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緘其口】
■關于“三緘其口”的典故記載很多,最早的出自《孔子家語》,漢朝劉向的《說苑》也有相同的文字,說的都是孔子親身經曆的事:“孔子之周,觀于太廟,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
■“金人”的後背不僅有一行字,還有一篇銘文,大意是:“金人”是古代教人說話要慎重的人,後人要以此為戒。“無多言,多言多敗”是以警告的語氣說,不要多說話,多說話就會多失敗。“誠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傷?禍之門也”,如果能夠謹慎行事,那就是幸福的根源,口有什麼壞處?口就是禍害之門;
■自古以來,孔子不僅僅是好學的典範,更是學而能行的楷模。在看到“三緘其口”的金人之後,孔子引用《詩經》上的話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告誡弟子們要記住,這些話實在而中肯,合情而可信,并且說“行身如此,豈以口過患哉?”如果像這樣處世行事立身,難道還會因為說話招來禍患嗎?
■言談是非,好言人短,常會為自己引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因為一句話說得不當,就造成無法彌補的災禍,敗家喪身,由此可見,言語之畏,不可不畏。明賢呂近溪有曰:“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論語》也載:“敏于事而慎于言”,《易經》亦曰:“吉人之詞寡,躁人之詞多”,這些話都告訴我們,做人需謹言慎行;
■在《論語》中說:“剛、毅、木、讷近仁”,其中“讷”字,就是要人們不輕易開口說話。另外,今天“三緘其口”成為了一個成語,與它類似的還有“言多必失”、“緘默不語”、“禍從口出”、“多吃一口飯,少說一句話”等詞彙,“少說話”已經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的優良習慣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