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伴随每個人的一生,是每個人類社會辨認個人的主要标志。從古至今,一方面很多中國人都相信姓名會對個人命運産生微妙的影響,而在取名上慎之又慎。另一方面,名字也受到社會政治文化環境的影響,一個人的姓名往往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中世紀的歐洲人也不例外,中世紀歐洲人名既随着時代的浪潮而變化,也反映了當時歐洲人對自我的期許。
從羅馬化到基督教化
中世紀的歐洲是羅馬帝國晚期蠻族入侵的産物,文化相對落後的日耳曼民族雖然在羅馬故土上憑借軍事優勢取得了政治統治權,但是羅馬的文化遺産在此時還有深刻的印記。比如羅馬人的三名法在當時的知識精英即天主教士階層中仍然很流行。比如《法蘭克人史》的作者,生活在6世紀的圖爾主教格裡戈裡的全名就是Georgius Florentius Gregrius,名字的三個部分依次為個人名、氏族名和家族名,這種名字通行于羅馬共和國晚期和帝國時代。
個人名是由父母選擇的,通常是以男性家長本人的名字命名。氏族名源自于古羅馬不斷擴張過程中吞并的重要部族,往往和地理特征有關。家族名出現得最晚,用以區分同一氏族内不同家庭,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古羅馬名字凱撒、塔西陀、西塞羅等其實都是家族名。
《法蘭克人史》的作者圖爾主教格裡高利,他出生于6世紀,盡管此時墨洛溫王朝早已建立,但世俗精英名字中的羅馬印記仍然十分明顯。
然而,羅馬三分名在中世紀的歐洲隻是昙花一現,随着各蠻族王國統治的日益鞏固,日耳曼的起名方式開始占據上風,羅馬三分名開始逐步被抛棄,這可能和當時歐洲社會對統治者的模仿有關。日耳曼人一般隻有一個姓,出生或洗禮的時候取名。日耳曼名字和羅馬名的内涵完全不同,從意義上來說主要分為三類,第一是銘記祖先,第二是追求美德,第三就是尋求上帝的保護。比如常見的日耳曼名弗雷德雷克就是“基督教會鏟除異教”的意思。
但是日耳曼式姓名流行時間也未能持續多久,11世紀開始,這些傳統日耳曼名字被聖徒或聖經人物的名字所取代,這些名字往往來自希伯來語、希臘語和拉丁語。姓名的基督教化和中世紀西歐社會全面基督教化是同步的。今天歐洲人中最常見的彼得、約翰、雅克、瑪麗等名字都來源于基督教。而且基督教名字在不同民族和地方還産生了不同的變體,比如尼古拉(Nicolas)就有十幾個地方化的名字和簡寫,比如Nicole, Nicolet,Klause, Colin, Colinot, Collet, Collette, Collesson, Collard, Colot等都是尼古拉的變體。即便如此,尼古拉也不是當時最受歡迎的名字,據統計12至14世紀歐洲最受歡迎的名字是約翰,根據法國曆史人類學者讓·盧克·夏賽爾的分析,這一方面和聖經中有兩個以約翰為名的重要人物——施洗者約翰和《約翰福音》作者使徒約翰有關,另一方面,當時天主教會的首腦羅馬教宗也特别愛用約翰,從5世紀到11世紀,以約翰為名的羅馬教宗有十九個之多,這引發了西歐貴族和民衆的仿效,1215年被迫簽署《大憲章》的“無地王”約翰的名字即由此而來。
16世紀畫家筆下的英王“失地王約翰”,約翰盡管在民間非常流行,但在王室起名時并不多見。
中世紀别名的興起
雖然來自基督教的名字在10世紀後大行其道,但從此時開始,歐洲人越來越願意給自己起一個别名。别名一開始是社會地位的象征,為貴族和教士階層所壟斷,前者大多以封地和采邑為别名,後者則以宗教機構為别名。歐洲中世紀史家米歇爾·巴斯特魯認為,别名被當時歐洲精英階層所采用,跟封建制度的鞏固有關,貴族在封地紮下根來,開始以封地來界定自己的身份。比如法國瓦盧瓦王朝的創始者查理本為加佩王朝腓力三世之子,隻因于13世紀末被分封在法國北部的瓦盧瓦地區而改稱查理·德·瓦盧瓦。
