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餐對于美食的迥異表述,并不影響番茄的共同穿透力。無論是火鍋底料、意面還是三明治,番茄都是重要的點綴。家庭餐桌情況類似,番茄醬、番茄沙司等番茄調味制品,有着廣泛應用基礎。
根據糧農組織數據統計,2000年到2019年間,全球蔬菜産量保持快速增長,由期初的4.46億噸上升至11.28億噸,其中番茄份額居首且相對穩定。
在全球番茄制品市場,中國主要扮演着“種植大國”和“出口大國”兩類角色,但國際市場議價權主要由長期食用番茄的歐美國家和地區掌握。據不完全統計,歐洲、美國人均番茄制品消費量分别23kg、34kg,相較之下,中國這一數字僅為0.6kg。
番茄産品圖,據pixabay
近些年,随着世界各地發展當地番茄種植加工産業,中國番茄出口價格有一定波動,而在國内市場,疊加近些年消費升級需求和渠道變革,番茄産業轉型升級在進行當中。
36氪近期所接觸的紅禾谷,便是這麼一家在看到産業的變革機會後誕生的番茄全産業鍊運營平台,目前業務涵蓋從番茄初、深加工,到B、C端番茄制品運營,産品包括番茄原料、醬料、湯料、飲料、預制菜等番茄制品形态。
之所以進入番茄産業,紅禾谷集團副總裁葉健鋒告訴36氪,一方面,番茄産業發展迅速,在基礎調味品當中增速排名第二,每年屬于有約18%-20%雙位數增長;其二,過去番茄産業80%以上是出口貿易,但随着國内消費增長,目前國内貿易已經占到約四成。
從産業端來看,番茄上遊競争格局較為無序,整體是以初加工為主,下遊情況類似,諸如番茄沙司品類,亨氏、味好美以及國内的鳳球唛,整體市場份額并不高,未有壟斷型品牌出現。
新疆是國内最主要番茄種植和加工基地,也是紅禾谷的産業整合起點。在2019年紅禾谷通過資産重組的形式,收購新疆兩座原屬于當地民營龍頭企業的番茄初加工廠,并投入生産番茄醬、丁、幹、粉等初加工産品。在這基礎上,2021年紅禾谷在天津自建深加工工廠新禾食品,以加強在定制化番茄制品的深加工能力。
紅禾谷“番念”産品圖,受訪者提供
葉健鋒告訴36氪,降低生産成本是紅禾谷在建設番茄上中遊初、深加工環節時核心考慮的維度。在以資産收購形式運作同時,也吸納了相應的管理團隊,做整體的管理框架重新設計,提升生産管理效率。
據悉,紅禾谷已經對天津工廠進行了整體設備改良和工藝改進。目前,天津深加工廠已經具備6萬噸生産能力。據葉健鋒透露,目前天津工廠生産成本較同行有5%-10%的壓縮。
相對來說,上遊初加工端成本不可控因素更高,由于核心成本番茄原料的生長周期性,初加工成本有明顯的周期波動。對于紅禾谷來說,主要通過規模采購提升議價能力。目前已與當地核心種植戶建立長期戰略關系,具備12萬噸加工能力。此外,也在向更上遊的番茄種業端延伸。
據葉健鋒介紹,目前番茄品種以美國亨氏的進口品種最具代表性,國内種業公司近些年也持續推出相應的改良款品種。紅禾谷也在嘗試深化種植端的合作方式,跟種業公司以及種植戶小範圍試種的方式進行摸索。
在紅禾谷之前,中國番茄制品主要有三類玩家,一類為傳統番茄制品為主業的公司:包括中糧、冠農、鳳求唛等;一類為綜合調味品公司,類似海天味業、頤海國際、廚邦、李錦記等,以及調味品和預制菜新勢力,如加點滋味、空刻意面。
跟其他品類類似,餐飲渠道是番茄消費的基本盤,但近些年由于疫情帶來的居家生活習慣增加,複合調味品、預制菜等C端市場也有明顯爆發,利和味道、鍋圈食彙、珍味小梅園等新品牌紛紛獲得融資。
紅禾谷計劃先從B端渠道切入,據悉,目前客戶包括連鎖餐飲、中央廚房、餐包公司等企業,産品也是以B端标準化業務為主,産品形态包括番茄原醬、番茄原丁、番茄湯料、番茄調味醬、火鍋底料,規格從70g到220L不等。
葉健鋒告訴36氪,番茄制品的各個形态比較多樣化,生産工藝較為成熟,但行業的痛點是各個産品形态如何跟終端品牌進行緊密聯動,“初加工生産的東西不一定是市場需要的,跟市場終端需求有所脫鈎。”據悉,目前紅禾谷計劃在成都建立研發和倉儲物流中心。
在B端業務基礎上,紅禾谷計劃在今年嘗試落地C端産品,全年計劃推出8個自有品牌單品,其中C端子品牌“番念”的首款産品火鍋底料已經在小紅書渠道上市,本月計劃繼續鋪設京東、天貓、有贊等渠道。但葉健鋒同時強調,目前紅禾谷業務重心仍是番茄初、深加工環節,聚焦于生産效率提升和産品工藝完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