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沒有被吼過的孩子膽子很小

沒有被吼過的孩子膽子很小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6 20:08:45

沒有被吼過的孩子膽子很小(與新生兒打交道近三十年)1

曾淩空的辦公室就在新生兒内科病房旁,平時除了上門診,他大量的時間都是泡在病房裡守護孩子們。看着住院時還飽受病痛折磨的小嬰兒,出院時已變得白白胖胖,曾淩空就覺得非常幸福。

武漢兒童醫院新生兒内科醫生曾淩空,學生時代就立志從事新生兒科工作,至今在該領域深耕近三十年,無數危重新生兒在他手中轉危為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做新生兒科醫生一定是有情懷有理想的”。如今曾淩空正在用心用情踐行着黨的二十大精神,護衛新生兒健康成長。

能理解寶寶們的“嬰語”

沒有被吼過的孩子膽子很小(與新生兒打交道近三十年)2

記者|餘睿 海報策劃|馬夢娅 設計|胡欣

10月19日,在曾淩空的門診病房内,一位“特殊”患兒引起了記者關注。這位名叫剀剀的孩子已經三歲了,為何會到新生兒科看診?剀剀的媽媽毛女士告訴記者,孩子兩個月時生了一場病,自己慕名找到了曾淩空,“原本以為專家會很高冷,沒想到曾醫生非常耐心,看診、複診,他都會一字一句将孩子的病情講給我聽”。

毛女士說,剀剀很調皮,有時候還會伸手去動醫生的聽診器,曾醫生非但沒有出言責備,反而還鼓勵孩子長大也做醫生。“雖然剀剀已不算新生兒,但孩子生病,我還是願意來找曾醫生。”

曾淩空坦言,自己并不是天生慢性子,耐心都是在工作中慢慢磨出來的。一個患兒背後是一雙焦急的父母,面對家屬,曾淩空總會要求自己說話慢一點,再耐心一點。

曾淩空說,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将孩子的病情解釋給家長聽,是新生兒科醫生的必修課。遇到便血患兒,曾淩空向家長解釋,“腸道上皮就像一個城牆,現在城牆破損了,就引發腸道出血最終導緻便血。”他告訴家長,治療目的是讓患兒的腸道得到修複,這樣一來,即便沒有醫學背景,家屬也能聽懂病情。

即使是新生兒,曾淩空認為他們自有其表達方式,“孩子嘴裡吐泡泡表示可能有肺炎指征,頻繁吐奶或者有血便則代表胃腸道功能損傷……”與新生兒打交道近三十年,看一看、摸一摸、聽聽哭聲,曾淩空能理解他們的“嬰語”。

看門絕技省内絕無僅有

沒有被吼過的孩子膽子很小(與新生兒打交道近三十年)3

曾淩空向科室醫生交代工作。長江日報記者何曉剛 攝

無喉鏡氣管插管又稱“盲插”,醫生需要在不借助可視設備的情況下,将直徑約3.5毫米的導管,插入直徑不到5毫米的新生兒氣管中。“盲插”難在哪?難在“盲”。曾淩空介紹,“寶寶的氣管相對食道來說更細,眼睛看着都不容易插進去,而搶救時争分奪秒,氣管多一秒插不進都可能導緻孩子缺氧危及生命。”救治危重新生兒,“容錯率”特别低,治療就像走鋼絲。

1992年曾淩空進入武漢兒童醫院新生兒内科工作,跟門診、查房、值班輪轉……就這樣在新生兒科工作了十多年後,見的病例多了,有了經驗,曾淩空對新生兒氣管插管技術也有了一些獨到見解。

氣管插管是新生兒搶救時運用的一項重要技術,傳統氣管插管需要使用喉鏡輔助确認插管位置。曾淩空認為,傳統技術有一定局限,如果不能離開喉鏡輔助做到“盲插”,一旦遇到喉鏡故障或沒有喉鏡時就可能延誤治療,而且對喉部發育畸形如喉裂、舌根後墜等困難插管,“盲插”更迅速、精确。

