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特
《魯迅作品精選及講析》 魯迅 著 溫儒敏 講析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1年9月版
魯迅作品很多,《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就有18卷,750多萬字,一般讀者沒有必要全部都讀。那麼精選一種精粹的簡本,可以滿足大多數讀者的需求。
本書約43萬字,所選的都是魯迅有代表性又比較好讀的詩文,一共79篇(首)。分文體編排,其中小說18篇,散文詩7篇,散文10篇,舊體詩9首,雜文28篇,書信7通,基本上覆蓋魯迅創作的各種類型。
每一文體前面有一“閱讀提示”,簡介魯迅該文體創作的概況和主要特色,提示一些閱讀的建議。每一文體的作品都大緻依照發表的先後時序編排,但《故事新編》與《朝花夕拾》相對集中。文後所附注釋,在2005年版《魯迅全集》注釋基礎上有所增删或修改。每篇作品都有“講析”,千把字,盡量貼近作品來解讀,幫助讀者掃除閱讀障礙,抓住閱讀要點,領會和欣賞魯迅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藝術形式。
翻開這本書,首先碰到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讀魯迅?
回答是,為了了解和認識我們民族的文化,為了精神的拯救、建設與升華。
一百多年來,對中國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魯迅是第一人。魯迅的眼光很“毒”,他是要重新發現“中國與中國人”。有關中國文化的研究論著很多,但魯迅作品很特别,是别人無法替代的。他對中國文化的觀察和思考,不是書齋裡隔岸觀火的學問,而是痛切的感受,是從生命體驗中總結出來的人生智慧。這和讀一些學問家的概論和曆史著作之類,是不一樣的,功能和感覺都不一樣。
現今強調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毫無疑問,這是“主心骨”,是精神支柱。但傳統文化不能照搬,它是在古代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形成的,有精華,也有糟粕,有不适合現代社會的部分。我們要繼承的是精華,是優秀的部分。這就有一個選擇和揚棄的問題。讀魯迅,可以認識他了解和分析傳統文化的角度與方法,看這位思想家型的文學家是如何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而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又如何體現在魯迅的思想與創作裡的。我們既要讀孔子、孟子,讀古代史、現代史,同時也要讀點魯迅,知識結構才比較全面,思想方法也比較辯證。讀魯迅,還可以帶給我們對于自身所處文化的真切的體驗,克服在文化問題上“民粹式”“憤青式”的粗糙思維。
魯迅對文化的批判性認知,是基于對人性的深透了解,基于對自身思想心理不斷的“自剖”,他反傳統、反專制、反精英、反庸衆,思維是辯證而尖刻的,是“不合群”也“不合作”的,有時說的話很“難聽”,但那是知人論世,能讓人警醒,換一個角度去打量我們所熟悉的世界。在網絡時代,過量的信息沖刷可能會讓思維碎片化、平面化,過度強調娛樂消費的流俗文化,又使人們的精神趨于粗鄙,而魯迅那種批判性的深度思考,是有助于拯救文化滑坡的。讀點魯迅,讓我們的思想變得深邃,精神得到升華,意識更加清醒。
魯迅不是優雅、平和、休閑的,而是真實、嚴峻、深邃的。讀魯迅是“思想爬坡”,并不輕松,甚至費力、難受。從“生活化”的立場,也許一些人并不“喜歡”魯迅,我們讀魯迅也并非模仿魯迅的脾氣或生活,甚至也不必讓自己變得尖刻;讀魯迅,是要學習魯迅的思想方法、他的批判意識,從他那裡獲取對我們民族曆史與現實的清醒認識,激發思想的活力。
魯迅絕非曆史虛無主義者。在如何為民族文化尋求新的出路這一點上,魯迅有其明确的主張,那就是,對于傳統一要批判,二要繼承,三要轉化。魯迅畢生在做兩方面工作:一是對傳統的批判、攻打、破壞;二是梳理、繼承、創新。
魯迅在批判傳統的同時,又用大量精力認真整理、研究文化遺産。魯迅用了差不多三十年(大部分)的時間,整理了二十二部古籍,包括《嵇康集》《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等。他收集過大量古代的碑帖、拓片,曾試圖寫一部中國書法變遷史。他在北大等校上課并寫出《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講稿和著作,其中有些已經成了古代文化研究典範性的學術成果,其研究的某些方法、命題和概念,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廣為學術界采用,影響巨大。魯迅自己的創作也從傳統文化中吸納豐富的養分,特别是與“魏晉文章”的風格一脈相承。據孫伏園回憶:劉半農曾送魯迅一副聯語“托尼學說,魏晉文章”,當時的朋友都認為這副聯語很恰當,魯迅對此也默認。可見,魯迅攻打傳統,但并不認為自己已經或可以割斷傳統。
魯迅生活在中國社會轉型、各派勢力鬥争非常激烈的時代,魯迅當然有他的政治選擇,比較傾向于當時變革社會的革命的力量,他的創作包括雜文有很強的現實性,但魯迅又是獨立的作家,他的價值主要還是思想文化層面的批判性和預警性。
有什麼辦法拯救精神的堕墜?讀書是好的辦法之一,多讀一點魯迅吧。
原标題:《為何讀魯迅,怎麼讀魯迅》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