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燕山山脈的崖柏

燕山山脈的崖柏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7 23:19:32

燕山山脈的崖柏(柏山中)1

子罕拒玉

【閱讀提示】

中國有句俗話:國無玉不盛,家無玉不富,人無玉不貴。說到國無玉不盛,就想起了“亂世藏金,盛世藏玉”的說法。芒砀山漢墓出土大量的玉,具象見證了西漢王朝國力的強大和諸侯梁國的盛寵。所出土的玉中,一部分是和田玉,而其中一部分乃産自本地。昔日芒砀山澤及其附近何處産玉呢?柏山!行走在柏山腳下,聽當地群衆講得最多也最神秘的事就是柏山出美玉,并說這裡的山石60年一變玉,皆為精美的白玉,還說1936年就曾變過一次,人們紛紛取之加工玉器,不過時隔一年山石又變為青石。聽着村民們繪聲繪色的講述,以及講述後滿臉的認真執着,讓你不由得不相信這裡的山石曾變美玉。

如果說民衆的說法還不盡可靠,但史書志書所記載的則讓你确信柏山曾産玉。自古這裡流傳着“子罕辭寶”的故事,載入《左傳》《歸德府志》。并流傳着戰國時出現的和氏璧就是出自柏山并由柏山的石匠雕鑿而成的,後來有“完璧歸趙”的故事,載入《永城市志》。再加之其他史籍中有這裡盛産碔砆石和燕石的記載,“燕石藏珍”“什襲珍藏”等成語由此産生。不由得讓人對這座神奇的山峰産生探秘的欲望。其實最早,筆者對柏山的好奇,就是因為聽說這裡的山石會變玉,再加之如此多的故事,所以一直想實地探個究竟,于是在行遊之間将歲月的眸子凝成一縫隽永的尋秘。

子罕辭寶源柏山 君子廉潔德如玉

貴的是玉,所以把美玉獻給子罕,而子罕認為人世間最珍貴的是廉潔。這叫“人各有其寶”,或叫“人各有其志”。最終子罕以“不貪”為德,在曆史的時空中豎起一座巍巍豐碑。如今,永城市漢文化廣場的“子罕拒玉”雕塑,無聲訴說着這位賢臣的人生高度。

山高人為峰,依德登境界。芒砀山澤的柏山,因有先賢堅守節操的故事,成為一座道德名山,以璀璨的光芒絢爛了人間。明清《歸德府志》《商丘縣志》《永城縣志》皆記載了子罕“不貪為寶”這一事迹。《春秋左傳疏》在“子罕辭寶”條後按注“此玉出柏山”,明确地指出了宋人所獻之玉的出處。《春秋左傳疏》是漢代權威注釋《左傳》的典籍。此柏山即今永城市柏山,因為宋國的境内隻有永城有芒砀山和柏山,其他地方根本沒有山。玉石是出在山上的,所以宋國人得到玉石的地方在永城無疑,不可能在宋國的其他地方;發現玉石的宋國人也應是永城柏山一帶人。由此可以想象,柏山群衆所盛傳的柏山山石變美玉的民間傳說不是沒有緣由的,看來柏山原來一定産玉,隻是不一定很多罷了。

玉乃從石塊中請出的精靈,是純淨而混沌的存在。秦歌漢賦,唐詩宋詞,玉的吟誦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穿梭于達貴與凡夫俗子的藝術殿堂。古人有雲“君子比德于玉”,古人又有雲“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幾千年的文化長河裡,玉不僅被視為皇權的象征,更被視為“德”的化身、“美”的代名詞,其地位之高,可想而知。在《左傳·襄公十五年》中就記載有這樣一則故事:子罕辭寶。春秋時期,有位宋國人在開鑿石料時發現一塊寶玉,請人鑒定是寶石,就到都城獻給大臣子罕,子罕不接受。子罕答道:“你把玉當作寶,而我把不貪當作寶。你把寶貝送給我,我若收下了,我們兩人都失去了寶,不如我們各自持有自己的寶貝吧。”于是命人打磨寶玉到市場上賣掉,把錢交給宋人,派人護送他回家。這則故事中,獻玉的人認為人世間最珍

