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級的宗教有三個,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
其中全球人口中,基督教教徒人數最多,伊斯蘭教次之,佛教最少。
基督教分為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三大派。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也稱拜占庭帝國)。從而基督教也開始分裂為以羅馬為中心的天主教,及亞歐交界處的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
西羅馬帝國很快就被蠻族日耳曼人所滅亡,但天主教卻反而使這些“野蠻人”成為了信徒,從而天主教中心逐漸往西歐一帶轉移,并且信徒迅速增加。
而東正教就沒有這種好運氣了,東正教的中心是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随着阿拉伯地區的伊斯蘭教迅速崛起,東正教的勢力範圍由南向北被壓縮,不得不轉而往北方的東歐一帶發展。
兩大教會一開始隻是在各自神學體系内對細節你争論,後來各國利用神學争奪勢力範圍,使兩派矛盾越來越大,最終公開決裂。原本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兵臨君士坦丁堡時,西歐的天主教組織十字遠征軍來救東正教,但十字軍遠征軍成分混雜,第四次遠征軍竟洗劫了這個富饒的城市,使兩派和解從逐漸愈合變為了不可能的事。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占後,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東羅馬帝國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娅公主,從而俄羅斯自命為東正教的保護人和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東正教的中心也從君士坦丁堡轉移到了俄羅斯的莫斯科。
西歐的天主教沒笑多久,也出了大事。由于天主教的神職人員用贖罪券等瘋狂斂财,人民本來就受封建主的盤剝,現在又要被教會再盤剝一遍,生活難以為繼。1517年,馬丁路德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他強調“人的救贖在于真心信仰,而不在于教會,《聖經》的權威高于教會的權威!”因為民衆早就對教會的剝削忍無可忍,從而這一主張廣受支持。自此,馬丁路德創立了一個新的基督教教派——“新教”。中國的基督教教徒大多也是新教。
伊斯蘭教分為遜尼派和什葉派,其中信奉伊斯蘭教的人中有九成都是遜尼派,隻有剩下10%的人屬于什葉派。阿拉伯國家除叙利亞,也門,伊拉克外基本上都是遜尼派,而伊朗則是什葉派。其它的伊斯蘭國家也有一定數量的什葉派信徒。
中國西北一帶的回教,清真教其實就是伊斯蘭教,中國的伊斯蘭教教徒大多是遜尼派。
伊斯蘭教兩派的分裂始于“先知”穆罕默德的逝世。一派認為繼承人應由穆斯林公社根據資曆,威望選舉産生,推舉四位穆罕默德的門徒為合法繼承人,這派就是後來的遜尼派。另一派認為繼承人應該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裡,并奉行世襲原則,這一派就是後來的什葉派。這兩派直白的說,前者認為繼承人的選擇,應看重資曆和威望,施行選舉制。後者則看重血緣,要求世襲制。
這兩派鬥争異常激烈,叙利亞與也門爆發的内戰,就有什葉派與遜尼派争奪勢力範圍的原因在内。
與前兩者不同的是,佛教雖然也有不同的派系,但因為佛教的特性,派系鬥争相對溫和的多。
佛教随着傳播,分為中國西藏地區與蒙古國的藏傳佛教,中國漢地十八省,日本及朝鮮半島則是漢傳佛教,還有東南亞一帶的南傳佛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