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釣魚喜歡打窩,噼裡啪啦若幹斤,然後就死等,專釣這一窩魚,有時效果并不太好,此外還要不斷續窩,既麻煩又費事。如果在釣魚前,先觀察釣點地形地勢,判斷出魚必經之路,摸着魚道釣魚,可能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垂釣,曆來就有“三分是釣技,七分找魚”之說。俗話說得好啊:人行久了成為“路”,鳥歇長了糞為途,魚道見魚泡,所以,任何生物的活動都會留下些痕迹的。今天我就來小談一下我垂釣時“找魚”的一點小體會吧!
所謂找魚道,我的方法是這樣:到釣點,不要打窩,切記切記!然後拿出四米五的杆,裝好釣組上稍硬餌,依次先由深水逐次到淺水進行反複試釣,每次一兩分鐘,一旦有口,要再次該點試釣,若再有口吃鈎,一般可定位魚道,同樣方法試兩到三個點,經反複幾次,就會找到某個點的魚口特别多,或許就是魚道,而且非同反響。
找魚道有時候是要耗時間,要耐着寂寞。我在當地二橋某個點直到下午兩點才發現一尺左右點,深三米處,魚口頻繁,先得幾條一二兩魚,四點左右,一個不經意的口,提杆有分量,控杆溜魚得一鯉魚,重6斤,該點讓我收獲了幾十斤魚,當天去那裡的釣魚人,白闆的人不少。昨天又去,仍是那個魚道,釣獲魚二十多斤,其間遇一條大的,溜了幾個回合,魚脫鈎而去。這天在那裡釣魚的人也不少,唯我收獲最好,絕非自誇,釣魚找魚道很關鍵,
魚不但有魚道,魚還有天然的窩子。比如:早春低水溫期魚聚灘紮草的時候較多,亮水打窩誘魚效果不佳;盛夏中午大魚歸深歸心;秋魚愛紮旮旯;冰釣最好尋草等等,一定都是有規律的!各季節:清晨、中午、夜晚魚都喜歡在什麼地方呆着?其轉移路線就應該是魚道吧?跨季節,魚同樣有大遷徙的魚道,比如我聽說長江某段支流裡的鲶魚有”7上8下“(7月上溯、八月下遊)的大範圍遊動規律。
我的經驗是:七八米寬的河渠,魚道一般在中間,十米以上的河渠,一般在離岸三到四米處。釣前先用釣具試釣并探底,如是流水,要找流水與緩水交界處。蒲草要比蘆草好,蒲草中的鯉魚較蘆草中的愛吃鈎好釣,浮萍要比紮毛好,但紮毛中有路的例外。早十時前釣陽,十時後釣陰。不同水域,底情也不盡相同。總之:
一、深水處的點:要選擇土坑、坡與平面的交接處;
二、淺水處的點:要找深坑、深溝;
三、地形多變的點:要找小塊平坦、平道;
四、平底處的點:要找有溝、有坡、有坎的地方,尤其是坡與平面的交界處,有溝有坎,是魚的必經之道。
不對之處,請高手賜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