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馬思純在微博上分享了一段視頻,視頻中她首次提到自己患上抑郁症的原因,與朋友分享了自己的性格、家庭教育和目前的狀态。
她描述了從小所受的教育就是要聽話,要懂事,以至于沒有了自我。
正因于此她變得小心翼翼,不敢麻煩别人,不敢随便發脾氣,甚至會把與自己不相幹的事關聯到自己身上。
心理長期承受極大負擔,乃至一朝抑郁病發。
抑郁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我”的故事
我好像什麼事情都做不成,感覺自己特别沒有價值,還把自己的生活搞的一團糟。
媽媽非常嚴苛,我覺得自己永遠都達不到媽媽的要求,她總是在批評我、指責我,用她自以為最好的方式在引導我,以至于後來我認為她永遠是對的,而我永遠是錯的,這樣似乎可以讓我感覺好受一些。
我感覺非常孤獨,回憶不起多少有愛和快樂的時光,即使是在跟很多人聚會的時候,我也感覺自己是孤零零的一個人。
朋友總是自以為是,每次都居高臨下地向我“灌輸”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我對他的行為感到非常的厭惡甚至憤怒,有時候我非常想沖上去狠狠地給他一頓拳。
最後的結果卻總是我微笑着點頭表示接受,誰讓我确實是不夠好呢。
朋友們都說我脾氣好,總是波瀾不驚,隻有我知道他們錯了,我也會激動、憤怒,隻是我見到過激烈的情緒會傷害到别人,我怕自己激烈表達情緒之後的後果。
有些時候似乎一切都要好起來了,但是當我真正想去做點什麼的時候,興緻突然就低落下來,沒有了做事情的意願,然後繼續在悲傷的情緒裡縮成一團。
我的世界裡似乎從來都沒有晴天,一直是陰沉沉的,而我好像是習慣了這種狀态,躲在别人注意不到的角落裡或許能帶給我一點安全感。
那天出門不小心踩到狗屎,我很想委屈地大哭一場,我為什麼總是這麼倒黴,連狗屎都不放過我?
給男朋友打電話的時候他沒有接,我非常緊張,不停地撥了又撥,腦子裡很亂,他是出什麼事情了,還是他不愛我了?
他一定是不愛我了,他那麼優秀,而我是這麼糟糕,然後突然就決定不再撥了。後來他回了電話,說是開會的時候手機靜音了,可我就是覺得他說的隻是借口。
抑郁是什麼?
形象地說,抑郁就是自己往自己心裡釘了根釘子。你對我好,我覺得我配不上你的好,釘子深入幾分。你對我不好,我覺得是因為我不夠好或者是我錯了,你才這樣對我,釘子再深入幾分。
電影《丈夫得了抑郁症》
人們常常批評說這是矯情,對你好也不行,不好也不行,你到底想要怎麼樣?很多時候我也在問自己,我自己也找不到答案,我也在頭疼為什麼自己成了這樣,這不是我想要的樣子啊。
然後的結果就是,大家都不再願意跟我接觸,朋友說跟我在一起太累,“那就這樣吧”,我說。
我為什麼會抑郁?
最初的時候大家隻是認為我有些害羞,不願意跟人接觸,爸爸媽媽總是在向别的小朋友介紹我的時候說:“這孩子有點害羞”,然後他們說:“沒關系。”他們确實是拉了我一起玩,但是我很快就感覺到跟他們的疏遠,他們之間好像有說不完的話題,他們懂那麼多知識,會玩那麼多種類的遊戲,而我隻是一個旁觀者。
英劇《梅爾羅斯》中年幼的帕特裡克可能會将自己鎖進房間
我在看着他們玩的時候一直在笑,我在盡力表現地跟他們玩的很開心的樣子,或者說是在表演開心給大人們看。
但心裡卻不開心,後來我知道這種感覺叫孤獨,我深深地覺得自己不夠好,跟他們玩不到一起。再後來爸爸媽媽想帶我出去玩的時候,我就不再喜歡出去,即使出去了我也會遠遠地躲着。
媽媽跟我說:“過去跟小朋友們一起玩,你要再這樣我就不帶出來了”,然後轉頭又跟他們的朋友說:“對不起啊,這孩子太内向”。
我心裡非常氣憤,非常想爆發,難道不是你們一定要帶我出來的嗎?可是我的臉上卻是面無表情,似乎她說的事情與我無關。
後來上學了,成績有起伏,有好有壞,偶爾得到老師的表揚,我覺得世界都變亮了,“這次運氣真好,我都得到老師表揚了”。
成績變壞的時候老師會批評,雖然後來看老師的批評并不嚴厲,甚至隻能算是敲打加鼓勵,但是在當時的我眼裡天都塌了,我一直低着頭在心裡罵自己:“你為什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問題都回答不好,簡直無可救藥!”
