為自己積福報,說不定在以後的某一時刻,你遇到困境的時候,因為你幫助過别人,所以也會有别人向你施以援手。
祝好人一生平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