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是一個國土面積22萬平方公裡、人口2300萬的社會主義大國。擁有近百萬現役部隊和200萬預備役部隊的南斯拉夫當年号稱“巴爾幹之虎”,被視為是僅次于蘇聯和中國的社會主義第三大國。南斯拉夫不隻軍事實力強大,經濟水平也在當時所以社會主義國家中獨領風騷。
早在60年代南斯拉夫已實現36%的汽車保有量,這意味着如果照一個家庭3口人計算下來幾乎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汽車。與此同時南斯拉夫的電視普及率達到了50%,也就是說南斯拉夫在60年代全國一半的家庭就已擁有自己的電視,到了70年代南斯拉夫的電視普及率達到了70%,同時每2個南斯拉夫家庭中就有1個擁有自己的冰箱。
1952年到1965年南斯拉夫經濟的平均年增速超過了8.5%,60到80年代平均也在6%上下。這麼說也許使人缺乏直觀的概念,那麼我們不妨進行一下對比:2018年包括美國、中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印度、俄羅斯、意大利、加拿大、巴西、韓國等在内的30個主要經濟大國的經濟增速最高的為8%、最低隻有0.1%。
南斯拉夫盡管是社會主義國家,但并沒在外交上實行完全倒向老大哥蘇聯的政策,而是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和印度總理尼赫魯提出了在當時美蘇冷戰的世界格局之下廣大中小國家奉行獨立自主、不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任何一個結盟的外交政策。
1961年9月首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25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會議,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南斯拉夫由此成為不結盟運動的領導者之一。冷戰時期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南斯拉夫一直在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方針之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保持着外交聯系。
70年代的南斯拉夫每年都會迎來分别來自于西方陣營和蘇東陣營的800多萬遊客。這不僅為南斯拉夫帶來了可觀的旅遊業收入,也是其文化影響力的體現。當時的南斯拉夫已實現了高度的工業化,人均GDP超過了其他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大緻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中的希臘、葡萄牙、西班牙處于同一水平。
這一時期是南斯拉夫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外交關系的蜜月期:當時西方陣營為南斯拉夫提供了長達十多年的經濟援助。可以說當時的南斯拉夫是所有社會主義國家中與西方陣營關系最好的,然而南斯拉夫這個與西方國家關系最好的社會主義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政治劇變後也是被整得最慘的。
波蘭、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是被直接吸收進入北約和歐盟,而北約和歐盟對這些新加入的東歐國家都提供了相當的扶持政策,相比之下南斯拉夫卻是直接被北約肢解。為什麼偏偏是昔日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中和西方國家關系最好的南斯拉夫遭遇了國土被肢解的命運呢?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南斯拉夫與西方國家關系好是在冷戰時期相對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而言的。事實上南斯拉夫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一直存在意識形态和地緣利益上的矛盾,隻不過在冷戰時期西方陣營出于遏制蘇聯這一主要戰略對手的目标才刻意與獨立自主的南斯拉夫保持相對良好的外交關系。
然而南斯拉夫與西方國家的矛盾并未消失,隻是在冷戰環境下被掩蓋而已。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等加盟共和國獨立,蘇聯勢力已全面退出巴爾幹半島。這時南斯拉夫已不再具有遏制俄羅斯南下的戰略意義,這時南斯拉夫與西方陣營的意識形态和地緣利益糾葛就充分暴露出來了。
不過話說回來西方陣營為什麼不像吸納波蘭、捷克等國一樣吸納南斯拉夫呢?為什麼一定要肢解南斯拉夫呢?北約是冷戰時期美國拉攏西歐資本主義國家針對蘇聯陣營構建的政治軍事同盟體系,那麼蘇聯解體後這一組織的存在還有何意義呢?事實上當時北約内部對此是存在争議的。
