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讓知識的習得成為紮實的教學常态,一切故事的發生才具有真正的意義。
以前在語文課上
我們都學過安徒生的童話
《皇帝的新裝》
元旦期間,武漢華師一附中光谷分校
初中部的語文老師辜學超
給學生們布置了一道“奇葩”作業
将3000餘字的童話《皇帝的新裝》
改編成300字以内的文言文!
布置這篇作業的辜學超老師說,給孩子們布置這個作業不是“拍腦殼”的所謂“創意”作業。
學《皇帝的新裝》時,他教的703班和708班剛進行完文言文專題的學習。
而《皇帝的新裝》裡涉及的帝王、大臣和古代生活的場景,學生們是能在自己學習的文言文中找到對應原文和稱呼的。
(老師回應“改編文言文”作業視頻詳情)
雖然是第一次嘗試
布置這樣的作業
但同學們的表現卻讓老師眼前一亮呢
一起來看看他們
如何腦洞大開
作品一
海外有國,其帝嗜新衣。嘗有二織工,自号“鬼斧神工”,所織之衣,愚者不可見矣。以其欺君,佯為碌碌,實未織衣。群臣無一道其實,自欺紛紛,乃至于國君自蔽。嗚呼!卒道破于一稚童之口,為天下笑。而二欺人者,倉促出逃,為國人所系,雖納百萬金銀,終歸泡影矣!
凡欺人者,自欺也!
(703班 劉宗昊)
作品二
古有一帝,不聞其政,不治其軍,亦不好冶遊,獨愛奇服。
一日,有二工,謂其可織美服。其服愚者不可見,而賢者能觀其美。帝聞之大悅,竊思:“吾若衣之,可辯其賢愚。”诏許之。
二人退而制其衣。空機碌碌,無所事。帝遣賢臣觀之。賢臣惑,複恐之,乃曰:“美哉斯衣!”
後帝親視之,而未見其衣,自思:“吾不足為帝耶?誠可懼也。”乃曰:“美哉斯衣!”
翌日,帝出行,而二人為帝着衣。帝曰:“此衣合吾身矣!”群臣附之,遂行。
一兒見之,曰:“此帝無衣也!”衆人傳之。
(703班 方煜煜)
作品三
海外有國,其王好新衣。有二賊性貪,謂帝曰:“吾乃良工,可成美布,天下無可比焉。然愚與不肖者未可見之。願為陛下而織焉。”帝大喜,乃與二賊多金,令即制其衣。
二賊何其黠也!乃設二機,假織至夜深。帝遣臣往視,皆未見其衣而稱焉,以未敢自認愚者也。帝往視之,亦未見其衣。二賊佯執新衣曰:“此衣甚薄如蟬翼,衣之如覺無物。”帝信矣,乃更衣遊于街,一國皆歎其美。一小二呼曰:“帝未着衣!”衆人嘩然。帝大窘,遂畢其遊。
衆人皆視其衣,獨小兒未見,是小兒愚耶?抑其誠耶?
(708班 李子凡)
作品四
嘗有一帝,好新衣。一日,來二奸者,自謂裁縫,能織精美之布,且愚者不可見也。帝聞之大喜,令其即制之。二人假織,而欲收多金。然人皆誇其美。
翌日,帝更其衣,左右知其衣之異,皆稱其“美衣”。帝悅然,俱與遊于街。民畏其威,不敢言。後一小兒言其無衣,遂傳之于衆人。帝驚而窘,而為天下所笑。
(708班 張子樂)
作品五
海外有國,其王好新衣。日更數次,靡費萬金,無心朝政。有詐者聽聞,于殿前曰:“吾之新衣,世之纖巧無出其右者。非惟紋飾精美,亦可辨賢愚。不肖者不得見矣。”王大喜,遂與萬金。
詐者居于内苑,佯出機具,擺梭弄杼,十數日無果。禦使奉命往,視無一物。思智力之所不及,難見真容,複恐帝之怨己。乃贊曰:“此服華美,平生僅見,歸告吾王,必有重賞。”
數日後,帝攜衆臣往觀,杼飛梭馳,而上無一物。皆大惑,王為掩其愚,曰:“此服華美,朕當服此巡幸京都。”百姓争觀,視無一物,皆大驚。一小童曰:“王未着衣,亦出遊矣!”衆人大笑。王羞之,強行數裡而歸。
(708班 宋藝樊)
聽聽老師怎麼說——
當安徒生遇見文言文
辜學超
初中生的文言作業上了微博熱搜榜,閱讀量輕松破億——這樣驚豔的故事竟然就源于我的一次語文假期作業——前不久一次課後,我給學生布置了“将安徒生童話改編為文言文”的假期作業,學生完成的效果出乎意料。
在那之前,學完諸葛亮《誡子書》後,我就曾讓學生仿照《誡子書》的形式寫一個文言版的《自勉書》。孩子們十分興奮,但最終交上的文言作業大多生硬蹩腳,我并不滿意。盡管這一嘗試不太成功,卻使我發現了孩子們對于文言文寫作超乎尋常的興趣。
