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右北平的山水間
文/李玲
來到位于甯城天義鎮南城村遼中京遺址内的大明塔參觀,有點遺憾,因為遼中京博物館閉館維修。不過,2019年我和著名作家王本道先生曾經來過,掌握不少相關資料。于是,我給大家做了把臨時解說——該館主要陳列甯城縣曆代出土文物,以遼、金、元文物為基礎陳列,及夏家店上層文化青銅器。展品1100件(組)館藏3000件(組),尤其以夏家店上層文化和遼代文物為隹……
大明塔原名大甯塔(尚有清乾隆《題大甯塔詩》存世,大明屬諧音誤讀)。遼中京是遼代五京之一,鼎盛時期的都城,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大明塔塔高80.22米,在高度上僅次于陝西省泾陽的崇文塔和河北省定州市的料敵塔,是全國第三高塔,體積為全國第一。此古塔雄渾凝重,巍峨矗立。清代乾隆皇帝描寫該塔的詩句有“自遠早見郁迢娆,逼近欲瞻翻不易”。匆匆參觀後,天已落暮,在朋友建議下,便趕往30公裡以外的熱水鎮。
那熱水鎮裡有豐沛的地熱水,出水溫度高達攝氏百度,幾乎家家都辦起了旅館,每家都有大浴盆。據說,早在遼代,蕭太後就曾在此沐浴,遼太宗及後繼皇帝也先後來此沐浴。元代魯王冊封熱水塘溫泉為“神泉”、“聖水”。清康熙帝巡視塞外時也曾在此沐浴,至今留有康熙沐井遺址,在其遺址上建起了“聖泉亭”。
翌日清晨,匆匆吃過早餐,便趕往右北平的平岡古城。我們的車停在一條鄉路右側的一段土堤邊,見一塊紫色牌子上赫然寫着“漢代黑城遺址簡介”,下車看時發現,這哪是什麼“土堤”,竟是千年前的古城牆遺址!漢長城是西漢武帝時期所築,系漢朝修築的東至遼東,西至甘肅境内的萬裡長城之中段。那城牆用黃土夯築而成,殘牆高約9米。朋友介紹說,這裡就是兩千年前開辟的古絲綢之路的北線——居延北線。2001年06月25日,漢代黑城遺址作為夏至元時期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站在高高的古城牆上極目四望——城牆斷斷續續地綿延,空曠的田野,黛色的群山,仿佛空氣裡都充滿了靈性。從戰國時期開始到秦漢兩代,兩千多年來,歲月滄桑巨變,人間氣象萬千,如今腳下這座土地,已經換了人間。各族人民在這裡團結互助,安居樂業,其樂融融……
朋友介紹說,戰國時期,燕王曾派大将秦開率燕趙聯軍進行大規模反擊,大敗東胡,迫使東胡退回漠北。為攻防東胡之敵,修築了千裡長城(今河北懷來至遼甯遼陽),設置右北平(甸子黑城古城舊址)等五郡,加強區域治理,以鞏固邊關安全。秦漢兩代沿襲利用了右北平郡,并且成為了秦漢防禦匈奴北方重要邊陲之一。右北平郡所屬平岡、廣成等十六縣,可見當年的右北平是何等的宏大、富庶與繁華。漢王朝為鞏固國土,防烏桓與鮮卑侵擾,派遣漢朝名将李廣前往右北平郡駐守并任太守。李廣善于騎射,臂力過人,弓馬娴熟。唐代詩人盧綸有首千古名詩《和張仆射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将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說的是李廣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将軍”。他曾在黑裡河山區遊獵,誤把卧牛石當成猛虎,引弓而射,将箭簇射進石頭裡,成為流傳至今的佳話。據說,在右北平郡城内曾發現許多漢代文物,如“漁陽太守章”“白狼之丞”“部曲将印”“假司馬印”“左門婦印”等銅印和“宜官”石印等印章;有“千秋萬歲”瓦當及卷雲紋瓦當等建築構件。遙想當年這裡亦或是鳳閣樓台,碧瓦重檐、十裡長街、車水馬龍、人流摩肩接踵的熱鬧景象吧……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右北平這個自戰國以來,曆朝曆代響當當的名字,右北平郡這個曾經輝煌了曆史的古城,演繹了兩千多年的戰争與和平……如今的右北平郡遺址隻是一個憑吊古人,感懷曆史,旅遊觀光之地。曆史像潮水,沖遠了多少落日,多少旗鼓,多少風帆,漁獵農耕時代的先人們,懷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經曆重重風雨創造出瑰麗多姿的傳奇故事,秦開大敗東胡、霍去病,李廣攻防匈奴、王莽鑄錢平岡、魏武揮鞭征烏桓、李存孝打虎、多爾衮入關等等,都曾在曆史有過濃墨重彩的筆墨。應該說,每一次變遷都推動着人類文明的進步。
自然進入曆史,人類回歸自然。曆史遺韻和山水在漫長的歲月裡融合,就會變得風雅風雅而搖曳多姿……淳樸而粗犷的田野,喟喟低唱,流出淡淡的哀傷,仿佛在述說着右北平的心事,懷念戰國秦漢古人的歸去。在曆史的長河中,悠悠右北平的平岡古城又記載了多少滄桑往事?
風婉約地吹着,水柔情地流着。我們在紫蒙之野的山水裡漫步,閱讀青山的心事,聆聽綠水的歌吟,一切盡在這無所不在的大美之中。我們走在右北平的山水間,盡享湖光山色的詩意之美,體會心靈深處的那份安谧和靜雅,任舒緩的山風直襲笑臉,任落日餘晖閃耀出厚重而深沉的金色……
作者簡介:
李玲:遼甯省作家協會會員,盤錦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著有散文集《過去有多遠》《走過那片蘆葦蕩》。
今日作家”微信公衆号ID:jinrizuojia00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