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天津6月9日電(記者劉茜、陳建強)天津市文化遺産保護中心館員尹承龍介紹,今年5月,天津市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聯合薊州區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在薊州區白馬泉村北墓地進行正式考古發掘,勘探發現的60座東漢、唐遼及明清時期墓葬目前已經清理完成30餘座,出土各類文物标本近200件。
遼墓M50墓室東壁影作立柱與假門天津市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供圖
目前已經清理完成的東漢墓葬有3座,分布集中,總體保存較好,均為南北向斜坡墓道橫穴磚室墓。尹承龍介紹,這三座漢墓均為京津冀地區東漢時期常見的中小型墓,墓室形制呈現出“第宅化”特征,随葬品以日常用器和模型明器為主,體現出“生活化”的特征。根據3座墓葬的分布規律推斷,有可能是一處家族墓地。
唐代墓葬已清理完成10座,分布較為零散,破壞嚴重。因盜擾嚴重,這些墓葬僅殘存墓室底部,部分墓葬墓壁可見有影作假窗和燈架,部分棺床有壸門裝飾,殘存随葬品較少,有瓷碗、罐,陶罐、鏊、盤,銅帶扣、銅錢等。這批唐墓均為中小型墓,構築結構簡單,墓室砌築所用青磚多為殘半青磚,墓室地面少見青磚鋪底,可知這些墓主人身份不高。
遼代墓葬已清理完成2座,破壞嚴重。一座是帶墓道圓形單磚室墓,由殘半繩紋磚和溝紋磚砌築,僅殘存墓室底部,未見棺床,在墓室北部可見少量燒骨,随葬品僅見陶筒型罐。另一座為帶墓道圓形磚室墓,墓室内部有磨磚影作的立柱和假門,随葬品有陶鋬鍋、三足鼎、盆、盞托,瓷罐,銅帶扣、銅錢等。
此次發掘的墓葬與獨樂寺臨近,且曆史時間接近。獨樂寺又稱大佛寺,是我國僅存的三大遼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國現存著名的古代建築之一。據介紹,寺内現存最古老的兩座建築物,山門和觀音閣始建于唐,遼聖宗統和二年(公元984年)重修。對于墓葬主人是否與獨樂寺有關聯的疑問,尹承龍說:“獨樂寺在遼代重建,但寺廟曆史最早可追至唐代貞觀十年,這些唐遼墓的主人很有可能就與當時生活在薊州城内獨樂寺附近的平民有關。”
尹承龍介紹,在安史之亂以前,兩京(長安、洛陽)地區一般是身份較高的人才使用磚室墓,此次發掘的唐墓均為中小型磚室墓,從墓葬的構築材料、出土器物來看,墓主身份不高,墓葬的年代多在中晚唐,這可能是因為天津薊州位置靠北,與衆胡雜居,禮儀等級的概念相對比較松弛,所以無論是品官還是普通的庶民都可以使用磚室墓,磚室墓已不再是等級的象征。另外,20世紀90年代,薊州區白馬泉東南發掘的中晚唐墓裡,出土的一件陶罐帶有明顯的早期契丹風格,說明在唐代中晚期,燕山南麓的津薊地區已受到了早期契丹文化的影響。
天津市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研究館員盛立雙介紹,天津地區唐遼(宋)時期墓葬總體發現數量較少,以往僅在薊州、寶坻、武清、靜海、東麗等地有零星考古發現,曆年來總數累計不超百座。本次考古勘探一次性集中發現唐遼時期墓葬數量近20座,這在以往是沒有的。墓葬雖因盜擾破壞嚴重,随葬品較少,但墓葬的基本形制和結構清楚,出土遺物特征明顯,為完善天津地區唐遼時期墓葬的考古學年代标尺和進行相關綜合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光明日報》( 2022年06月10日09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