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康普倫效應揭示了什麼

康普倫效應揭示了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13:47:28

近幾年,我國男足敗多勝少。

今年4月,又創造了新的恥辱性比分記錄,蘇州拒絕接待!

男足的表現讓國内球迷傷透了心。。。全網向國足發起挑戰!

于是乎,就有球迷跳出來大喊,“國足現在這個樣子,還不如我去當總教練!”

假如你遇到類似的事情也經常這麼認為,比如換你做教練可以改變我國男足現狀,那麼你要警惕了,已經犯了一個認知偏差——鄧甯·克魯格效應。

除了上文提及的國足例子,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

“做攝影師有什麼難的,不就是拍幾個照片嗎?”

“跳個舞有什麼難的,這幾個動作我随便學一下就能學會。”

“寫個文章有什麼難的,我高考作文牛得很,用腳打字也能寫得和你一樣好!”

有些人,往往對自己有很高的評價,那麼自信,實際又很普通(普信)。

而反觀,學識很高、事業有成的人,往往都相對謙遜,謙和待人,虛懷若谷。

這實際也是受鄧甯-克魯格效應的影響,那什麼是鄧甯·克魯格效應呢?本文将通過4900字,詳細介紹這個認知偏差,了解這個偏差,你可以知道:

1. 為什麼有些人,那麼普通卻又那麼自信?

2. 為什麼初入一個領域,起初自信心膨脹,越學越心虛?

3. 為什麼牛逼的人,反而更謙虛恭謹,從不停止學習的步伐?

01

什麼是鄧甯-克魯格效應

鄧甯-克魯格效應是1999年美國社會心理學教授鄧甯( Dunning)和徒弟克魯格(Kruger)研究提出的,故叫鄧甯·克魯格效應(The Dunning·Kruger Effect),也簡稱達克效應(D-K Effect)。

指的是個體在完成某項任務時,對自己能力的評價産生偏差,能力較差者會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能力高者卻會低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能力強的人卻低估了自己表現,覺得自己很普通。

這個研究的提出,實際上有個啼笑皆非的故事——

有個劫匪,搶劫了兩家銀行,讓人感到費解的是,這劫匪在搶劫時沒有做任何的僞裝。

警方很快抓到了他。被捕時,他用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看着警察,“你們怎麼這麼快就找到了我,我在臉上塗滿了檸檬汁啊!”

檸檬汁可用作隐形墨水,檸檬汁寫下的字迹隻有在接觸熱源的時候會顯形,這劫匪覺得,把檸檬汁抹在臉上,不靠近熱源,他就可以隐身。

這個這個笨賊的故事引起了教授鄧甯的注意,他帶着學生用實驗驗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分别做了4個實驗,證實了這個偏差——

他們讓被試給自己的能力打分,其中包括邏輯推理、情商、對艾滋病的了解等題目。

研究發現,那些能力在10分到15分的人,給自己打的分往往是55分到60分,而那些原本對這些領域非常了解的人,給自己打的分也是55~60分左右。

也就是說,真正懂得的人很謙虛,而那些完全不懂的人自我評價過高,超過了他們的實際情況。

此外,鄧甯和克魯格還針對人們閱讀、駕駛、下棋、打網球等各項技能的研究,發現:

  • 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技能的水準;
  • 能力差的人不能認識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準;
  • 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且正視自己的不足及不足的極端程度;
  • 如果能力差的人經過合理的訓練大幅度提高能力水準,他們最終會認知到且承認之前的無知程度。

鄧甯将這種效應歸納為“如果你沒有能力,你就不會知道自己沒有能力。”

02

鄧甯-克魯格效應的成因

2.1 低能力者的雙重困境

一個人,在某個領域的能力有兩個層面的含義:

① 他在這個領域中出衆的能力;

② 他能準确評價到自己在這個領域中的能力水平,包含對自己or他人能力的評價。

這種能力也就是“元認知能力”,既知道自己表現得怎麼樣,也能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準确的評價,也就是俗語中所說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能力強的人,元認知能力也更強,所以他們能夠合理認知評估自己的能力。

而能力低的人,則面臨了雙重的困境:

①不知道高能力者的能力表現;

②不知道自己能力偏低,反而對自己的能力産生無端的自信

類似的例子,日常中有很多——

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更難評估自己課程學習的效果,沒考試前往往高估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直到考試或考試結果出來才知道自己并沒有掌握相關知識;

績效差的員工,認為自己能力沒有問題,績效差隻是缺乏機會和領導賞識;

