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嫩真中!發消息嫩不回,嫩真是冷酷的銀(此處為河南話)!
說起方言,你的腦海中最先蹦出來的是一股大碴子味兒的東北話還是嗲聲嗲氣的台灣話呢?
近日,一位蘇州姑娘為推廣方言花3年時間寫拼音教材在微博上引起熱議。網友紛紛點贊:把鄉音留給未來!
很多人覺得軟糯婉轉的蘇州話很好聽,但卻很難懂。
蘇州姑娘予安為了推廣方言,花3年時間編寫了一套蘇州話的拼音教材,還和朋友把蘇州話做成了在線詞典。她說,想給未來留下足夠多的方言資料。
這是一個以普通話為主流的時代,方言對于很多人來說已經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詞彙了,對于新生代00後來說更是一個陌生的領域。
01
南腔有北調,今聲似古音。
幾千年來人們南來北往,腔調漸變鄉音難改。口音攜帶着看不見的DNA,記錄了你從哪來,奔哪去。
所以,隻要你一開口,就有可能出賣你是誰。
方言中的“扛把子”——東北話,“你瞅啥,瞅你咋地”,東北話自帶笑點,賦予了東北人幽默基因。
東北人:我尋思我也妹有口音呐?
東北話“通俗易懂”,但不是全都一個味兒。像遼甯地區口音轉音頻繁,語調起伏多,黑龍江地區語調會比較平。
想說東北話你還得有大嗓門,現在想想,這可能跟東北地區當年地廣人稀、視野開闊有關。
再來說說北京話,北京口音簡潔幹脆、語速賊快,還老有吞音。
之所以簡練,和北京城的曆史發展周期長脫不開關系,方言詞言簡意赅,能用一字兒說的,絕不用倆。
當然,成功讓北京話傲立于世界口音之林的當屬兒化音!
這個“兒”加哪兒,民間倒是有個說法——小東西加“兒”,大東西不加,輕松調侃加,嚴肅正經不加。
您想一個月掌握北京話核心科技?得,還是斷了念想吧。
說方言,哪裡能少得了山東菏澤曹縣!
山東話豪橫不是一天兩天了,最著名的倒裝句,知不道、幹啥——你、忘了——我,這精髓外地人根本捕捉不到。
山東成為倒裝句文學藝術的頂級勝地,大概率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直白、率真,想說啥就脫口而出。
至于怎麼說不重要,get意思就行。
“噫~~~~~~”如果你聽到周圍忽然傳出“噫~~~~~~”的長調,那八九不離十是個河南人。
咦……你這是弄啥嘞呀?咦……你這個妮兒咋回事兒?咦……這個天兒可好嘞啊!咦……我嘞乖乖,你這是咋嘞呀?
小印為大家奉上“走遍中原都不怕的四字箴言”。
“噫”(yī)沒啥實際含義,驚訝、誇贊、嘲諷、反問都可以用。
“中”(zhóng)“中不中啊?”“中!”表示舉雙手雙腳贊成。
“某”(móu)表否定,一般用于分手。恁咋不早說嘞,咱倆某以後。
“怪”(guài)相當于“非常”“特别”。
再來看看,滿滿肉夾馍味道的陝西話。
“麼麻達”,這個詞是用來别人請你幫忙的時候,你很爽快地答應了,就可以說:麼麻達。它的意思跟沒事、不客氣是差不多的。
如果說北方方言是中原地區的語言經過長期發展的直接結果,那分布在中國南方的漢語方言呢?
蘇州話曆來被稱為“吳侬軟語”,最大的特點就是“香甜軟糯”。
上海話裡最經典的說法是,生活就是毆打和傷害,我們總被生活毆打(對,和那個漫畫一樣)。
威脅人要動手時說,“侬阿要吃生活伐?” (吃生活 = 吃打/被打),自己不小心摔一跤痛了,“這記生活蠻重額”(這記生活=這個傷)。
同為南方,湖南、廣西、四川等地的方言就像當地的食物一樣,多了些麻辣調調。
前有失戀小夥一本正經“藍瘦香菇”後有“黃”袍加身外賣小哥的“我信你個鬼,你個糟老頭子壞得很”,廣西話迅速成為年度TOP流行語。
曆史上,百越、楚人、中原漢人如水流,交彙于兩廣地區。粵語便是廣東、廣西、香港和澳門四地的主場。
有時候,你會覺得粵語怎麼“颠三倒四”,“公雞”說成“雞公”?“你先吃吧”說成“你食先喇”。
其實,把修飾性成分放于核心成分之後是古漢語特征的遺留。
粵語還吸收了很多“巴士”“比基尼”“卡通”“曲奇”“車厘子”......這類的外來詞。
方言那一波三轉的語調、三倍拖長的尾音,讓你愛上就戒不掉。
可是,就是這麼有意思的方言,很多人卻在猶豫要不要教孩子說方言?擔心學習方言,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
02
事實上,孩子學習方言不僅不會影響後續的語言學習,而且還有益于孩子的語言發展。
說得一口流利上海話的胡歌,人家不是也能字正腔圓地用普通話給紀錄片配音嗎?
首先,孩子有能力辨别普通話和方言。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發現,5個月大的嬰兒就已經有能力區分不同語言(荷蘭語和英語),或是不同方言體系(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
雙語環境并不會讓嬰兒感到困惑,若在接觸方言的同時也能接觸到發音标準的普通話,孩子說普通話的純正度就不會受影響。
不僅如此,在一周歲前,孩子有能力聽到、區分和儲存無限多的音素。
也就是說,讓孩子從小接觸方言和普通話,可以學會更多的發音,這些音素的儲備,可以幫助孩子将普通話和方言都說好、說正宗,甚至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學習外語。
還有些家長則是擔心孩子學了方言,會影響口音,說不好普通話。但其實,學習方言和普通話帶不帶口音也沒有必然的聯系。
孩子形成某種口音,多半是因為這種口音在其生活中占據的比例最大。
比如,有些地方的方言口音比較濃重,n、l 不分。如果孩子從小就聽身邊的大人這樣講話,那麼,在長大以後更可能出現 n、l 不分的情況。
但是,家中如果有人說的是标準普通話,那麼孩子具備了識别這兩種發音的能力,就不太會出現 n、l 不分的情況。
在我們已經結束的2021動聽中國話·少兒語言藝術嘉年華和正在進行的2021未來傳媒星·動聽故事盛典的舞台,大咖導師們提倡,孩子們可以将方言應用到作品展示中。
中國話從來不隻“普通話”一種形式,而中國故事更是取自民間,流傳于民間。
如果選手能夠在表演中根據情境需要融入獨具特色的方言元素,那麼絕對是自己表演的加分項。
我們提倡“用動聽中國話,講述最美中國故事”,而方言是中國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各地獨有的文化财産。希望在動聽故事盛典的舞台上聽到更多妙趣橫生的方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
方言根植于我們的來處,是永恒的家鄉記憶,而這種記憶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傳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