然而美國正打算利用北約這一工具大舉向蘇聯勢力退出的東歐地區擴張,于是美國需要為北約設計一個共同的外部威脅。美國本土位于西半球,巴爾幹半島所在的東地中海跟美國地緣關系極其疏離,這意味着美國對該闆塊的天然影響力十分孱弱,然而這一地區對美國的世界霸權又至關重要。
這一地區有蘇伊士運河、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個世界級戰略通道,美國可以據此同時對中東及俄羅斯施加戰略壓力。作為世界霸主的美國最忌憚的就是某一區域出現一家獨大的地緣勢力,否則就可能出現強龍難壓地頭蛇的現象。美國要确保對東地中海秩序的掌控就要盡可能的削弱當地本土勢力。
有“巴爾幹之虎”之稱的南斯拉夫就是這樣一個強大的本土地緣勢力的,這對美國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挑戰。美國要清除對自己構成挑戰的地緣勢力,那麼北約其他國家完全就隻是唯美國馬首是瞻嗎?其實在肢解南斯拉夫一事上歐洲各國并非完全是看美國的臉色,事實他們對南斯拉夫的解體也是樂見其成。
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就是歐洲一體化進程:冷戰後美國積極緻力于北約東擴,而歐盟也在同樣計劃着東擴。按說歐盟東擴吸納了波蘭、捷克等以前的社會主義國家,然而為什麼不能接納南斯拉夫呢?關鍵在于南斯拉夫龐大的體量決定了如果南斯拉夫加入歐盟勢必将對歐盟内部的傳統主導國家造成沖擊。
這就正如歐盟不願讓土耳其這個龐然大物加入是一樣的道理。相比之下如果把南斯拉夫肢解為一系列小國分别加入歐盟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了。同時南斯拉夫的内部形勢也使其相比其他東歐國家更容易被肢解——事實上南斯拉夫國内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潛在的分裂隐患。
所謂“南斯拉夫人”就是指生活在南部的斯拉夫人。所謂斯拉夫人是對民族語言屬于斯拉夫語族的民族的統稱,具體分為東斯拉夫、西斯拉夫、南斯拉夫三大支系。東斯拉夫包括俄羅斯、烏克蘭、白羅斯等民族;西斯拉夫則包括波蘭、捷克等民族。南斯拉夫并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而是對所有南部斯拉夫族系的統稱。
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等民族均涵蓋在南斯拉夫這一概念範圍之内。這其中作為主體民族的塞爾維亞族無論在人口數量上或是政治經濟實力上都隻有相對優勢,但卻并不具備比其他民族加起來更大的絕對優勢,所以南斯拉夫從一開始就無法形成像蘇聯這樣的以俄羅斯族為主體的聯邦。
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黑山人、馬其頓人、波黑人均成立了自己的加盟共和國,此外南斯拉夫境内還存在以阿爾巴尼亞族人口為主的科索沃、以馬紮爾族人口為主的伏伊伏丁那兩個自治省。南斯拉夫各族系之間在語言、宗教、文化等各方面均存在一定差異性,但在長期的交流融合過程中這種差異性在逐漸縮小。
南斯拉夫真正最大問題還是在于國内各族系缺乏統一的國家心理認同。鐵托執政時期為平衡各加盟國的訴求就有意識地給予加盟共和國更大的自主權,另一方面極力打壓主體民族塞爾維亞族。鐵托的本意當然是想盡可能維護南斯拉夫的民族團結,然而這也在無形中削弱了國家的向心力。
鐵托為了淡化各族系之間的分歧就用統一的紅色意識形态認同取代原來的各民族心理認同。在南斯拉夫共産黨執政時期這樣的策略是行得通的,然而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蘇東劇變使紅色意識形态在東歐國家迅速退潮。這在其他東歐國家是意識形态和政治體制的轉型,然而在南斯拉夫這意味着維系國内各民族統一的紐帶被切斷。
南斯拉夫各加盟共和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并不均衡: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基本接近于西歐發達國家的水平,然而黑山、馬其頓等地的經濟水平幾乎在整個歐洲處于墊底的水平。長期以來相對富裕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這兩個加盟共和國對需要支持一幫窮親戚就心存不滿。
蘇東劇變後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更加試圖向西方靠攏,從而使自己得以分享歐洲一體化進程帶來的紅利。在這種情況下本來就存在民族矛盾與現實的經濟利益糾葛在一起使南斯拉夫内部各族系之間的沖突愈演愈烈。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又不失時機地幹涉南斯拉夫内部各族系的沖突,從而起到了煽風點火的作用。
這一系列沖突發展的最終結果就是南斯拉夫的解體: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兩個加盟共和國脫離南斯拉夫聯邦宣布獨立。10月15日波黑宣布為主權國家。11月20日馬其頓宣布獨立。6個加盟國中隻剩下塞爾維亞與黑山組成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作為南斯拉夫的延續繼續存在。
