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 知識歸納與運用
文學常識
郦道元(約466——527),字善長,北魏範陽涿(zhuō)縣(今河北省涿縣)人,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撰有地理巨著——《水經注》,為我國古代的地理科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總稱,在長江上遊重慶奉節和湖北宜昌之間。西起重慶奉節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全長約200公裡。因瞿塘峽挺拔險峻,巫峽幽深秀麗,西陵峽灘險湍急,故有“瞿塘雄,巫峽秀,西陵險”之說。
《三峽》選自郦道元的《水經注·江水》,是一篇描寫長江三峽壯麗景色的遊記散文。文句簡潔,意境優美,是《水經注》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
積累運用
1、給加點的注音:
略無阙(quē)處 重岩疊嶂(zhàng) 不見曦(xī)月 夏水襄(xiāng)陵
沿溯(sù )阻絕 乘奔(bēn )禦風 素湍(tuān)綠潭 絕巘(yǎn)怪柏
高猿長嘯(xiào) 屬(zhǔ)引凄異 哀轉(zhuǎn)久絕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自(在)三峽七百裡中
2)自非亭午(正午,中午)夜分(半夜),不見曦(日光,這裡指太陽)月。
3)雖(即使)乘奔(這裡指飛奔的馬)禦風,不以疾(快)也
4)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絕
5)絕巘(極高的山峰)多生怪柏
6)每至晴初霜旦(早晨)
7)屬引(接連不斷。屬,動詞,連續接連。引,延長。)凄異
3、找出并解釋句中的通假字:
略無阙處(“阙”通“缺”,中斷。)
4、解釋句中的古今異義詞:
(1)或王命急宣(古義:有時。今義:或許,也許)
(2)雖乘奔禦風(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3)略無阙處 (古義:完全、全部。今義:省略。)
(4)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義:到了。今義:表示另提一事。襄,古義:漫上。今義:幫助。)
(5)良多趣味 (古義:的确。今義:良好。)
5、解釋句中詞類活用的詞:
(1)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奔:動詞用作名詞,指飛奔的馬。)
(2)回清倒影 (清:形容詞作名詞,清波。)
(3)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詞用作動詞,結霜。)
(4)素湍綠潭 (湍:形容詞用作名詞,急流。)
(5)空谷傳響 (響:動詞用作名詞,回聲。)
(6)清榮峻茂 (清、榮、峻、茂四個詞均為形容詞用作名詞,指“水清、木榮、山峻、草茂”。)
6、翻譯句子:
(1)兩岸連山,略無阙處。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完全沒有空缺的地方。
(2)重岩疊嶂,隐天蔽日。層層疊疊的山峰像屏障一樣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
(3)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兩岸的山丘,順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隻都被阻擱了。
(5)其間千二百裡,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中間相距一千二百裡,即使騎着駿馬,駕着疾風,也不如它快。
(6)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則是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種景物的影子。
(7)懸泉瀑布,飛漱其間。(在山峰之間)常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
(8)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的确趣味無窮。
(9)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時候,樹林山澗一片清涼寂靜,經常有猿猴在高處長嘯,叫聲不斷,聲音凄涼怪異,空蕩的山谷裡傳來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
7、根據課文内容,思考回答下面問題。
1)文章抓住三峽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夏水迅猛,船隻阻絕;春冬景美,良多趣味;秋天,林寒澗肅,凄清哀絕。作者用筆匠心,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緻。
2)《三峽》通過三峽形勢和四季景色的描繪,顯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表現了作者深愛祖國河山之情,同時抒發了對漁民艱險、痛苦生活的悲憫。
3)文中描寫的三峽兩岸的山勢有哪些特點?請舉例說明。
(1)連綿不斷:“自三峽七百裡中,兩岸連山,略無阙處”;(2)高峻:“重岩疊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4)、“重岩疊嶂”和“隐天蔽日”兩句寫景角度有什麼不同?
重岩疊嶂,就山本身狀态寫其高,是俯視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襯其高,是仰視所見。
5) 第二段是怎樣描寫夏天水勢特征的?
先從正面落筆,後分兩層來寫:以“沿溯阻絕”概括水勢險惡;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給人具體印象。又加上奔馬和疾風的比喻,則給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6)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文中描寫的三峽四季的景物特征。 夏水暴漲,春冬景美,寒秋肅殺。
作者描寫了春冬之時的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谳、怪柏、懸泉、瀑布八種景物,這八種景物給予作者的感受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7)寫景狀物要抓住特征。課文寫三峽四時風光,為什麼從“山”寫起?為什麼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
因為“峽”的意思就是兩山夾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峽”,所以從山寫起。三峽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寫水。寫水先寫夏水,後寫春冬之水,因為夏水最盛,最為兇險、迅疾,最具特點,最能體現長江三峽的特征,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較而言,“春冬”二季的長江皆有“清榮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為一體描繪。最後描寫三峽之秋的悲涼氣氛。
作者寫三峽四季景色時,為何沒有按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而先寫夏季景色?
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将“夏水”為首來寫。
本文作者寫景,很注意觀察角度的變換、動靜畫面的結合以及色彩的配合,請結合文中寫春冬之景的部分做一點具體分析。
觀察角度的變換:“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是俯視,“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是仰視,俯仰之間,變化無窮;動靜畫面的結合:“素湍”“回清”是動,“綠潭”“倒影”是靜,“絕巘多生怪柏”是靜,“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是動,一起一伏,曲盡其妙,一張一弛,扣人心弦;色彩的配合:白色的浪花,碧綠的深潭,更有青山、花草,色彩鮮明。
8、《三峽》一文中有“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兩句,由此我們可以聯想起李白的一首詩,這首詩的内容是什麼?請在下面默寫出來。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9、文章結尾引用漁人之歌,有什麼作用?
總結上句内容,強調了猿啼的凄厲哀轉,增強文章的感染力、表現力。突出了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渲染了一種秋天蕭瑟凄涼的氣氛。
三、拓展延伸:
1、三峽,一條七百裡的水廊如此牽動一個民族的思緒,除了它的美景之外,還有揮之不去的關于三峽的民族記憶。請你寫出與三峽有關的人物、故事或詩句。
人物:屈原、杜甫、李白、劉備、王昭君
故事:白帝城托孤
詩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2、人人都是小導遊,緊扣課文内容,适當選擇課前搜集的相關資料或學過的有關詩文,發揮想象寫一段情文并茂的導遊詞。
各位旅客,歡迎你們來三峽觀光。七百裡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四季美景風格迥異。春冬之時,潭水碧綠,清波回旋,怪柏淩峰,瀑布飛懸;夏季水漲,江流洶湧;秋景凄寒,猿鳴哀轉。走進三峽人家,品嘗金黃蜜桔;登上三峽大壩,感受磅礴氣勢。多情的三峽風光,熱情的三峽人民,歡迎各位常遊此地。
3、三峽适合修建水力發電站,也可以從本文找出兩個理由。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并寫出文中印證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勢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或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懸泉瀑布,飛漱其間太陽
我國建設的長江三峽工程舉世矚目,請結合你對它的了解,說說這一工程竣工後,課文《三峽》中哪些内容将會改變?(舉出兩條即可)
①不會再有“沿溯阻絕”的情況。 ②水流趨緩,“朝發白帝,暮到江陵”也不會再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