後來,我對這一項作業設計進行了反思。孩子們未能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寫作潛力,說明作業設計并不完全符合學情。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初中生偏向于寫叙事文字,《誡子書》以說理的名言警句居多,其形式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另一個是學生所接觸的文言文大多基于古代語境,描寫古人生活場景,以文言文的方式表現當代校園生活,具有很大的語言表達難度。
當學到《皇帝的新裝》一課時,我眼前一亮。《皇帝的新裝》這一故事基本上描寫的是古代的宮廷生活場景,而中學生所學的文言文也大多是史傳故事,積累了大量相應的文言詞彙。當時,我們剛剛進行了為期兩周的文言文專題訓練,學生完全可以利用學過的文言文語法、句式、實虛詞等知識進行《皇帝的新裝》的改編創作。
于是,在元旦假期來臨之際,我便布置了這樣一項作業:将課文《皇帝的新裝》改編為一則簡短的文言文——當時我還有些顧慮,雖然孩子們興緻頗高,但文言創作并非易事。于是,我給他們寫了一個平穩的開頭“海外有國,其王好新衣”,讓他們仿照示範去續寫後面的故事。
當學生交來作業時,我非常驚喜,不僅因為他們寫出了優秀的作品,更因為他們将前期所學的文言文知識進行了靈活運用。許多孩子的文章結尾都有議論性的語句,如劉宗昊“凡欺人者,自欺也”,這是借鑒課文蒲松齡《狼》的寫法。再如楊若海“王大喜,以數金予二人”中的“予”,出自《賈人食言》“我富者也,能救我,予爾百金”。而方煜煜“吾若衣之,可辯其賢愚”中“衣”,則是我們前期專題訓練重點學習的詞類活用。可見這些前期課堂重點強調的知識,最終通過寫作的體驗,内化為他們自身的能力。
批閱是寫作教學的重要一環,我會在盡量保持學生作品原貌的基礎上,對不符合文言文語法規範的字、詞、句進行簡單潤色,并讓他們在修改對比中體悟文言字句之美。比如,李子凡有一句原作為“此衣甚薄如蛛絲,即穿上覺無物”,我協助其修改為“此衣甚薄如蟬翼,衣之如覺無物”。其原因在于,“蟬翼”比“蛛絲”更為貼切,“衣之”比“即穿上”更合乎文言規範。
布置這項作業,我并不奢望每個孩子都能寫出純淨典雅的文言文,畢竟班上學生的文言功底參差不齊。布置作業的最終目的在于語文素養的提升,文言文作品的優劣倒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孩子們享受并受益于完成作業的過程。
元旦假期與這項作業一起布置的,還有另外一項:“任選一篇簡短的文言文,根據自己的聯想和想象,擴展細節,改編為一則600字左右的白話文故事。”孩子們同樣寫出了十分優秀的作品。比如,蒲松齡的《狼》開篇是:“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有的學生寫:“月黑風高的夜晚,一個膀大腰圓、身材魁梧的屠戶哼着小調,悠悠地收拾着夜間早已冷清的店鋪,背起了隻剩殘骨的擔子,踏上坑坑窪窪的羊腸小路,得意地向着家的方向走着。”學生善于在開篇想象當時夜晚的陰沉氣氛,為下文兇惡的狼的出現做鋪墊。就這樣,從白話到文言,再從文言到白話,于古今的寫作融通之中,引導學生感悟文字之美。
在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中,向來隻有“閱讀”而缺失“寫作”。一方面是因為現行的教學大綱對此不作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文學潛能和創造力不太自信。事實上,在文言文教學中嘗試以“寫”促“讀”,未嘗不是可行之法。文言文的語彙語法并不是深埋地窖的枯骨,放手讓學生去運用,或許能重新煥發其活力。當然,這并非簡單地為了學古而學古。在我看來,文言文的學習是母語學習的基礎,深厚的文言文功底能夠有助于現代白話文的寫作。隻有回歸和守望傳統文言,才能更好地建構典雅純粹的現代漢語。
因此,這一次的創意作業并不是一個孤立的教學事件。在它之前有着充分的教學鋪墊,在它之後我的教學探索之路也将繼續延伸。隻有讓知識的習得成為紮實的教學常态,一切故事的發生才具有真正的意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