有社交障礙的男士,他們無法認識到自己缺乏社交禮儀,直男很難想明白,為什麼自己不讨女生喜歡。(俗稱普信男)

2.2 元認知能力缺陷

鄧甯和克魯格一共做了4個實驗,分别驗證“不同領域不同個體能力水平下對自己能力認知的偏差”和“元認知在一個人的實際能力和自我評價中起中介作用”。

他們在一個實驗中,先安排被試做沃森的“4卡片選擇作業”,做完後讓一半受試者先學習邏輯推理能力,另一半做無關任務作業,然後讓被試預測自己答對題目數量,再評估自己邏輯思維能力水平百分位。

研究結果表明:

①邏輯推理能力低的被試,對自己能力的百分位排名偏高;

②邏輯推理能力高的被試,則低估了自己能力的百分位排名;

③邏輯推理能力低的被試,經過能力訓練後,降低了自己能力的百分位預測;

④推理能力較高的被試,經過能力訓練後,提升了自己能力的百分位預測,預測水平跟實際水平,大緻相當;

⑤未經能力訓練的被試,不論能力高低,均沒有改變自己對先前排名的評價。

也就是說,元認知能在個體在某領域客觀的能力水平與自我評價之間起中介作用。

盡管個體可以在能力測驗中取得好的成績,但他們仍然無法正确評價自己的能力水平,那些能力更差的人,更無法正确評價自己的能力,因為他們的元認知能力存在缺陷。

2.3 虛假一緻性

低能力者往往對自己的能力産生過高的估計,這不難理解,而能力較高者本應該能夠更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能力,為何在對自己存在認知偏差呢?

有學者總結和分析,這是一緻性偏差引起的。

虛假一緻性,是指人們常常高估或誇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

我們很容易認為别人的想法跟我們一樣,假定自己與他人是相同的,例如自己疑心重重,也認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際也認為别人好交際。

對于能力高的人,在工作上表現不錯,就錯誤地認為别人也是一樣,而對自己能力突出這一特征并不敏感,當看到其他人的表現時,才會調整自己的判斷,因而判斷更準确。

2.4 日常生活中的影響

來自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影響,會讓我們對自己的評價産生偏差。

在正常的社交中,我們總希望給予他人友好的态度,正面積極的評價,而他人往往更願意接受好的評價。

當我們聽到正面的評價,就會欣然接受,聽到意見建議或者批評,第一反應總是不開心的。

因此,盡管我們意識到某個評價(積極的)并不客觀,仍會欣然接收,而對批評指責進行抵抗,這會導緻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出現偏差。

03

認知的4個階段

前幾年,經過美團副總裁王慧文的轉發,下面這張 假的 “鄧甯-格魯克心理效應”圖,風靡朋友圈,鄧甯-格魯克效應也因此出名。

但下面這張圖,并非出自并非出自心理學家鄧甯和克魯格之手,創作者另有他人。

康普倫效應揭示了什麼(迷之自信的起源)1

(鄧甯克魯格效應 誤傳圖 圖示 )

其人在鄧甯和克魯格的研究結果基礎上,添油加醋,拉伸變形,搗鼓出這一根讓人過目難忘的曲線。

它是鄧甯-克魯格效應的漫畫誇張版,但無法代表鄧甯-克魯格效應的準确含義。

我們隻需要牢記鄧甯-克魯格效應的含義:個體在完成某項任務時對自己能力的評價産生偏差,能力較差者會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能力高者卻會低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但上面這張圖依舊有較好的參考意義,尤其對于認知自我于提升自我方面。

如何理解上面這張圖呢?當一個人接觸某個領域時,随着認知的深入與提升,他的自信心會經曆4個明顯的變化階段——

第一階段:愚昧山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當一個人剛剛接觸一個領域,随着他對這個領域的認知深入,他的自信心會快速的提升,哪怕他隻是一知半解。

但由于他自身的能力和眼界所限,導緻他根本沒有能力去正确評估自己的水平。

這時候,一個人就登上了所謂的愚昧之巅,站在這個山峰的人,往往會自我感覺良好,覺得人生已經到達了巅峰,可以肆意評價專家的水平和作為。

例如,一些足球愛好者叫嚣可以勝任“國家男足總教練”,剛學會吹響笛子,就激動地覺得自己是個樂器天才,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階段:絕望谷底(知道自己什麼都不知道)

到了這個階段,就是“初學三年天下無敵,再學三年懷疑人生”中“懷疑人生”階段,知道的越多,越能發現自己的無知。

原來自己的見識其實是小得可憐,充滿了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自我認知開始傾覆般倒塌。

