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至吃什麼?馄饨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甯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馄饨,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北京冬至吃什麼?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馄饨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甯。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馄饨。
另有一種說法: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馄饨的習俗。《燕京歲時記》雲:“夫馄饨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實際上“馄饨”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将吃馄饨引伸為,打破混沌,開辟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隻流傳所謂“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餃子在選用各種蔬菜的基礎上,搭配富含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成分的多種營養食物,這不僅補充因寒冷而過度消耗的熱量,還能益氣養血,對身體虛弱者尤為适宜。
火鍋
在我國北方的京津一帶自古便有冬至後食用火鍋的習俗。火鍋分為很多種,大體有四類,既涮肉鍋、菊花鍋、滋補鍋和什錦鍋。“涮肉鍋”流傳于蒙古族,據考證是成吉思汗發明的。也有說來自滿族先人的女真人發明,現在就出土有遼金時期女真人用的石火鍋。
這種食用火鍋的方法在明朝時傳入北京,後來盛行于清代,因為清代時滿蒙實行聯姻大多數王爺的福吉們都是來自蒙古族很盛行這種吃法,清朝的官宦家幾乎家家都備有紫銅火鍋和烤肉炙子等。
羊肉
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專家提醒市民,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吃羊肉的,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嚴重心髒病、冠心病等患者就不宜吃羊肉等。雖然羊肉類吃了可以起滋補身體的作用,但吃其他的肉也能夠替代,如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鹌鹑、海參等。這些肉類有益腎壯陽、溫中暖下、補氣生血的功能,達到禦寒效果。
過去有的人說吃狗肉,但現在愛小動物人士很多,不主張吃狗肉,且滿族等民族也有不吃狗肉的禁忌。
赤豆粥
冬至之日吃紅豆粥之俗,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已有,據說是為了預防瘟疫。南北朝時梁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說:“共工氏有才子,以冬至日死,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作粥以禳之。”
赤豆100克,粳米500克,二者洗淨,加紅糖少許,以水同煮制粥。赤豆被李時珍稱為“心之谷”,此粥具有清心養神、健脾益胃、利水消腫、減肥美容功效,适用于心煩不安、脾虛水腫、下肢濕氣、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身體肥胖、産後乳汁不足等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