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上,專家學者建言獻策挖掘拗九節内涵。記者 吳晖 攝
文化志願者(左)送拗九粥給市民品嘗。記者 吳晖 攝
福州日報記者 吳晖
正月二十九是福州特有的拗九節,該習俗于去年入選非遺名錄。為擴大拗九節的影響力,發揚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9日,由市委文明辦主辦的“傳拗九習俗 揚閩都文化”2021年拗九論壇在福州非遺展示館舉行。閩都文化專家學者、志願者代表等共聚一堂,共話拗九。大家表示,要更好地傳承、挖掘拗九節孝老愛親的精神内涵,弘揚傳統美德,引領鄰裡守望社會風尚,助力福州打造閩都文化國際品牌、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
裡程碑:
拗九習俗 入選非遺
論壇上,市委文明辦為拗九節習俗的保護單位閩都鄉學講習中心授牌。
作為福州特有的傳統節日,每年正月二十九的拗九節是紮根于福州社會生活并具有世代相傳和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節慶習俗。市委文明辦于2019年3月啟動了拗九節習俗申報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并于2020年11月由市政府公布為福州市第六批非遺代表性項目之一。
拗九節習俗成功入選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凝結着一位緻力于推廣閩都文化的“老福州”的心血。他便是已故福州民俗專家方炳桂。
閩都鄉學講習中心負責人方向紅是方炳桂的女兒。她回憶說,2004年她父親無意中見到一張拍攝于上世紀初的老照片,照片表現的是福州婦女提籃子送拗九粥回娘家的情景。聯系到當時傳統節俗“式微”的現實,他覺得有必要為拗九節注入新時代元素,升華為“孝順節”,讓一家一戶的孝行化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為此,他給市委文明辦寫信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他的信很快有了反響。次年,市委文明辦等部門聯手舉辦了第一屆拗九節。此後,每年正月二十九前後,福州都會舉辦拗九節相關活動。
市委文明辦負責人表示,拗九節習俗成功申遺是市委市政府保護和發展閩都文化的一個裡程碑,對于傳承和弘揚優秀閩都文化,為福州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凝聚強大精神力量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時代性:
與時俱進 挖掘内涵
9日的論壇分為五個環節:論“拗九”的前世今生、話“拗九”食材有講究、品“拗九”濃濃鄉情、傳“拗九”傳統習俗、揚“拗九”閩都文化。
如何将傳統節日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賦予民俗文化新的涵義?論壇上,專家學者積極建言獻策。
文史專家、福建省文史研究館原館長盧美松從拗九節的前世傳說說起。他說,拗九節在民間有“目連救母”說、“送窮”說等版本,其中以“目連救母”說最為深入人心——人們感歎目連孝心,仿其孝行,每年正月二十九煮拗九粥孝老愛親,并沿襲成俗。盧美松說:“經過漫長的發展,傳統拗九節被賦予了時代精神,值得持續傳承弘揚。”
文史專家、閩都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林山建議,要與時俱進,運用新媒體手段,介紹拗九粥食材和制作工序,将其作為日常美食分享給大衆,向社會推廣這個傳統民俗節日。他說:“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将在福州舉行,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契機,也是一個極佳的宣傳、推廣平台,我們要抓住這一契機,将拗九節飽含的孝老愛親精神向世界華人宣傳、推廣。”
在南非開普敦開設首家中餐館的陳清是地地道道的福州人,9日也來到論壇現場。她說,雖然在外打拼近30年,但鄉情難卻,她打算将拗九粥作為她的中餐館的特色甜點,推薦給中外朋友。
9日還舉辦了福州“拗九”習俗文化相關展示活動,文化志願者林蘇等來到現場,為大家送上熱氣騰騰的拗九粥。
品牌化:
擦亮名片 涵養精神
拗九節源自民間,傳承在民間。2005年之前,它以口傳心授方式傳承,大量珍貴實物資料難以得到妥善保護。2005年之後,拗九節重新興盛,這離不開政府、社會、專家等多年精心的宣傳與推廣。
市委文明辦作為福州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主管部門,承擔着“我們的節日”傳統節日節俗文化的弘揚與宣傳工作。2005年以來,市委文明辦聯合多部門聯合發出倡議,持續開展以“弘揚孝敬美德、共建和諧社會”為主題的拗九節系列活動,并将拗九節納入“我們的節日”體系中,開展持續性的常态化宣傳。
從“一碗福粥”到“滿城粥香”,從政府集中性宣傳到群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從口口相傳的節日到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十幾年來,福州不斷推動傳統拗九節獲得創新和拓展。如今,拗九節已經從以家庭、家族為單位的孝親祝福活動變為引領孝老愛親、鄰裡守望的節日,代表了福州人重孝重愛的美滿家庭願望,成為敬老愛老助老的“孝順節”,也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市委文明辦負責人表示,将進一步挖掘拗九節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實質,并賦予其時代特色,将節日活動與文明建設有機融合,将孝老實踐與線上活動無縫對接,推動各地、各部門開展精彩紛呈的孝老愛親主題活動,引導人們尤其是青少年以各種形式表達對父母、對老人的感恩敬重之情,用節俗文化涵養時代精神,用節慶文化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質和道德情操,為福州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彙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
【責任編輯:伊甯倩】
來源: 福州新聞網 作者:吳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