從2007年時開始,他帶領團隊摸索“盲插”技術。曾淩空表示,實習醫生至少要實踐三年才可能接觸到插管,最開始是觀摩學習,而後上模型反複演練,模拟插管過程,等到熟練掌握了喉鏡插管技術,才能在此基礎上去嘗試“盲插”。

曾淩空坦言,“盲插”沒有技巧,隻有反複練習熟能生巧。“一名新生兒内科醫生,從觀摩學習到上手進行‘盲插’這個過程平均下來需要近十年。”

“在武漢兒童醫院幾代醫生努力下,新生兒氣管插管才被廣泛運用到臨床中,我們隻是在前人肩膀上做着技術升級。”如今在曾淩空和同事們的努力下,“盲插”技術已成為武漢兒童醫院新生兒内科醫生的看門絕技,在湖北省内絕無僅有。曾淩空希望,未來“盲插”技術能夠逐步推廣,讓更多患兒受益。

危重新生兒100%安全轉運

沒有被吼過的孩子膽子很小(與新生兒打交道近三十年)4

曾淩空在新生兒内科病房為患兒聽診。長江日報記者何曉剛 攝

幾秒鐘完成插管、4小時全程監測患兒動态,後背的汗水濕了又幹……一次緊張的“生命接力”讓曾淩空記憶猶新。

2018年6月3日晚8時許,一個求助電話打進了武漢兒童醫院新生兒内科,黃岡一名早産患兒,出生3天無法進食,還出現了嘔血、呼吸困難等症狀,經過聯合會診和轉運風險評估後,曾淩空帶着團隊坐上了前往黃岡轉運車。

“看到孩子的第一眼就判斷出情況不好。”躺在溫箱中的患兒呼吸急促,面色發烏,曾淩空進一步為患兒檢查發現,孩子肺發育不成熟,并且不排除有消化道畸形或新生兒壞死小腸結腸炎需盡快返回武漢詳細檢查。

為保證轉運安全,在出發前,曾淩空需要為患兒做氣管插管,通過外力幫助其打通呼吸通道,“出發前就要穩住患兒病情,盡量不要在路上進行任何操作,這樣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插管吸出痰液後,患兒呼吸好轉,曾淩空将孩子放入溫箱觀察,半小時後,等到患兒狀态穩定,才被轉運團隊小心翼翼地送上救護車開始轉運。轉運全程,曾淩空都盯在溫箱邊,時刻觀察患兒的血氧飽和度。

救護車在高速上急奔90多公裡後終于抵達武漢兒童醫院,曾淩空記得回到武漢時已是深夜,但新生兒内科卻燈火通明。

從2016年開始,武漢兒童醫院新生兒内科啟動危重新生兒轉運工作,組建“守護新生兒”醫療轉運團隊,通過轉運讓湖北周邊地區早産、低體重、重症新生兒獲得更高水平的救治。

如今,“守護新生兒”醫療轉運團隊平均每年要轉運省内外300多個危急重症新生兒到武漢接受治療,影響力已輻射至河南、湖南等周邊省份,憑借過硬技術,轉運團隊實現危重新生兒100%安全轉運。

“武漢以我為榮,我為武漢代言。”黨的二十大強調,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兒童健康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礎。我們服務兒童,是夯實健康中國的根基,是為中華民族的未來打牢健康基礎。”作為新生兒科醫生曾淩空深感責任在肩,“今後,我将牢記黨的二十大精神,始終将孩子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不斷鑽研醫術、修煉醫德,把自己的全部愛心和熱忱傾注到每個“小天使”身上,竭盡全力提供醫療救治,用心用情守護兒童健康,努力呵護好每個家庭的幸福和全社會的希望,以實際行動為建設健康武漢、健康中國作出應有貢獻。”

(長江日報見習記者餘睿 記者鐘磬如)

【編輯:張靖】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