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手腳到夏天總是長小水泡

為什麼手腳到夏天總是長小水泡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5 16:20:18

三甲天團

翟曉翔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七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主任醫師

趙 亮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七人民醫院皮膚科

腳氣是群衆對足癬的俗稱,還有很多其他名稱,如腳濕氣、爛腳丫、“香港腳”等。

足癬是因一類叫“皮膚癬菌”的真菌侵犯了足部的皮膚,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疾患,局部皮屑的真菌鏡檢是其确診的标準。

這類微生物具有親角質的特點,容易在人體皮膚定植。

為什麼手腳到夏天總是長小水泡(多少人一到夏天)1

患者常表現為趾間的小水疱、趾間糜爛、浸漬、丘疹鱗屑、脫屑、幹燥、皲裂等,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多在夏季加重。

足癬不僅使足部的皮膚組織受累,通過搔抓還會引起手癬。

為什麼手腳到夏天總是長小水泡(多少人一到夏天)2

此外,真菌還不斷向趾(指)甲“進軍”,據統計,約1/3的足癬伴發甲真菌病,即俗稱的“灰指甲”。

既然足癬是傳染性的,首要的是避免接觸傳播。通過治菌、治人、治環境的原則,足藓還是能夠科學診治。

治 菌

使用抗真菌藥物可對足癬起到療效,包括外用藥、口服藥物等。

對于輕中度的足癬,外用藥物是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如咪康唑,聯苯苄唑,特比萘芬的溶液、霜劑和軟膏,療程為2~4周。

  • 角化過度型足癬可聯用角質剝脫劑,如複方苯甲酸軟膏、水楊酸軟膏等;
  • 浸漬糜爛型、水疱型足癬可先用3%的硼酸溶液或生理鹽水濕敷,幹燥後用霜劑的抗真菌藥物;
  • 皮損面積大的足癬或使用外用藥物無效時,可加用口服抗真菌藥物,如伊曲康唑200毫克/天,或特比萘芬250毫克/天,連服2周。

繼發細菌感染時,同時應用抗菌藥物。

為什麼手腳到夏天總是長小水泡(多少人一到夏天)3

抗真菌的外用藥膏需一日2次使用,塗布的範圍應達到足踝部,以确保對感染區域的全面覆蓋。

藥廠制造的外用藥包裝軟管通常以5毫米直徑開口為标準,擠出由食指指端到該端關節折痕間的距離長度的藥量稱為1個指尖單位,重量約為0.5克。

每隻腳每次應使用2個指尖單位,即約1克量。

口服抗真菌藥物有肝損的可能,慢性或活動性肝病患者禁用,所有患者在使用該類藥品前都應該進行肝功能檢測。

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兒童也需慎用。

治 人

中醫認為,水疱、糜爛等症狀屬于人體内濕熱的表現,攘外必先安内,清利濕熱是中醫治療足癬的基本觀點。

根據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對足癬的中醫治療的專家共識——

  • 濕重于熱者用萆薢滲濕湯加減;
  • 熱重于濕者加大黃、野菊花;
  • 濕熱并重者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 濕熱夾瘀者用五神湯加減。

常用藥物包括

金銀花、地丁、黃柏、澤瀉、茯苓、車前子、牛膝、生薏苡仁、萆、土茯苓、牡丹皮、青皮、滑石、龍膽草、通草、茵陳、黃芩、栀子、生地、茯苓皮、苦參等。

為什麼手腳到夏天總是長小水泡(多少人一到夏天)4

亦可使用蒼耳子、地膚子、蛇床子、土槿皮、苦參、百部、枯礬等飲片煎湯足浴。

飲食上,忌肥甘厚膩,多吃一些藥食同源的具有清利濕熱功效的食材,對體質的改善有積極意義,如可用薏苡仁、紅小豆熬粥,可用魚腥草、槐花、槐米泡茶。

治環境

濕熱地區和高溫季節是皮膚癬菌感染的促發因素,雖然個體無法改變整個生活地區的大環境,但在小環境上可多加注重,如足部多汗、穿不透氣的鞋子等亦是重要的易感因素。

為什麼手腳到夏天總是長小水泡(多少人一到夏天)5

應注意個人衛生——

  • 避免使用偏堿性洗浴用品,洗足後及時擦幹趾間,不去搔抓;
  • 選擇透氣性好的鞋襪,并定期曬洗和更換穿用;
  • 家人共患足癬時,則應共同治療,避免交叉感染。

近年來市場上也推出一些小巧的紫外線消毒燈,對衣物、鞋襪上附着的真菌具有殺滅的作用,可以甄别後選用。

确診是治療的前提,足部出現皮疹、瘙癢需要和其他皮膚進行鑒别,否則藥不對症,既不見療效,還容易使病情加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