然而局勢并未就此平息下來:在南斯拉夫解體的過程中以阿爾巴尼亞族人口為主的科索沃自治省也爆發了以獨立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義運動。1981年科索沃阿族學生舉行大規模遊行示威并導緻流血沖突,然而阿族人的民族主義運動被當時的南斯拉夫中央政府成功壓制。
南斯拉夫在壓制了科索沃的民族主義運動後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這更激起了當地阿族人的對立情緒。1991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正式解體,科索沃的阿族人也在這時自行組織了公民投票并宣布科索沃是一個共和國。從90年代中期開始科索沃的阿族遊擊隊就以塞族軍政人物及設施為目标進行遊擊戰。
1998年3月南聯盟軍隊開始協助當地警察對阿族遊擊隊采取軍事行動。1997年以後科索沃地區不斷發生武裝沖突事件,傷亡人員日趨增多,約30萬人淪為難民。正緻力于向東歐擴張的北約和歐盟将南聯盟視為東南歐地區最後一個不受西方國家控制的地區小霸主,于是歐盟和北約将科索沃問題視為是打擊南聯盟的有力工具。
從1999年3月24日起北約就開始持續轟炸南聯盟。在空中力量和高技術武器方面占據絕對優勢的北約對南斯拉夫聯盟的轟炸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傷,12條鐵路被毀,50架橋梁被炸,20所醫院被毀,40%的遊客和30%的廣播電台受到破壞,經濟損失總計達2000億美元。
在北約對南斯拉夫的轟炸過程中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到北約導彈襲擊,造成正在使館中工作的新華社記者邵雲環、《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朱穎不幸犧牲,同時造成數十人受傷,使館館舍也遭到嚴重損毀。1999年6月科索沃戰争結束後作為塞爾維亞自治省的科索沃實際上成為了一個事實上獨立的政治實體。
此後相當一段時間内國際社會仍普遍公認科索沃是塞爾維亞領土。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布脫離塞爾維亞。目前科索沃的獨立已獲得全世界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108個承認,但由于在不承認的國家裡有中國和俄羅斯這種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所以目前聯合國并不承認科索沃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更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國家聯盟。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從國家聯盟中獨立,塞爾維亞由此成為了一個面積不過8萬平方公裡、人口不過700萬的内陸小國。2020年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面對肆虐的新冠疫情說道:“所謂的歐洲團結其實是不存在的,現在唯一能幫助我們的是中國”。
很多中國人對塞爾維亞這個國家是有着特殊情感的,所以武契奇的這番話迅速引起了國人的共鳴。在中國駐塞爾維亞使館和塞爾維亞政府的協調配合下由中國深圳猛犸公益基金會捐贈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于當地時間3月15日晚運抵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
當地時間3月21日19時30分中國援助塞爾維亞的6人專家醫療隊攜帶十幾噸防疫物資抵達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尼古拉特斯拉國際機場。當地時間27日中國援助塞爾維亞醫療專家組來到當初被北約炸毀的中國駐南聯盟使館舊址憑吊在使館被炸事件中犧牲的3位烈士。
貝爾格萊德市政府在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舊址樹立了一塊石碑。石碑上分别用中、塞兩國文字寫着:謹此感謝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塞爾維亞共和國人民最困難的時刻給予的支持和友誼。并謹此緬懷罹難烈士。長期以來塞爾維亞始終與我國和俄羅斯保持着友好的外交關系。
塞爾維亞人從小就被教育“中國和塞爾維亞是好兄弟”、“中國和俄羅斯是最友好的國家”.......然而塞爾維亞在與中、俄保持友好關系的同時也在悄然發生着變化:如今的塞爾維亞早已不是社會主義國家,而是一個議會制共和國,國家政策的走向很大程度取決于總統或内閣。
南斯拉夫解體後各加盟共和國紛紛加入北約和歐盟: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當年就想通過向西方靠攏獲得新的發展機遇,如今這兩國已加入北約和歐盟。黑山和北馬其頓如今也已成為北約成員國,同時這兩國也正緻力于加入歐盟。那麼作為昔日南斯拉夫主體部分的塞爾維亞面對這種形勢是何态度呢?