看到同學的時候,我覺得他們好像都變得面目可憎,都在嘲笑我,即使他們說的是:“一次失誤沒關系,我們下次肯定會好起來的。”
美劇《亢奮》
學校運動會,老師安排我參加了拔河比賽,鬼使神差,那天竟然我穿的是平底鞋,比賽的時候不小心摔倒了,還撞倒了後面的同學,我們在比賽的第一輪就被淘汰了。
有同學很生氣,但看到我跟蹲在地上哭得像個鬼似的,很多同學都過來安慰我,我一遍又一遍地跟大家說:“對不起,是我錯了,是我對不起大家,對不起,對不起……”,直到後來同學們也不知道該如何來安慰我,慢慢散去,我依然在地上蹲了很久,哭了很久,這是因為我的失誤才導緻了班級的榮譽受到了損失。
我變得更加少言寡語,對同學和後來的同事也更加冷淡,我認為他們一定不願意跟我這樣的笨蛋交往,事實證明了我的預測,身邊的同學一個一個漸漸地疏遠了我,我就像是一顆彗星,孤獨地穿梭在空曠的太空裡,而這種孤獨是我應得的,我真是太笨了,而且确實比不上其他人。
美劇《亢奮》
我的身體狀态也開始變得不太好,覺得自己的生活完全是灰暗的,找不到哪怕一點點的亮色,對身邊的一切都提不起興趣,并且開始失眠,整夜整夜睡不着。
甚至後來吃東西的時候竟然會惡心嘔吐。
我抑郁了!
如何走出抑郁?
剛知道确認抑郁的那天我竟然有一點自得,我這種人不得抑郁誰得抑郁?我早就知道會這樣了。
跟心理醫生溝通的開端并不順暢,我希望他能給我一個快速的方法解決問題,就像感冒了吃感冒藥就可以消除症狀一樣,要不還算什麼醫生?
電視劇《小歡喜》
醫生不停地向我抛出一些問題,我小時候跟爸爸媽媽的交往是什麼樣的狀态,在發生某些事件的時候我有什麼樣的情緒,我是如何處理這些情緒反應的,我用什麼樣的詞彙來描述這些事情發生時的感受……
我講述了很多,醫生有些問題我能回答,有些問題要經過思考才能回答,而有些問題我也找不到合适的語言來描述,這弄得我有些生氣,我是來求解問題的,你卻問我這麼多,到底是誰有問題?
