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每年的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也叫“無巴掌日”,倡導人們不要體罰孩子。中國有句老話叫“棍棒之下出孝子”,可棍棒是否能打出好孩子?近日,本報以此為題,針對不同人群展開了問卷調查。我們發現,沒有一種愛需要用暴力來表達。
南國早報客戶端推出“聚焦‘國際不打小孩日’”系列報道
=====================================================================================================
2022年4月下旬,本報以《您是否體罰孩子》為題,對1482名受訪者進行了網絡問卷調查,有高達83%的受訪者表示曾經體罰孩子。專家對此表示擔憂:當今社會競争壓力大,未成年人抑郁高發,“棍棒之下出孝子”并不适用在當下。
體罰會讓孩子産生心理創傷。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何定堅繪
近7成父親曾實施嚴厲體罰
35歲的楊女士在别人眼裡是個溫和的人,在她記憶中,自己從沒挨過父母的打。然而不久前,她認為7歲的兒子做作業不自覺、不獨立,還總以“不會做”為借口。
輔導中,她用課本重重地打了孩子的背,還用手掌把孩子的頭敲得生響。最後,孩子啜泣着完成了作業。
楊女士的情況并非個例。4月下旬,本報曾針對“您是否體罰孩子”進行過調查,七成受訪家長選擇了“偶爾”,而選擇“經常”的家長占到12%。
其中,有74%的受訪者曾對孩子實施過打屁股、打手心等輕微體罰,有9%則采取過扇巴掌、拍腦袋等嚴厲的體罰。
桂林學院教育學院副教授梁業梅調查了桂林市203名3—6歲幼兒的父母,結果顯示88. 7%的父母在半年内對孩子實施過體罰。其中,67. 7%的父親及40. 2%的母親曾對兒童實施過分嚴厲的體罰,如用手擰孩子的身體或揪孩子的耳朵;用軟鞭、腰帶、棍子或硬物打身體各部位等。
33%家長認為體罰有好處
在調查中,有33%的受訪者認為體罰有好處,認為沒好處、不确定、沒好處也沒壞處的家長分别占28%、28%及11%。這意味着,認為體罰有好處的受訪家長相對更多。有受訪家長說:“我覺得适當的體罰沒什麼,就當鍛煉心智了”。
自治區人民醫院精神(心理)臨床·康複中心副主任黃玲對此感到擔憂。她說,目前,所在科室就醫者很大一部分是親子關系緊張的家庭、患抑郁症的未成年人。當下的孩子壓力大,體罰隻會适得其反。
黃玲尤其反對“體罰鍛煉心智”的觀點:“現在,未成年人抑郁症發病率高。孩子出現消極行為時,很多家長還不覺得是孩子病了,反而變本加厲地打罵。”
家長請勿“用手電筒的光”照孩子
調查中還有一道題是“您懲罰孩子是什麼性質”,近八成受訪者認為是為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的懲罰性,有8%的受訪者選擇宣洩性體罰,即心情不好拿小孩的錯誤發洩情緒,1%的受訪者選擇侮辱性體罰——當着外人的面體罰或讓孩子自己打自己等。
黃玲說:“這反映了絕大部分家長認為自己沒有錯。多年的執業經驗告訴我,他們不了解孩子的天性,往往是‘用手電筒的光照孩子’,看不到自己。”
黃玲的觀點在楊女士身上得到了印證。打了孩子後,楊女士給孩子的班主任寫了一封長信訴說苦惱,希望老師能幫助她糾正孩子的學習态度。
班主任的回信出乎楊女士的意料,班主任分析了孩子的作業,分享了一首叫《牽着蝸牛去散步》的詩歌,委婉地請楊女士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楊女士才發現,孩子課業跟不上需要幫助,自己卻因攀比産生焦慮,隻會粗暴地催促。此後,楊女士嘗試着專心地教孩子學習、閱讀,很快,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也得到了改善。
直到現在,楊女士還常常把自己的經曆分享給更多的家長:“我希望大家都能意識到: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