塞爾維亞對北約有國恥之仇和裂土之恨:當年北約的轟炸造成了塞爾維亞重大的人口傷亡和經濟損失,使塞爾維亞蒙受了巨大的國恥。科索沃戰争後北約又扶持科索沃成為了一個事實上獨立的政治實體,所以塞爾維亞和北約之間存在分割領土之痛。塞爾維亞又怎麼會加入一個曾侵略肢解自己的組織呢?
塞爾維亞對北約的态度是明确的,然而對歐盟的态度就有點暧昧了。早在2009年12月22日時任塞爾維亞總統鮑裡斯·塔迪奇就向歐盟輪值主席國瑞典首相賴因費爾特正式遞交了塞爾維亞要求加入歐盟的申請。由于塞爾維亞與歐盟在海牙法庭合作、科索沃地位争議等問題上多有分歧,以緻于迄今為止塞爾維亞仍未成為歐盟成員國。
然而多年來塞爾維亞一直緻力于通過内部改革來積極響應歐盟擴大政策。塞爾維亞國内其實長期以來一直存在加入歐盟的強烈主張,而武契奇所謂的“歐洲團結不過是寫在紙上的童話”也是就此而言的。塞爾維亞作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當然有權自由選擇自己的外交路線。
盡管多年來塞爾維亞一直希望能加入歐盟,但并未因此疏遠與中、俄等國的外交關系。本來塞爾維亞是否加入歐盟也與我們無關,令我們所費解的是塞爾維亞與歐盟之間本該是有宿怨的。盡管當年轟炸南聯盟的是北約而非歐盟,然而歐盟成員國中絕大多數同時也是北約成員國。
就此看來歐盟還真算得上是塞爾維亞的仇人。然而國與國之間的現實利益是高于所謂曆史仇恨的:作為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以及冷戰時期華約陣營的波蘭、捷克、匈牙利等國不都加入歐盟了嗎?中國和日本存在曆史問題吧?不也建交了。俄羅斯和美國是戰略對手吧?可兩國也有外交關系啊。
塞爾維亞加入歐盟并不意味着忘記曆史,而是因為塞爾維亞的現實利益訴求所緻。如果将塞爾維亞定義為南斯拉夫的繼承者而言:塞爾維亞與美歐有不共戴天之仇。美歐一手肢解了南斯拉夫,如今作為主體繼承國的塞爾維亞已淪為内陸山地小國。然而也恰恰因此打開了塞爾維亞與歐盟外交關系的新局面。
歐盟對昔日自己的卧榻之側酣睡着南斯拉夫這樣一條“巴爾幹之虎”是很介意的,然而作為南斯拉夫主體繼承國的塞爾維亞不同于南斯拉夫,這就正如俄羅斯不同于蘇聯。以如今塞爾維亞的實力不會對歐盟國家構成威脅,因此歐盟也就不在乎塞爾維亞成為其中的一員。
事實上歐盟不僅不介意塞爾維亞成為自己的一員,反而對此是樂見其成的。多年來歐盟始終緻力于向冷戰時期的東歐勢力範圍擴張:如今波蘭、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皆已加入歐盟,曾為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國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等國也已是歐盟成員國。
在這種形勢下塞爾維亞不僅不會再對歐盟構成威脅,反而會因為塞爾維亞的入夥使歐盟的實力更加壯大。當然這是歐盟方面的想法,那麼塞爾維亞方面是怎麼想的呢?塞爾維亞從昔日的“巴爾幹之虎”淪落到今日這般地步确實是歐美國家的打擊一手造成的,所以在當時塞爾維亞人無疑是和歐美國家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
然而在事已至此的大形勢下從理性層面而言:國家民族要發展壯大就必須認清現實,抓住一切機會改變國運。如今的塞爾維亞已是内陸國,而在如今這個全球化時代出海口對一個國家的影響無疑是極其巨大的,這點我們其實完全可以在我們的鄰國蒙古身上得到印證。
