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小半爸 東西兒童教育
在上一篇裡我們聊了孩子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學文言文,我們今天來聊一聊另一個大家廣泛關心的問題:學文言文要不要背誦?
“______并背誦全文”應該是很多人上學時最怕看到的幾個字了。
反正我是很怕的......
我還記得小學時候背文言文的情景:
語文老師說:“今天輪流到我跟前背,背不過不能走。”于是大家哇啦哇啦的開始背。
背文言文的過程是很痛苦的,每次背完就像脫層皮。
最難過的是,這樣子背下的文言文,很多後來還忘了。
當了父母以後,這種痛苦轉移到了監督孩子背文言文上,費時間、花精力不說,要是長時間背不下來,大人孩子都會越來越煩躁,親子關系面臨極大挑戰......
雖然背誦的過程有點痛苦,但現在新課标中的文言文必背篇目越來越多了,總不能不背。
而且讀過我上篇文章的家長肯定還記得,我提到了記憶在文言文學習中的優先性。
其實,背不背這個問題,還真沒有這麼簡單,我的回答是:要背,也不要背。
也許你要說了,小半爸你說話為什麼老是一半一半的,是因為你叫小半爸嗎?
沒辦法,客觀現實就是這麼辯證啊!
關鍵,我回答裡面兩個“背”的含義是不一樣的:
我們習慣上不會區分這兩種“背”,但它們本質是兩件事。
我說的“要背”,指的是“背”的第一個意思,畢竟學校這麼要求了。
但“不要背”,指的是“背”的第二個意思,也就是說我反對單純以“背誦”為目的的學習。
完成“背誦”這個行為的能力,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是一個副産品,而不是目的。
可能你會疑惑,不以背誦為目的怎麼能有背誦這個結果呢?
答案其實早就在語文課本裡了。
沒錯,答案就是“熟讀”。
熟讀成誦,不能成誦也關系不大,重點在熟讀。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什麼是“熟讀”呢?
正像我們蒸米飯一樣,米飯是生還是熟,是有标準的,“熟讀”也是有标準的。
“熟讀”要滿足兩個标準:
❶ 足夠的遍數。
讀三五遍是不是熟讀呢?當然不是。
那需要多少遍呢?
南宋大學問家朱熹說:
凡讀書......不可牽強暗記,隻是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
這是古人概念裡的“熟讀”。
是不是真要讀一百遍?
也不需要,以兒童的記憶力,讀個二十遍左右就夠了。
❷ 足夠長的時間線。
僅僅強調足夠的遍數是不夠的。
比如咱們知道需要讀二十遍,然後讓孩子一口氣讀二十遍行不行?
答案是不可以。
一口氣讀二十遍,後面的遍數基本上是無用功,孩子的興趣也被挫傷了。
這二十遍要分散開,至少分散在一周或者十天這樣長的時間段。
熟讀的遍數要分散開,是基于“間隔重複好于集中重複”的學習原理。
為什麼間隔重複好于集中重複呢?
這是因為記憶是需要一個時間醞釀的過程的。
就像煮紅豆薏米粥,紅豆是需要提前泡的,不然火開得再大,煮得再久,也達不到軟糯的效果。
尤其是當時間拉長到一周以上時,中間會經過很多次睡眠。
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在我們睡眠的時候,大腦會自動整理、加工我們的記憶内容。
因為睡眠有這個作用,在睡前誦讀效果會比較好。
所以睡覺也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家千萬不要輕視睡覺。
具體的時間安排因人而異,大家可以自己摸索,不同的孩子可能适合不同的日程表,我給小半采用的是“三七法”:每天讀三遍,一共讀七天。
一周正好七天,所以“三七法”的誦讀日程非常容易操作,一個流程走完以後,又開始新的内容,如此循環。
再次說明一下,這是我的經驗,不一定适合所有孩子,說出來供大家參考。
我覺得大家不妨先試試,實踐出真知,試了看看效果,再做調整也不遲。
要是讀了二十遍,還是背不出來怎麼辦呢?
我前面說了,熟讀能成誦當然好,不能成誦也關系不大,重點在“熟讀”。
話雖然這麼說,但是學校和老師要求背誦怎麼辦?
我教大家一個方法:未雨綢缪。
大家應該有這種經驗,已經熟讀的東西,略微用心記憶一下,就可以背出來。
這就像已經舂好的米,糠皮已經去掉了,隻需要篩一下就好了。
所以怎麼辦呢?
很簡單,對于要求背誦的篇目,提前一周開始誦讀。
到了需要給老師背的時候,基本上已經達到“熟讀”的程度了。
這時候再稍微花點心思理一理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順序,就可以背出來了。
我想告訴大家的就是,“熟讀”是比“背誦”更值得追求的文言文學習方法,從“背誦”切換成“熟讀”,還有四個好處:
❶ 容易堅持。
“熟讀”對背誦沒有硬性要求,可以大大降低孩子的抵觸情緒。
有規律地“熟讀”容易形成習慣,讓“熟讀”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當一件事成為習慣,它就像刷牙洗臉一樣,隻需要消耗很少的意志力,從而變得容易堅持了。
❷ 記憶持久。
這一點似乎有些矛盾,不強求背誦反而記得更牢?
事實确實如此,想一想我們背課文,刻意硬記有可能很快就能背下來,但忘得也很快。
而熟讀過的課文,很多年以後,也會對其中的語句很熟悉。
這是因為熟讀成誦形成的記憶是一種程序性記憶,是更身體化的、更深層的記憶,類似于騎自行車、遊泳。
程序性記憶是可以長期保持的,這就是為什麼人們一旦學會騎自行車、遊泳之後,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原因。
❸ 學習進度:慢即是快。
很神奇的是,用這種方式每天誦讀十幾分鐘,長期堅持下來速度是非常驚人的。
因為常見的學習模式都是第一次見到一篇文言文就想背下來,結果就是費時費力,還費娃費媽。
但一篇文章讀三遍,耗時是比較短的,堅持七天,這篇文章就在不知不覺中滾瓜爛熟了。
如此周而複始,像滾雪球一樣越積累越多,這就是遵循學習的規律的好處。
❹ 增強記憶。
“熟讀”訓練是對孩子視覺和聽覺的訓練,長期堅持可以讓孩子“耳聰目明”,提升記憶力。
過去很多大師都擁有過目不忘、過耳成誦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小時候接受過“熟讀”訓練的結果。比如被國外一些媒體譽為"照相機式記憶" 的錢鐘書先生。
他從小熟讀傳統經典,練就了過目不忘的記憶力,稍大一些讀《西遊記》、《水浒傳》、《三國演義》等名著,任人從書中随便抽出一段來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暢無阻地背出來,甚至連書中好漢所使用兵器的斤兩都背得出來。
EASTWEST
現在大家就明白了,我強調記憶的重要性,并不是希望孩子們死記硬背文言文,而是提倡“熟讀”。
熟讀有兩個标準:足夠的遍數和足夠長的時間線。
要同時滿足這兩個标準,隻需要完成一個操作簡單地“熟讀”流程。(我推薦“三七法”,大家可以根據情況調整)。
這種方法,簡便易行,容易堅持,記得更久,學得更快。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輕松一些?有沒有躍躍欲試?
知道了怎麼讀,下一篇就跟大家來聊聊“讀什麼”的問題。
參考資料:
《朱子語類》南宋·朱熹
《學習之道》芭芭拉·奧克利
《心理學與生活》菲利普·津巴多
封面圖片:清 · 任熊《十萬圖冊》萬峰飛雪
文章圖片:搜集于網絡,版權歸圖片作者所有,侵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