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哥拉紫檀Pterocarpus angolensis是典型的米奧穆博林地(miombo woodland:非洲中南部廣泛分布的一種半稀疏樹木的草叢生境)樹種,常伴生短蓋豆Brachystegia和其他落葉樹。從濱海至1 650(-1 800)米的海拔高度均有分布。适應排水性好的疏松、低營養的土壤,PH值為5.5-7。安哥拉紫檀在坦桑尼亞的分布以濱海平原的草原林地較為多見,特别适應雨季與旱季分明的氣候環境。年雨量500-1 500毫米,年均氣溫15-32攝氏度。不耐寒,但樹齡較長的植株表現為略微耐低溫環境。這種樹木喜光,在當地的開闊地帶最為常見。降雨對于樹木來說比地下水更重要。
種植:安哥拉紫檀的繁育方式可以是種子萌發,也可以是修剪。一棵樹每年産生的莢果為100-400枚,每公斤種子數目是3 400-4 000(-5 000),在4%-6%的濕度、較冷的條件下種子可以保存至少三年。種子的收集是非常困難的,因為莢果很難被打開且不損傷種子,而且很多種子(約占50%)是天生發育不完全的。莢果手動打開可以使用大剪刀,但是很費時間。損壞的種子是不能發育的,但是菌根的結合是可以影響種子發育的。經年的死亡、重生以及很長的半灌木狀态(見本平台前三日内容)都可以損壞樹木的根系統,這一直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不過,在原産地種植處于半灌木狀态時期的安哥拉紫檀仍然相對較容易,這一時期的植株可以和其他作物混合種植,并保持一定的間距。種植時,為了保證主根的強壯,可以修剪側根。光線對于樹木生長十分重要,樹木間距至少應為5米×5米,但是每公頃樹木的數量應保持為25-100株,這些也取決于樹木樹冠和樹根之間的競争。修剪也是可行的,主要是高度2米,直徑至少2厘米的枝條插杆,這種種植方式是在雨季開始之時進行,成活率在0-30%之間。推薦的一種方式是,在粗河沙的地面挖掘深1米的洞穴,種植直徑10厘米的植株。
管理:一旦樹木生長起來就不需要多少管理,隻是需要保證充足的光照、防止動物啃食和林火,盡管安哥拉紫檀是當地叢林中最耐火的樹種。在坦桑尼亞西部擇伐過後的林區,新生出的安哥拉紫檀樹體已經很少見,而公路邊的樹木則多于遠離公路的林區,原因是公路邊的樹木更少受到牛群和火災的危害,很多樹木已經被砍伐,而恢複種植則沒有進行下去,這個樹種的輪伐周期為40-75年。
危害:安哥拉紫檀會遭受周期性的真菌侵害,被稱為“姆誇周期性死亡”(Mukwa dieback),這種真菌還不為人們所了解,隻是知道可以阻塞木質部,在贊比亞,這種疾病的爆發已經摧毀了40%的安哥拉紫檀樹木。火災也會引起真菌和鑽木蟲類對于木材心材的侵害。很多動物對安哥拉紫檀有破壞,包括放牧導緻的樹皮、主幹和根被啃食,大象的危害尤其嚴重,野豬則對半灌木時期的樹根情有獨鐘,種子會受到一種甲蟲的攻擊。
收獲:在南非,直徑27厘米以上的樹木被認為具有商業價值,能夠生長到這個徑級的時間随地域有所不同,在南非是80年,在贊比亞和坦桑尼亞是40-75年。在坦桑尼亞和津巴布韋,可采伐安哥拉紫檀的樹木徑級不應小于25厘米。
樹脂(Kino resin)的獲取是采用切開樹皮收集流出的脂液,染料的獲取通過挖掘樹根和砍伐樹木獲取心材,但是心材一般還是作為木材使用。
産量:不同地區的安哥拉紫檀木材産量有所差異。在納米比亞的一個地區,每100平方公裡允許的砍伐量為600立方米。在坦桑尼亞的稀樹草原林區,平均每年每平方公裡的安哥拉紫檀所能夠産出的木材為0.33立方米。鋸材占原木的比例是40%。
收獲後的處理:通常原木砍伐後被加工成闆材,由卡車運往火車站的貨場存儲。為了獲得染料和潤發油,樹根處的心材會被搗成粉末、糊狀物或者很小心的制成切片。為了制作發油脂,會将黃油和從搗碎的植物種子中獲取的植物油混合木材粉末,添香劑采用的是幹的羅勒葉(羅勒Ocimum是一種唇形科植物,有芳香味)。
在津巴布韋,棕榈樹葉煮沸12小時混合安哥拉紫檀的樹根用于染色,幹後獲得的紅褐色纖維材料用于編織一些器物。從樹根和砍伐的心材中獲取的染料還可以給羊毛、棉花等染褐色至亮紅色。
種群資源:盡管安哥拉紫檀廣泛分布于南部非洲,但是由于持久性的過渡伐木使之變得日益稀少。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名單中,這個樹種是低危級别,不過已經接近于近危。在南非,1967年開始,這個樹種就受到保護,砍伐需要特殊的許可。在坦桑尼亞,已經在安哥拉紫檀種群衆發現了次級變種。
展望:安哥拉紫檀是南部非洲一個多用途的樹種,可以出産木材、作為飼料和藥用等。在天然林中的不可持續性砍伐已經威脅到了這個物種的生存,因此需要人們的高度關注。人工繁育應當盡快實現起來,縮短它的半灌木時期、加快幼苗的生長都是亟待研究的領域。在利用方面,除了木材,亦當大力發展染色和作為藥物的價值潛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