長期以來塞爾維亞在各種曆史和現實原因的制約下發展得很不樂觀:經濟困頓、民生問題突出。如今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連地鐵都沒有。2018年塞爾維亞的人均GDP隻有7243美元,這在富國紮堆的歐洲排名第34位。歐洲一共有48個國家,所以塞爾維亞這個排名其實是很靠後的。
在昔日南斯拉夫的加盟共和國中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在加入歐盟後已然發展成為發達國家,甚至就連2006年才和塞爾維亞分手的黑山的人均GDP也比塞爾維亞多出1409美元。黑山的主體民族與塞爾維亞族的親緣關系相當接近,同時黑山人口中還有30%就是塞族。
所以黑山與塞爾維亞之間并不像其他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國那樣存在多少民族宗教矛盾。在塞爾維亞最艱難的歲月裡黑山一度選擇和塞站在一起,而最終的分手其實就是嫌塞爾維亞窮。2017年黑山加入了北約,與此同時關于黑山也在按部就班進行關于加入歐盟的談判。
盡管目前黑山還不是歐洲的正式成員國,但每年都接受歐盟在資金、基建和物資上的大量援助。相比之下缺乏出海口的塞爾維亞則發展得舉步維艱,而加入歐盟能為塞爾維亞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歐盟作為歐洲唯一的發達文明體系和秩序的主導者可以為成員國提供各種現實待遇。
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塞爾維亞作為内陸山地國的天然閉塞格局,從而為其國家發展注入新機。由于塞爾維亞周邊的斯洛文尼亞、保加利亞、克羅地亞等國均已加入歐盟,所以塞爾維亞加入歐盟也會使周邊環境有所提升。塞爾維亞所在的巴爾幹半島自古以來就是西歐、俄羅斯勢力以及伊斯蘭三大地緣勢力的逐鹿場。
随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沒落已使伊斯蘭勢力退出了巴爾幹半島的地緣博弈,然而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在巴爾幹的博弈卻愈演愈烈。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圍繞巴爾幹半島的博弈仍在繼續,不過總體上俄羅斯在巴爾幹的地緣勢力是受到北約和歐盟東擴日益擠壓的。
現在塞爾維亞周邊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保加利亞等國均已加入北約和歐盟,已加入北約的黑山也正在積極向歐盟靠攏。這其實意味着塞爾維亞已身處西方政治勢力的包圍之中。身處西方政治勢力包圍中的塞爾維亞選擇了一條較為務實的外交路線:一方面緻力于維護與中、俄的傳統友好關系,另一方面又積極向歐盟靠攏。
這樣塞爾維亞實際上就能同時面向東西方發展多元外交:既避免使自己成為西方政治勢力的打擊對象,又能在自身遭遇危難時得到中、俄的援助。況且這裡還涉及到科索沃問題:目前全世界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承認科索沃獨立的和不承認幾乎是一半對一半,然而這對塞爾維亞是涉及到主權問題的。
如果科索沃先于塞爾維亞加入歐盟就會使塞爾維亞在外交上很被動,所以塞爾維亞想加入歐盟可能也有借機壓一壓科索沃的意思。由此可見塞爾維亞想加入歐盟主要是出于現實的政治經濟利益的考量,然而塞爾維亞并沒忘記曆史,也沒疏遠與中、俄的關系,與中、俄的外交關系對塞爾維亞仍是格外重要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