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妾成群中最可憐的人?作者:梁炎《妻妾成群》是作家蘇童于1989年發表的中篇小說,講述了一個“受過新時代教育”的女學生頌蓮嫁入封建家庭後所發生的一系列悲劇故事文本中深刻的悲劇意識,不僅體現在人物主體上,還體現在意境營造上小說中有多處描寫自然環境的情節,這些自然景物所營造的意境無不影射着人物的命運變化,暴露出物哀之美與小說中的悲劇性隐喻息息相關,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妻妾成群中最可憐的人?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作者:梁炎
《妻妾成群》是作家蘇童于1989年發表的中篇小說,講述了一個“受過新時代教育”的女學生頌蓮嫁入封建家庭後所發生的一系列悲劇故事。文本中深刻的悲劇意識,不僅體現在人物主體上,還體現在意境營造上。小說中有多處描寫自然環境的情節,這些自然景物所營造的意境無不影射着人物的命運變化,暴露出物哀之美與小說中的悲劇性隐喻息息相關。
小說第一次環境描寫是頌蓮初進陳家花園的時候,時間是秋季的傍晚時分,以月亮為意象。為什麼是在秋季的傍晚呢?人們常說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季是一個充滿凄涼和蕭瑟的季節,從盛夏向嚴冬過渡的季節,影射着頌蓮從十九歲這樣一個花季年齡由夏入秋,由美好向凋零的轉變。月亮在古典意象當中,同樣代表着凄涼和悲怆。凋敝的季節、凄涼的時間和意象的組合,可見物哀之極矣,悲劇意識從物哀之極的意境中伸出細長的手指,緊緊攥緊讀者的心。凄涼的環境,加上頌蓮黑衣白裙的打扮風格,單調而枯燥的顔色為後續情節的發展奠定了凄涼的叙事和語言風格,也影射出頌蓮之後在陳家的悲慘遭遇。
第二次對陳家大院的描寫是頌蓮得到陳佐千寵愛的時候,小說是這樣描寫的:“後花園的牆角有一架紫藤,從夏天到秋天,紫藤花一直沉沉地開着。頌蓮從她的窗口看見那些紫色的絮狀花朵在秋風中搖曳,一天天地清淡。”紫藤花無疑是作為美的象征存在的,而從夏天到秋天,紫藤花由沉沉地盛開到一天天清淡,這是對頌蓮不幸命運的隐喻。紫藤花的花語是“為情而生為愛而亡”,頌蓮的愛情在這個堕落肮髒而充滿壓抑的陳家大院裡注定會凋零。
與此同時,伴随紫藤花的出現,小說中最重要的意象——象征着惡鬼形象的“井”也登場了。井對頌蓮的吸引力,如同死亡的預告和惡鬼的箴言一般具有魔力,“她吐出一口氣,回頭又看那個紫藤架,架上倏地落下兩三串花,很突然地落下來,頌蓮覺得這也很奇怪。”在這種詭谲而魔幻的語言叙述中,作者提前宣告了陳家大院女性的死亡,幾片突然落下的兩三串花,預示着女性的悲劇命運。紫藤花和井,蘇童僅僅用這兩個美與惡的關鍵意象,就表現了惡對美的吞噬性和毀滅性,從而完成了悲劇意識的展現。在美與惡的交融之中,美的消散和毀滅性結局,無疑牽動着讀者的心,由此産生物哀之美,觸景傷情。
“雨”這個意象在小說中多次出現,表現出多重的闡釋角度。雨的隐喻性描寫出現在頌蓮得到陳佐千寵愛之巅的時刻,“窗外天色陰晦,細雨綿延不絕地落在花園裡,從紫荊、石榴樹的枝葉上濺起碎玉般的聲音”。南方的雨是連綿的、粘稠的、潮濕的,這般陰晦、粘稠的氛圍,其實就是在描寫頌蓮内心情感。
秋雨在中國古典小說中常常伴随着愁緒萦懷,《妻妾成群》也是如此。南方連綿的雨,不僅有凄冷的意境,更是強烈的性暗示,流動的欲望蔓延在頌蓮的屋子内。被持續壓抑的欲望,就像不斷積累的雨水,慢慢變成山洪,它們等待釋放卻終不得。于是,雨的流動與井的靜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象征着頌蓮流動的欲望被禁锢在方寸的井裡,永遠無法得到滿足。最終,頌蓮在沉默中瘋了。雨之境,哀矣。
陳家大院奇麗詭谲、唯美凄涼,陳家雖然有錢,卻是一個陰暗、肮髒、充斥着壓迫人性的藏污納垢之所。這種凄美而詭谲的意境,不僅暗喻了故事的悲劇性結局,同樣也符合讀者的審美趨向,即美的毀滅帶來豐富的悲劇意識和文化内涵。一方面意境中充斥着物哀之美,帶來獨特的審美經驗:物哀之極,美矣。另一方面蘊含着深刻的社會含義:對封建家庭壓迫人性的批判。
通過意境的營造,使得悲劇意識在人性的曠野中不受羁絆自由飄蕩,而不至于陷入空洞的情節叙述,喪失其審美價值。(梁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