還給我留作業,我早就不是小孩子了,你又不是我爸媽!後來的某一天,我實在是忍不住了,狠狠地爆發了一次,那次的爆發把我自己都吓了一跳,因為,我記事以來就好像沒有這樣子發過脾氣。
電影《丈夫得了抑郁症》
那天我們都沉默了很久,等我逐漸冷靜下來的時候,我突然發現自己的行為好像發生了一些變化,那些從來不敢說出口的話說了出來,以往不敢表達的情緒竟然能夠順暢地表達出來。
而我在做這些的時候沒有感覺到任何的不适,這是為什麼?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仔細地回想了一下跟醫生的接觸,想起他跟我說起的人的 “三種自我狀态”,人生坐标理論,想起我開始選擇的“你好,我不好”,那可能是潛意識裡對自己周圍環境的理解……
好像在封閉的籠子頂上打開了一扇窗,有一縷陽光穿透進來。
我很喜歡馬思純,看到前幾天她在微博上Po出她跟朋友聊天的視頻,我突然意識到,原來這個世界上不止我一個人會有這樣的情況,哪怕是明星也有可能受到抑郁的困擾。
我們的個性如此相像,小時候被貼上要聽話、内向的标簽,父母嚴厲的管教,我們都被強化了内在的順從和依賴。
而在這些之後,當經曆一些負性事件的時候,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副黑色的眼鏡,這副眼鏡像給我們的世界增加了一幅濾鏡,所有的五顔六色、豐富多彩的都變成了黑白。
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正确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我們時時刻刻在跟這個世界怄氣,在跟自己怄氣,隻是後來發現這種狀态不過是因為自己覺得自己輸了。
面對生活事件這個似乎強大的對手,我們選擇了用内向的攻擊來表達憤怒,每一次都是在自己心裡的釘子上再狠狠在砸上一錘。
馬思純說的對,我們在面對發生的事件時,過多的将失敗的原因歸因于自己,這種錯誤的歸因導緻的負性情緒長期積累在心裡,我們在“兒童自我狀态”和“父母自我狀态”裡來回沖撞苦苦掙紮,卻唯獨缺失了“成人自我狀态”。
長期壓抑的情緒、不良的生活習慣、錯誤的歸因模式、被标簽化的行為模式、甚至遺傳等因素都可能是造成抑郁的原因,我們自我否認,不敢追求自我,将自己折磨得痛苦不堪,直至崩潰,甚至演化為生理上的疾病症狀。
馬思純說她現在比以前更愛自己了,認識到了開心最重要,她也在尋找自己喜歡的事情,嘗試架子鼓、健身變瘦與朋友合租。
一切的變化都在向好,跟我一樣。
抑郁并不等同于矯情,它确實是一種病,但也僅此而已,與其他類型的病并無二緻,我們配得到正常人一樣的對待。
抑郁有各種名字,隐藏在各種僞裝之下,但它一直因種種文化原因和社會原因而普遍存在至今。
用《正午之魔》裡的一句話說就是:“抑郁是愛的瑕疵。我們是會愛的生物,也就一定會因喪失而絕望,抑郁正是這種絕望的機制。”
抑郁并不像很多傳統類型的疾病一樣,有病竈,有明顯而确定的因果,所以也很難有通用的解決方法。
多數時候我們甚至隻能根據的情況,在醫生的引導下去尋找适合自己的那條路,嘗試改善認知路徑,甚至通過藥物的約束來改變一些生物特性。
但無論如何,即使帶着抑郁,仍然有很多條路可以通向美好生活。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寫道:“迎接這痛苦吧,因為你将從中學習。”生活不是一部電影,而是一部連續劇,能從自己的抑郁中有所學習的人,可以從這段灰暗的經曆中發展出特别的道德深度,直到找到屬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因為我們是在發起一場戰争,這場戰争的對象是自己,在戰争的迷霧中,你需要自己有意識願意為此付出代價。
當你重新找回生活的顔色時,你就會發現一切都是值得的。
英劇《梅爾羅斯》
======一些術語和技術說明的分割線=======
文章涉及的一些理論:
1. 人生坐标理論——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用哪種态度和觀點,我們就會在随後的人生裡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些态度和觀點構成了我們存在的底層架構。
2. 害羞——孤獨——抑郁相互強化理論——負性觀念不僅反映而且影響着個體的體驗,認為自己沒有社會價值,以及對他人的消極看法,阻礙了個體采取行動改善認知,采取行動。
3. 咨詢師(或心理醫生)要給來訪者提供安全感。
4. 文中涉及的一些理論的技術:錯誤歸因理論,CBT認知行為治療,人本主義等
5. 注意事項:害羞和内向并不與抑郁有因果關系,隻有極端的情況下才有更高的相關性。
-END-
策劃:雨青
作者:局新
編輯:雪梨
配圖:雲之
(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侵權可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