連城真璧傳後世 碔砆亂玉炫奇珍

璧的玉石,而且産令人驚羨的奇珍怪石,碔砆石即是其中之一。清光緒二十九年《永城縣志·古迹志·園林》載:“柏山:在縣東南三十五裡,名梧台,出碔砆石。”什麼是碔砆石呢?一種似玉的石頭,因其紋路、造型獨具風韻,适宜制作賞玩之石。東晉郭璞在《山海經》注中雲:“武夫石,似玉。”有說即蠟石,《金玉瑣碎》雲:“臘石者,質堅似玉,非砂石不能磨與琢也,昔人曰碔砆亂玉,碔砆即臘石也。”因碔砆石酷似玉,甚至可以以假亂真,才有“碔砆亂玉”之說。宋代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九:“忠州樂碛市出玉石,舟至岸,人競持來求售,雖光瑩可觀,然皆碔砆也。”清代趙翼《題陳東浦藩伯》詩:“連城有真璧,未可碔砆冒。”清代章學誠有《珠玉碔砆辨》,指出“尚美玉者,必競碔砆”。

中國玉器源遠流長,在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發展進程中,玉器作為曆史文化的忠實記錄者,不僅反映出中國古代不同曆史時期的人文風貌,同時還蘊含着極為厚重的傳統文化内涵。說起中國曆史上最具知名度的古代玉器,恐怕當屬大名鼎鼎的“和氏璧”了。據《永城市志》記載,這塊著名的玉器相傳就是柏山的璞玉所制,而且是由當地的石匠雕琢而成的。所謂“璞玉”就是蘊藏有美玉的石頭。當一個叫卞和的人發現這塊貌似不起眼石頭的璞玉後,交由玉工剖開并進行雕琢就有了價值連城的和氏璧,并獻于楚王,東周時柏山曾歸屬楚國。“卞和獻玉”“卞和泣玉”的故事記載于《韓非子·和氏》。這塊玉璧是中國古代非常罕見的用人名姓氏來命名的,由此也就有了後來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

“少陵自有連城璧,争奈微之識碔砆”,這是金代元好問《論詩三十首·其十》中的兩句,是說杜甫本是一塊如和氏璧的珍玉,奈何世人不識珍寶隻是把他當作如碔砆的石頭。柏山是一座奇山,不但産能造和氏

燕石藏珍道阚子 守之彌堅真石迷

“子罕辭寶”中的宋國人在柏山得到了真的玉石,而另一位宋國人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在柏山隻撿到了一塊燕石(一種像玉的石頭),卻以為淘到了珍寶。對此,北宋初年編撰的《太平禦覽》引古籍《阚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大寶。”此處宋國梧台指的即是柏山。宋國的愚人阚子,在柏山東側得到塊燕石,拿回家後珍藏起來,認為是了不起的寶貝。從周朝來的客人聽說了,就去看此石。阚子穿着玄黑色的禮服來開啟寶貝,隻見他用華美的匣子一重重裝着,又用紅黃色的絲巾一層層包裹着。客人見了石頭,大聲笑道:“這是燕石啊,與磚瓦無異。”阚子大怒發火道:“商賈的話,真乃小人之心!”他把那燕石藏得更加穩固,看守得更加小心了。這則寓言故事名為《燕石藏珍》,又稱《什襲而藏》《什襲珍藏》,後人形容小心珍藏。

宋國阚子以燕石為寶物,後人常笑他固執己見,不聽别人勸告,在處事上不能辨别是非。但從另一角度看,阚子卻成了有史記載的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石迷,亦可稱為奇石收藏家(賈祥雲《中國賞石文化發展史·上》)。在此故事中,由于審美觀點不同,同一燕石出現了不同評價,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世人認為“此燕石也,與瓦甓不殊”,棄之如糞土。而阚子雖被譏諷,但矢志不改視為珍寶,“藏之愈固,守之彌堅”,真石迷也。通過這亦莊亦諧的故事,說明先秦時代民間已有奇石的收藏活動。從愚人阚子“端冕玄服”,用“華匮”和“缇巾”來珍藏奇石中看出來,他并非普通百姓,而是一個對奇石有一定鑒賞能力的收藏家,因而在那個以玉為重而沒有形成賞石風尚的年代裡,能夠發現并珍藏一塊“燕石”,并且相信自己的審美判斷,不因為别人的否定而輕視它着實不易。正如愚公移山,“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如果他是将燕石當作玉來看的,則确實是個真假不辨且固執異常的“愚人”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