随後,别名逐漸擴展到女性及平民階層,甚至可以世代傳承,這是11世紀歐洲經濟發展帶來的城鄉人口激增、城市人口流動的結果,平民大多隻有姓沒有名,在基督教姓名占優勢的大前提下,很容易出現重名的現象,給自己取别名有利于彰顯個性,區别于他人,這反映了歐洲中世紀個人意識的興起。不過平民起别名和貴族不盡相同,往往按照職業、家族關系和身體特征來命名,比如菲茨威廉(Fitzwilliam)、菲茨詹姆斯(fitzjames)意為威廉之子和詹姆斯之子,史密斯(Smith)意為鐵匠,肖特(short)指身材矮小,後來這些别名轉化成平民的姓,傳承至今。
起名背後的家庭戰略
歐洲在流行帶有基督教烙印的名字的同時,起名也和天主教會的洗禮儀式聯系起來。然而和中國人起名常常帶有父系家族的印記不同,中世紀歐洲人起名字的父權制色彩要暗淡許多。嬰兒的名字有時從父親家族挑選,有時從母親家族挑選,有時一個家庭的不同孩子分别從父母雙方家族得名。有研究表明,如果嬰兒父母中母親家庭成員的地位較高或者帶給新家庭更多遺産,那麼就采用母親家庭的名字。另一些名字則是來自于教父或教母的名字,這往往暗示教父和教母社會地位高于嬰兒父母,嬰兒使用教父和教母的名字象征着社會底層對更高階層的模仿,也意味着不同家庭之間建立起社會聯系。
如果母親家族的姓名帶有高貴的元素,即使國王都會為了王子舍棄父系家族的命名權。法國加佩王朝的第三位國王,11世紀中葉在位的亨利一世就做出了這樣的選擇。他的長子、未來的法王腓力一世的名字就來自母親基輔羅斯公主安娜的家族。腓力在當時的西歐其實并很罕見,因為這個詞詞源是希臘語,意為“馴馬者”,是古馬其頓王室常用的名字,亞曆山大大帝的父親名字就是腓力。法國王室為什麼會從基輔羅斯“進口”希臘名字呢?這是因為安娜公主的外祖母據說是拜占庭帝國羅曼努斯二世的女兒。按照後人考證,安娜的外祖母其實另有其人,而且即使這個譜系成立,無論是安娜王後還是腓力王子和拜占庭皇室的血脈聯系也是微乎其微。盡管如此,但從當時歐洲的等級觀念來看,以巴黎伯爵的身份獲得法國王位的加佩王朝是無法和拜占庭皇室相比拟的,給王子取個希臘化的名字不但可以彰顯加佩王室和拜占庭皇室之間的聯系,還可以讓臣民聯想到古馬其頓王國的輝煌曆史,對鞏固統治很有利。這個有特殊含義的名字很快風靡西歐貴族圈,僅法國和西班牙就各有六位以腓力為名的國王。
烏克蘭郵票上的法國王後安娜。她和法王亨利一世的婚姻讓腓力這個名字從東歐希臘文化圈進入西歐王室。
“路易”和“查理”為何受寵
中世紀的西歐國王同樣重視取名,盡管前文中我們看到歐洲國王從基督教文化和古典文明中獲得名字的個例,但整體來看,中世紀的西歐國王最偏愛反映日耳曼傳統的,具有特殊含義的姓名。
比如從中世紀到法國大革命,法國曆史上有十六位以路易為名的國王、九位以查理為名的國王。為何法國王室如此偏愛“路易”和“查理”?這是因為在中世紀,法國王室需要不斷強化自身的合法性,而王室家族的曆史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和現實政治很難分離。給王子取特定名字,可以和某位先王建立起聯系,這有利于實現王室的現實利益。比如路易(Louis)是克洛維(Clovis)的轉寫,克洛維是西歐首位皈依天主教的蠻族君主,以路易為名的國王集中在12至13世紀的加佩王朝(路易六世至路易九世)和17、18世紀的波旁王朝(路易十三至路易十六)。中世紀的加佩王朝愛用“路易”,一方面是為了自我标榜虔誠,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建構出從墨洛溫王朝到加佩王朝的曆史連續性。這些都有利于鞏固王權的合法性。
