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每年公曆9月7日-9日,當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這個節氣表示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重要節令。到了白露就算是真正入秋了,暑天的悶熱已基本結束。白露有着氣溫迅速下降、綿雨開始、日照驟減的明顯特點,白露也是一年中晝夜溫差最大的節氣。
露是“白露”節氣後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诠釋——“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古人在《孝緯經》中也雲:“處暑後十五日(平氣法劃分的節氣)為白露,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陽氣在夏至日達到頂峰,物極必反,陰氣也在此時興起。氣象學表明:節氣至此,由于天氣逐漸轉涼,白晝陽光尚熱,然太陽一歸山,氣溫便很快下降,至夜間空氣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樹木的綠色莖葉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經早晨的太陽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煞是惹人喜愛,因而得“白露”美名。
物候
我國古代将白露分為三候,《逸周書·時訓》中說:“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玄鳥歸,又五日群鳥養羞。”
一候鴻雁來,鴻雁從北方飛來南方避寒過冬;
二候玄鳥歸,玄鳥即為燕子,燕子此時自南往北回歸故地。燕乃北方之鳥,故曰歸。
三候群鳥養羞,諸鳥開始儲存過冬的食物,如藏珍馔。“羞”字同“馐”,是美食。
天氣
此時的天氣,正如《禮記》中所雲:“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白露前後,夏日殘留的暑氣逐漸消失,天地的陰氣上升擴散,天氣漸漸轉涼,清晨的露水日益加厚,在草葉面上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
自白露節氣開始,夏季風逐漸被冬季風所接管,多吹偏北風,冷空氣南下逐漸頻繁,加上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日照強度減弱,夜間常晴朗少雲,地面輻射散熱快,因此溫度下降也逐漸加速。諺語“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即在形容氣溫下降的速度加快。
從白露節氣開始,按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标準,時序開始進入到秋天。我國華南地區的平均氣溫比處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區平均氣溫先後降至22℃以下。這時,我國各地的平均日較差(晝夜溫差)低可以達到8℃以下,高則16℃以上。其中,新疆大部和内蒙古東北部部分地區的晝夜溫差最為明顯,達到16℃以上。
此時,中國北方地區降水明顯減少,秋高氣爽,比較幹燥。北方部分地區,如西北的陝西、山西、甘肅、華北等地,秋季降水本來偏少,如果出現嚴重秋旱不僅影響秋季作物收成,還延誤秋播作物的播種和出苗生長,影響來年收成。另外,伴随秋旱,特别是山地林區,空氣幹燥、風力加大,森林火險開始進入秋季高發期。
農事
白露是收獲的季節,也是播種的季節。遼闊的東北平原開始收獲大豆、谷子、水稻和高粱,西北、華北地區的玉米、白薯等大秋作物正在成熟,棉花産區也進入了全面的分批采摘階段。
從白露開始,西北、東北地區的冬小麥已開始播種,華北冬小麥的播種也即将開始。俗語“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是說白露前後若有露,則晚稻将有好收成。白露後的天氣還有利于蔬菜生産。所以農民在此時節是忙碌的。
白露時節冷空氣日趨活躍,常常出現秋季低溫天氣,因此要預防病蟲害和低溫冷害。
民俗
收清露。我國民間在白露節氣有“收清露”的習俗,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記載:“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饑。”“百草頭上秋露,未唏時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饑,肌肉悅澤。”“百花上露,令人好顔色。”不同植物上的清露,具有養顔、明目、治病等不同功用,因此收清露成為白露節氣最特别的一種“儀式”。
祭禹王。江蘇太湖民間有在白露時節祭祀禹王的習俗。《禹貢》裡大禹疏通三江,使得“震澤底定”。震澤便是太湖的古稱,相傳大禹治水由北而南,從黃河而至江淮,最後在太湖将興風作浪的鳌魚鎮于湖下,消弭了水患,因此太湖畔的漁民稱禹王為“水路菩薩”。雖然神話被視為虛妄,但其中卻有人們最真誠的向往。白露時節秋水橫溢,魚蟹生膘,為了能在随後的捕撈季獲得好收成,為了能有一個風平浪靜的湖面,太湖人會在白露時節舉行祭禹王的香會,曆時一周之久。
吃龍眼。福建福州有“白露必吃龍眼”的傳統習俗。傳說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的奇效,吃一顆龍眼相當于吃一隻雞的營養。雖然這種說法有點誇張,但龍眼本身就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還可以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再加上白露時節,龍眼完全成熟,個大核小、甜度最高、口感最好,因此白露時節吃龍眼再好不過。