在絕望之谷,也就是“繼續”和“放棄”的邊緣,如果放棄,就注定是個失敗者,如果繼續,這是最難熬的階段——而且付出不一定會有回報。

絕望之谷帶來更多的,是心智的成長和成熟,經曆過絕望的人,做人才會更紮實更穩重,所謂見多識廣,慢慢走向開悟之坡。

第三階段:開悟之坡(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

當一個人沒有沉淪在絕望谷底,那麼,随着他不斷成長,自信心也會慢慢地增長。

當知識和眼界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就能正确衡量自身水平,能夠看清自己知道了什麼,還有什麼是自己不知道的。

這是一個知識、信心、能力緩慢增長的過程,也慢慢重新構建認知的過程,

第四個階段:登峰造極(知道自己知道什麼)

這個階段,認知不再僅僅局限于已知、未知,更重要的是,能夠準确的衡量自己的水平,能夠敏銳判斷出,還有哪些知識是自己可以研究而獲得的。

在這個階段,他将獲得與自身知識、成就相匹配的自信,已經達到領域内專家級了。

以上四個階段,是一個人進入一個領域的必須要經過,絕大多數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我們要積極邁過愚昧山峰,跨過絕望之谷,至少要在開悟之坡緩緩前行,終極目标是奔向“持續穩定平原”。

05

如何避免鄧甯-克魯格效應?

首先,必須明确的一點,鄧甯-克魯格效應不是内涵攻擊他人的工具,而更應該用來反觀自己!

流行漫畫《呆伯特》的作者斯科特·亞當斯說:

“如果你認為對方的想法很糟糕,那麼你們兩人之間至少有一個人是愚蠢的,但你無法确定這個人到底是誰”

——這才是一種審慎謙遜的智慧。

鄧甯-克魯格效應的誤傳圖之所以如此流行,恰是因為許多人把這個效應當作了“擠兌他人”的武器。

很多人“寬以待己,嚴與律他”,把圖發到社交軟件展示給“某些人”看,譏諷那些站在愚昧山峰的人,對于自己卻沒有多大反省,可是他們卻可能意識不到,這種譏諷有可能正是他們自己恰好立于愚昧山峰的表現……

那麼到底誰是“愚昧”的,誰是“開悟”的呢?

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更加準确、客觀地評估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評估别人的能力,不是去找出誰才是“愚昧之人”。

那,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鄧甯-克魯格效應呢?

1. 學會自我質疑,減緩決策的速度

除非你是世界級專家,快速決策通常會做出有偏見不理性的決定,做出任何決策之前,可以先進行自我質疑。

這裡并不是指消極地自我否定,而是在做決定之前,稍微停頓一下,問一問自己:

“這樣的标準我能不能達到?”

“我是如何做出這個判斷的,這個判斷的準确性高嗎?”

合理的自我質疑,能夠幫助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更加冷靜和理智,認清自己的現狀,合理調整自己在該領域的能力判斷。

2. 尋求外界反饋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其實,人們需要在與他人的相互交往中正确認識自己。

因此,适當的時候,多聽聽外界的評價反饋,無論是好是壞。

當然,這裡我希望我們身邊都能有說真話的朋友和夥伴,真誠的批評總是比客套的恭維更有益處,同樣也更難聽到。

有時候批評才是正确的評價,要學會辨别與接受。

3. 堅持深入學習

如果你暫時能力不足,缺乏經驗或者對事物的了解還不完全,不要欺騙自己認為自己做得很好。要正視自己的缺失和薄弱。

①向更厲害的人學習你不了解的知識

我們要去向更厲害的人去學習,以更優秀的人作為标準,了解他們表現和輸出的結果,學習他們的優點和方法,不斷地向他們看齊。

②在認準的領域内持續深耕

一萬小時定律指出,任何人做一件事,隻要經過一萬小時的錘煉,都能從普通人變為某一領域的頂級人才。

我們認準了一個領域,要持續地深耕,才能達到專家水平,任何事情不能一蹴而就,隻有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識水平,經過痛苦的成長,才能有足夠的能力,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總結

達爾文說:無知比博學更加自信。

莎士比亞說:愚者自以為是,智者心有自知。

你看,愚者在嘲笑智者,智者,卻還在不斷學習專研。

那所謂的“愚者”,未必不是我自己

鄧甯-克魯格效應告訴我們——不過分自信,也不妄自菲薄。

當你對這個世界了解的越多,對自己的了解也會越清晰,所以請不要放棄學習~

共勉!

作者:Hiphop村 給思考留點時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