19世紀畫家筆下的克洛維, Louis和Clovis本意都是戰場上的榮耀,但克洛維改宗天主教為這一名字增加了虔誠的色彩。
波旁王朝愛用“路易”,則和16世紀法國宗教戰争有關。王朝創始人亨利四世既是合法的王位繼承人,也是法國新教的政治軍事首領,這在天主教占據優勢的法國是個敏感問題,亨利的新教信仰一度導緻法國北部天主教勢力否決其繼承資格,并武裝抗拒他的統治。亨利四世為了獲得天主教信徒的信任而改信天主教,但他的新教信仰讓天主教徒疑慮重重。他給王太子取名“路易”就是為了利用其曆史内涵向法國天主教徒證明波旁王室将成為天主教的堅定捍衛者。同時也在重申自己繼位的合法性,因為波旁王朝的始祖就是加佩王朝的路易九世之子。
法國國王愛用“查理”,同樣是為了向先王緻敬,加洛林王朝的奠基者查理·馬特、加冕為羅馬皇帝的查理大帝及西法蘭克王國首任君主秃頭查理分享了這個光榮。查理·馬特曾經擊退阿拉伯軍隊的進攻,秃頭查理一度統一後查理曼時代的法蘭克諸國,查理大帝更是開創了後無來者的查理曼帝國。三人的赫赫武功讓查理這個意為“男人”的古日耳曼名增加了強大和軍事征服的内涵,因此當法國遭遇重大危機時,帶有軍事強人意味的查理就成了命名首選,比如百年戰争時期名為查理的法國國王特别多。
簡而言之,當法國王室需要彰顯虔誠的美德時,他們就用“路易”給未來的國王起名,當王室需要強力君主獲取軍事勝利時,“查理”往往成了第一選擇。
德國中世紀晚期畫家丢勒筆下的查理大帝肖像。查理大帝被德法兩個民族追認為共同先祖,因此多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以查理為名,其中最著名的是16世紀的查理五世。
哪些名字最受歡迎
法國以外的中世紀歐洲王室也青睐具有特殊含義的姓名。有人說英國王位基本上由“愛德華”和“喬治”輪流繼承,事實上,喬治來源于古羅馬時代的殉道者,盡管從13世紀開始,聖喬治就逐步成為英格蘭的守護聖徒,但英國國王叫喬治的傳統開始于18世紀初的漢諾威王朝。愛德華和亨利才是中世紀和近代早期英格蘭國王的最愛,共有十四位英王選擇這兩個名字。這兩個名字最早都來自于古日耳曼語言,愛德華意為“财富或繁榮的守護者”,亨利意為“強有力的男人”,都符合民衆對國王的期許。特别是亨利,不僅在中世紀的英格蘭,在整個歐洲都受到國王的特别青睐。據統計,除了八位英國國王外,有七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四位法國國王、四位卡斯蒂利亞國王以亨利為名,還有不計其數的西歐大封建主和一大批中東十字軍國家貴族以此為名。為何中世紀歐洲貴族特别偏愛亨利呢?這部分因為各國王室都受到日耳曼文化或多或少的影響,而另一方面恐怕也和當時西歐封建割據、戰争頻繁的社會環境和世俗精英階層崇尚武力、推崇強力君主的心态有關。
中世紀“亨利”受歡迎和東法蘭克國王亨利一世有關,他在位期間擊退匈牙利人的進犯,侵略斯拉夫人,奠定了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個王朝——薩克森王朝的基礎。
總而言之,看似雜亂無章的中世紀歐洲姓名背後有着豐富的曆史内涵,無論是羅馬的遺産,還是蠻族入侵,抑或基督教的盛行在歐洲人的名字上都有體現。這些名字不僅是婚姻和繼承中的象征和标志,也有關家族的榮譽和先祖的記憶,還是歐洲王室鞏固自身合法性的重要砝碼。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