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飛的哺乳動物
世界上現存的鳥類約9000餘種,所有鳥類都有羽毛和翅膀,除鴕鳥、企鵝等少數飛行功能退化的物種之外,一般都會飛翔。
考古學家發現,至少在1.5億年前部分恐龍就已經進化出了羽毛和翅膀。1862年,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第一次發現了始祖鳥化石。
圖1 始祖鳥
始祖鳥被認為是第一種由陸地爬行動物轉變成鳥類的生物,它具有叉骨、羽毛、翅膀等鳥類的各種特征。同時,始祖鳥也具有齒間闆、坐骨突和人字形長尾巴等恐龍的特征。
因此,通過對始祖鳥化石的研究,人們認為鳥類是由獸腳亞目恐龍演化而來。這就意味着恐龍從來沒有真正離開我們,它們的後代一直陪伴着人類共同生存在這個世界上。
在飛行動物種群中,還有一個聲名狼藉的物種—蝙蝠。這是一種會飛的哺乳動物,它們身上沒有羽毛和翅膀,但卻有兩側對稱的翼手。這層由帶毛的、堅韌的皮膜構成的翼手,使得蝙蝠能像鳥類一樣飛翔。
圖2 蝙蝠
蝙蝠之所以名聲不好,大概與其生活習性有關。它們習慣于晝伏夜出、在黑暗中行動,給人一種鬼鬼祟祟的感覺。
另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是因蝙蝠的家族中有一支敗類“吸血蝙蝠”,它們專以人或動物的鮮血為食。
吸血蝙蝠長着一副醜惡恐怖的面孔,犬齒長而尖銳、上門齒鋒利如刀。在夜深人靜之時,趁人或動物熟睡之機,它們會用其鋒利的牙齒刺穿皮膚和動脈吮吸人或動物的鮮血。
通常吸血蝙蝠平均壽命為12年,每隻一生能吸食100多升人或動物鮮血。由于吸血蝙蝠帶有狂犬病毒,人或動物被攻擊後很可能被感染而死亡。
因此,吸血蝙蝠在美洲熱帶雨林經常出沒的地區,是令人深感恐怖的一種飛行動物。
圖3 影視中的吸血鬼形象
在世界各地,有許多吸血蝙蝠的恐怖傳說,某些恐怖故事或小說中描寫的“吸血鬼”,通常都是以它們為原形。
盡管未見吸血蝙蝠在我國活動的記載,但人們對蝙蝠的總體印象依然是負面的。
雲南省景頗族民間曾有一個寓言傳說,大緻意思是:相傳在遠古時期,太陽溫度很高,烤得大地炙熱。陸地上一些動物被熱得難以忍受,便七嘴八舌地詛咒太陽。
太陽聽到後很詫異,認為這些地球動物不知好歹,給你們送溫暖不但不感恩還口出穢言。太陽很生氣,便扭頭走了,從此天下變成漆黑陰冷的世界。
這時,動物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離開太陽它們根本就沒辦法生存。于是,動物們聚集在一起,商量如何請太陽快點出來。
最後,它們達成一緻意見,任何動物此後都不能得罪太陽,要把太陽當作神來崇拜。動物們商定,由不同的種群分别募捐祭獻太陽,表達對太陽的敬意。
當鳥王讓蝙蝠募捐時,蝙蝠把自己的翅膀收起來,說自己是鼠類不是鳥類。當鼠王讓蝙蝠募捐時,它又展開自己的翅膀,說自己是鳥類不是鼠類。從此,蝙蝠失去了對所有動物的信任,成為一種不倫不類的動物。
圖4 不倫不類的動物蝙蝠
實際上,人們是借用這個寓言形容那些兩面三刀,不講誠信的人。但是,寓言本身卻客觀地反映了人們對蝙蝠的負面印象和評價。
當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蝙蝠的形象也并不完全是負面的。由于蝙蝠的“蝠”與幸福的“福”字諧音,很多場合人們都把蝙蝠作為祈福的吉祥物。
事實上,大部分蝙蝠也是某些害蟲的天敵,通常以甲蟲和蠅類為食。據科學分析,蝙蝠是與馬和狗等由同一個哺乳類動物祖先大約在1億年前分化出來的。
在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時,它們已經進化出不同的形象。大約5200萬年前的始新世中期,随着氣候變暖,又一次迎來植物的繁盛期,為昆蟲的快速繁衍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圖5 會飛才能赢
在這段時期,哺乳動物也加快了進化速度,急劇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蝙蝠為提升捕獵效率,逐步進化出飛行技巧和回聲定位能力,成為第一個會飛行的哺乳動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