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言輕,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認真對待。
“言”字,代表我們說出的話,是我們說話時的動作。
也是很多與說話相關的漢字的偏旁部首。
同樣,每個漢字,也都值得去被認真對待。
畢竟,大家同是人又分彼此,漢字也是一樣,分不出個所以然來,就要出大亂子!
“言”字加“一”橫,就成了“音”字。
《說文解字》裡是這麼解釋的。
它這麼說也對,也不對!
對的是,在《說文解字》的那個時代,這兩字幾乎是這麼寫的。時代與當時社會科學的局限性,導緻了這個結果。
不對的是,“音”與“言”兩個字,隻是比較像而已。
有多像,看看這兩字的早期甲骨文書寫方式便能知一二。
确實僅差“一”橫。
但站在字根的角度上,論出處去看:“言”字作為字根,其基礎性作用要遠勝于“音”字。很多漢字的偏旁部首都是用“言”字來做的。
而且,“言”與“音”字的字根出處,是同源不同意!
“言”字在紅山玉龍的正面形象上的刻畫上,也确實是僅差一個橫,用意,卻差之千裡!
這說明,當初的造字者僅用“一”橫來區别彼此間的意義,在“言”與“音”二字的非彼即此之間,應該還存在有一層不為現在的我們所知曉的轉換用意,具體代表什麼,值得深究。
或許,這個差别,僅限于日常生活與祭祀時的?
抑或,聚會跳舞與祭祀之間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