喝白露茶。白露茶就是白露時節采摘的茶葉。自白露節氣開始至10月中旬是茶樹生長佳期。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茶不像春茶那樣嬌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幹澀、味苦,而是有一股獨特的甘醇味道。所以民間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的說法,由此可見白露茶很受茶友們喜愛。
釀白露米酒。湖南省郴州市資興興甯、三都、蓼江一帶曆來有釀酒習俗。諺語雲:“處暑高粱白露谷”,白露時節谷物成熟,家家戶戶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釀成米酒,待客接人必喝,其酒溫中含熱,略帶甜味,稱“白露米酒”。相傳始于先秦,盛于唐宋,唐朝時期傳入日本,今天的日本米酒就是沿用了白露酒的釀造方法。白露米酒中的精品是“程酒”,因取程江水釀制而得名,程酒古為貢酒,盛名久遠。清光緒元年(1875年)纂修的《興甯縣志》裡就有對程酒的記述,“色碧味醇,愈久愈香”“釀可千日,至家而醉。”
十樣白。浙江溫州的蒼南、平陽等地,人們在白露這天要采集“十樣白”,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後可以滋補身體,且對治療關節炎有好處。這“十樣白”乃是十種帶“白”字的草藥即白芍、白芨、白術、白扁豆、白蓮、白茅根、白山藥、百合、白茯苓、白曬參。因為白露時節,人們容易出現口幹、唇幹、咽幹、皮膚幹燥的“秋燥”症狀。而白色食物,多性平味甘,略偏寒涼,正好滋陰潤燥。從中醫上來講,白色入肺,五髒中的肺對應五色中的“白”,在季節上對應到秋季。所以,人們在此時以白色食物來預防秋燥。
吃番薯。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在白露這天有吃番薯的習俗。紅薯味甘性平,補脾益氣,當地人們認為白露節氣吃了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絲和番薯絲飯後,不會返胃酸,故舊時農家有白露節氣吃番薯的習俗。
吃鳗魚。白露時期的鳗魚最為肥美,是品嘗鳗魚的最佳時節,因此蘇州有“白露鳗鲡霜降蟹”之說。吃鮮鳗魚熬白蘿蔔,鳗魚營養豐富,白蘿蔔有“消谷和中,去邪熱氣”的作用,二者同煮,相得益彰。
推燕車。在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民間有“白露到,娃娃推着燕車跑”的傳統習俗。到了白露節氣,家家戶戶制作能發出悅耳聲響的小燕車,孩子們推着燕車跑步禦寒,可增強體質。
養生
預防秋燥。白露時節,秋風在降溫的同時,把空氣中的水分也吹幹了,這種幹燥的氣候特點在中醫上稱為“秋燥”。秋燥容易耗人津液,燥邪傷肺,因此人們常會出現口幹、咽幹、眼幹、皮膚幹等症狀。預防“秋燥”可塗抹潤唇膏、潤膚膏,多喝水,尤其是蜂蜜水。同時,還可多吃一些涼潤多汁的水果,如柚子、梨、石榴、葡萄、柑橘等。
适度秋凍。“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條保健防病的諺語,健康人群經受适宜的涼爽刺激,有助于鍛煉耐寒能力。但老弱者和身體虛寒的人群,起床後應适當添件薄衣,護好腹部、腳部和肩膀等關鍵部位,睡覺蓋好被子也很重要。
穿衣。民諺有“白露身勿露,露了凍瀉肚”之說,意思是到了白露節氣,晝夜溫差大,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體,尤其要注意腰腹部、膝關節的保暖,否則容易着涼腹瀉。因此白露節氣後要穿好長衣長褲,以免受涼。
飲食。“秋吃早粥”是養生專家提倡的一種養生方式。尤其在白露節氣,人容易出現脾胃虛弱、消化差的症狀,抵抗力也有所下降。這個時節多吃點溫熱的、有補養作用的粥食,對健康大有裨益。另外,由于秋季肺功能偏旺,若辛味食品吃的過多,會使肺氣更加旺盛,進而還會傷及肝氣,所以秋天飲食還應少食辛味食物。同時多吃些酸味食物,以補肝氣。
詩歌
在所有二十四個節氣裡,名字最好聽、最形象、最富有詩意的便是“白露”。在這樣一個秋風漸起、露凝而白的節氣裡,詩人們的創作欲望也被激發了,留下了大量吟誦白露的詩歌流傳至今。
《蒹葭·詩經》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跻。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
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
憑幾看魚樂,回鞭急鳥栖。
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南湖晚秋》
唐·白居易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旦夕秋風多,衰荷半傾倒。
手攀青楓樹,足蹋黃蘆草。
慘澹老容顔,冷落秋懷抱。
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
萬裡何時來,煙波白浩浩。
《秋題牡丹叢》
唐·白居易
晚叢白露夕,衰葉涼風朝。
紅豔久已歇,碧芳今亦銷。
幽人坐相對,心事共蕭條。
《玉階怨》
唐·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精簾,玲珑望秋月。
《白露為霜》
唐·顔粲
悲秋将歲晚,繁露已成霜。
遍渚蘆先白,沾籬菊自黃。
應鐘鳴遠寺,擁雁度三湘。
氣逼襦衣薄,寒侵宵夢長。
滿庭添月色,拂水斂荷香。
獨念蓬門下,窮年在一方。
《白露》
當代·左河水
衰荷滾玉閃晶光,一夜西風一夜涼。
雁陣聲聲蚊欲靜,棗紅點點桂流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