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水泊,乃當年梁山故處,野莽絕原,春秋相序。
在《水浒傳》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地點,那裡山水相連,雜草叢生,四周放眼望去是八百裡浩渺無煙的水泊,可以說是一個易守難攻的極佳之地。
這個地方,便是位于現如今的山東省的梁山。
當初,梁山好漢們正是因為尋得此地,才能夠多次躲過朝廷的追捕。
可以說,這座山的存在,是他們得以成就“一百單八将”的一個大功臣。
可是,放眼望去,現如今的梁山完全不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是“八百裡水泊梁山”,别說梁山底下沒有水了,就是以梁山為中心,八百裡為半徑畫出一個圓,整個圓裡都沒有半點河流湖泊的蹤迹。
既然梁山周圍沒有水,為什麼《水浒傳》裡還要寫“八百裡水泊梁山”呢?
一、北宋時期的梁山泊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隻将目光局限于現如今的梁山,而是應當回到原著所在的北宋,看看那時的梁山是什麼樣子。
其實在北宋的時候,梁山腳下是有水泊存在的,而若是要讨論其形成的原因,歸根結底,是因為山東的地勢。
山東地勢整體呈現出一個典型的“中間高、四周低”的形态,而這裡又恰好處于黃河下遊。
因此,當黃河流經此處的時候,水流自然而然會分開,繞過中間的高地,流向南、北兩側的平原。
黃河水流到之處,便是俗稱的“黃泛區”,而梁山,便存在于“黃泛區”最為顯著的位置。
梁山四周受到黃河沖刷的影響可不隻是一點半點。
早在五代時期,黃河就常常在下遊處決口,每一次決口,都會讓梁山附近的土地陷入洪澇當中。
在曆史的記載中,這裡曾經發生過三次大規模的決口,一次是在五代時期,黃河水将梁山周圍土地全部淹沒,使得梁山四周被大水圍繞,形成了“梁山泊”。
自此以後,梁山就成為了孤島一般的存在,四周的水再也沒有降下去,一直到第二次大規模決口,梁山泊再一次大水肆虐,水泊面積進一步擴大。
到了北宋時期,第三次大規模決口産生,梁山四周低水泊面積達到了曆史最大,終于成就了“水泊梁山”的景象。
于是乎,在《水浒傳》當中,這座荒島一般的山便成為了英雄好漢們的藏身之地,憑借着四周還手的天然的優勢,躲避着敵人們的追擊。
如此看來,“水泊梁山”在宋朝的确是有的,那麼是否如同書中所說的,有“八百裡”之寬廣呢?
二、面積是否有八百裡畢竟,北宋距離現如今已經過于遙遠,所以這個問題看上去也實在是無法讨論。
可通過翻閱古籍,拜讀北宋文人的曆史,可以發現,在曆史上黃河第三次大規模決口的時候,北宋的著名詩人蘇轼,恰好正在不遠處的徐州擔任知州一職。
于是,在有關于蘇轼的文章當中,便出現了與梁山泊相關的描述。
書上說,那次的大規模決口,已然沖破了原本的梁山泊,多出來的水流沿着南清河而下,成為了一場水災,降臨在徐州城下。
彼時在徐州為官的蘇轼親力親為,帶着百姓們抵禦住了這場洪水災害,而後,為了紀念他們成功地抗擊了天災,蘇轼還特意在徐州城裡修建了一座“黃樓”,其至今仍然屹立在徐州城内。
由此可見,第三次決口威力之大,甚至已經沖破了原有的梁山泊,影響到了它附近的徐州。
既然徐州都已經出現了澇災,那麼梁山與徐州的中間地帶,也就是離梁山更近的地方,自然也會受到洪水的影響,被沖刷出一片新的水域。
在地圖上,梁山與徐州之間的距離有二百多公裡,這足以證明“八百裡水泊梁山”并不是一種誇張的寫法,而是黃河大規模決堤後的真實寫照。
既然“八百裡水泊”都是真實的,那麼施耐庵在書中所描述出的各種人物,以及他們身上所發生的各種故事,又是否真實存在過呢?
這個問題龐大複雜,并且需要依據大量的史實來考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況且,在解決這一問題之前,還有一個更令人好奇的問題需要研究。
那就是這面積龐大的“八百裡水泊”,是如何消失的呢?為什麼在如今的地圖上,梁山附近已經絲毫看不到曾經的水泊蹤迹了呢?
三、消失的梁山泊
因果互為循環,當初,正是因為黃河決堤,造就了這“八百裡水泊梁山”,于是後來,也是因為黃河,這面積巨大的水泊才會在曆史變遷中不斷縮小,并且在時至今日完全消失。
衆所周知,黃河水因為流經黃土高原,而攜帶了大量泥沙。
在下遊的平原地帶,水流速度放緩,泥沙自然無法再被水流裹挾前進,便逐漸沉澱下來,淤積在平原處。
梁山泊本就地勢平緩,水流速度小,所以容易造成泥沙淤積,而淤積的泥沙經過沉澱,擡高了此處原本的地勢,再加上黃河在南宋時期經過一次改道。
久而久之,這裡既沒了水源,也不會在存住水,水泊面積自然而然不斷變小,直至消失。
神奇的自然造就了八百裡梁山泊的恢弘,讓《水浒傳》裡的英雄們有了栖息之所,讓梁山成為了被賦予了獨特的意義。
現如今,也是因為這神奇得自然,昔日的“八百裡”不再,梁山也從一座“孤島”重新回到了土地上。
無論這“八百裡水泊梁山”是否還存在,它當初的景象,身上所發生的故事,都已經被用文字描述了出來。
即使現代人無法欣賞到“八百裡水泊”的壯闊,但是仍然可以通過拜讀《水浒傳》,來體會這裡曾經水澤連天的景象,以及在此處發生過的英雄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