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鄉村振興帶來了新模式新經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健全現代社會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社會治理的基礎在基層,薄弱環節在鄉村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鄉村治理體系,确保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安定有序,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社會治理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為鄉村振興帶來了新模式新經驗?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健全現代社會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社會治理的基礎在基層,薄弱環節在鄉村。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鄉村治理體系,确保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安定有序,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社會治理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11月19日至22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評論工作局主辦,光明網、江蘇省委網信辦承辦的“鄉村振興在行動——走進江蘇”主題線下活動,組織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代表及人民網、新華網等20餘中央新聞網站、地方網站的編輯記者深度走訪南通、泰州、常州、鎮江四地的十餘個縣市區,親身感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現象、新趨勢、新作為。
鄉村振興,要培育好産業之根
産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活動走訪中的衆多鄉村得以振興的根本,就是在于發展起了一個具有本村特色、适合本村資源禀賦發展的産業。
特色産業是紮根于傳統的,如臯顧莊社區就是這樣一個代表。顧莊人蟠紮盆景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到現在已有上千年的曆史,其盆景風格蒼古拙樸、奇容異色,曾被宋代詞人王觀譽為“盜天地之功”。曾經的顧莊,居民種田連口糧都不夠,于是他們想到了依靠“祖輩的手藝”讨生活,并從其中慢慢嗅到了商機。由于盆景制作是顧莊的傳統,家家戶戶都有幡紮盆景的技術,發展盆景對當地農戶來講并不存在過高的“門檻”,普通農戶均能夠從盆景産業發展中獲益。現在的如臯社區,人們生活早已富了起來,并依靠“家家栽種花木,戶戶蟠紮盆景”的産業特色,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養鍊條。同時,為了适應新的市場變化,盆景的栽植重點正在向大樹古樹、精品樹、微型盆景轉變,并依靠“互聯網 花木”開創新的“錢景”。
特色産業是走“綠色之路”的,常州梅林村就是這樣一個表率。在謀發展過程中,梅林創新發展機制,以“科技興農、産業強村、草坪富農”的理念做強做優草坪産業,促進富民增收。現在,全村草坪種植面積接近6000畝,70%的農戶從事草坪産業,2018年度人均純收入達到28000元。同時,梅林不搞大拆大建,保持原汁原味的鄉村風貌,并以此為基礎發展特色旅遊。正是這些努力,讓梅林從一個人均收入不足萬元的普通村莊,變為擁有全國文明村、全國美麗宜居村莊示範、江蘇省最美鄉村等等榮譽的“示範村”。此外,泰州河橫村的農業 旅遊産業,小楊村依靠溱湖打造的“旅遊 水産業”,都是通過家庭農場規模種植和創意農業發展示範園的現代農業形式,配以田間人行步道、自行車綠道、騎行驿站的基礎設施,形成田園風光觀光遊覽線,發展鄉村旅遊業。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唐任伍表示,這些鄉村,編織出傳統農業向旅遊觀光農業、高效農業華麗銳變,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家家住上了寬敞漂亮的别墅,人人生活在濃濃詩意風情的江南水鄉之中。
鄉村振興,要鑄就好文化之魂
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走訪中,各個村子都把加強鄉風文明建設作為重點來抓,讓農民們美到“心窩子”。各個村莊建立起了“村規民約”,并通過開設圖書室、閱覽室、老人活動室、兒童科普樂園、體育健身廣場等文化設施,開展評比活動推動文明建設。泰州宗林村就是以“家風”促“鄉風”,常年開展“四進農家”“五好家庭”“美德善行榜”“最美庭院”的活動。同時,村子先後向全村征集了400多條家規家訓,内容包括和諧、孝道、勤勞、節儉等,并修建了2.5公裡圖文并茂的家風家訓“牆”和10個道德亭,打造世代傳承的文化基因。
同時,走訪的鄉村都深度挖掘本地的文化精髓、曆史名人資源和新四軍在這些地區留下的紅色文化資源,通過教育資料編撰、鄉賢講故事等方式将其轉化為鄉風文明建設的活用素材。現在的江蘇農村文明程度大幅提高,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助力。
鄉村振興,要發揮号“頭雁”作用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需要充分發揮農村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鎮江唐陵村與西馮村,就探索出“黨員頭雁”模式,通過黨員帶領農村緻富。唐陵村地處茅山紅色革命老區,2007年村集體負債100萬元,集體年收入不到十萬元,是當時鎮上最貧困的村子。而改變也發生在那一年,擁有千萬資産企業的劉樹安在鎮黨委的期望下放棄百萬收入,返鄉幹起了村支書,一幹就是13年。期間,他結合自己的企業經驗,利用丘陵崗坡地的資源優勢,将發展目标投向了苗木市場,動員村裡農戶植花卉苗木,并進一步推進農旅融合,發展觀光旅遊。在不停發展中,“唐陵苗木”已經打出品牌,越來越多的村民從中受益。據介紹,2018年,唐陵村實現花木銷售48億元,人均年收入4.5萬元,集體資産破億元大關。
位于茅山西麓的西馮村,昔日因貧窮被稱為“北大荒”。面對這種情況,李治順放棄了自己當時效益良好的煉油廠,回到西馮村,擔任村黨總支書記。此後,他帶領村民修橋鋪路,整合土地資源,和村民簽訂包銷協議,帶領全村種植推廣草坪苗木,改變全村種植結構,趟出一條增收緻富的路子。現在的西馮村按照合作社 基地 農戶的運作模式,形成了草坪種植、草繩加工、運輸、電商銷售的一整套産業鍊,481名水庫移民和移民後代全部脫貧。2018年,西馮花草木銷售額高達1.9個億,村集體收入近3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近4萬元。成為令人羨慕的“綠銀行”。
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要走好這盤大棋需要多點兼顧、多方發力。江蘇作為經濟大省與農業大省,不斷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繪制了美麗鄉村新圖景,實現了從種莊稼到“種風景”“種品牌”“種文化”的蝶變。這條“蹚出來”的特色之路,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思路。
(光明網記者李澍采訪整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