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繼平
提起清人王士禛,濟南人常常譽稱他為“三柳”,即“《秋柳》詩”“秋柳詩社”“秋柳園”。可以這樣說,中國詩壇,因《秋柳》詩和秋柳詩社,當然還有他的“神韻說”,而将王士禛載入了中國文學史;濟南,也因為王士禛而有了一個富有詩意的秋柳園;濟南人,更因為秋柳園而記住了漁洋山人王士禛。
但是,學界和好多濟南人提起王士禛時,又不免頗生疑惑,因為更多的書刊報章裡提到他時,寫的都是“王士祯”,就連大明湖畔秋柳園前他的銅像上面寫的也是“王士祯”,而非“王士禛”。從文字學上看,“祯”和“禛”二字雖然讀音相近(“祯”舊讀zhēng),但意義上又有些許差異,“祯”的本義是“吉祥”,“禛”的含義是“以志誠而得福佑”,而且二字還不能通假使用。看來,關于王士禛的名字還是很有些說法的。
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谥文簡。新城(今山東桓台)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傑出詩人、學者、文學家。他博學好古,能鑒别書、畫、鼎彜之屬,精于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彜尊并稱,号“南朱北王”。書法高秀似晉人,康熙時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
那麼,“王士禛”怎麼變成了“王士祯”了呢?說來這事還跟雍正、乾隆兩位皇帝頗有些淵源。王士禛原來的名字叫“士禛”,他的胞兄叫“士祿”,是“士”字輩分;“禛”和“祿”的“示”部旁表示同代兄弟之間共出一支。真實情況是,在王士禛生前乃至死後12年間,他一直叫“王士禛”,這是本名。直到1723年,雍正皇帝即位,因“禛”字犯了皇帝“胤禛”的名諱,王士禛被追改為“王士正”。衆多周知,在古代犯皇上名諱,是要殺頭的,鬧不好還要連坐九族。所以,此後一直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的50多年間,所有書上的“王士禛”都成了“王士正”。
王士正又怎麼變成了王士祯了呢?也該乾隆皇帝喜歡管閑事,他認為“士正”和“士禛”無論字義還是字音都相差很遠,容易對後世造成混亂。于是,皇帝一發話,“王士正”又統統成了“王士祯”了。所以,王士禛的名字一共有“士禛”、“士正”、“士祯”三個。辛亥革命後乃至從那至今仍有許多論述中,既有寫作“王士禛”的,也有寫作“王士祯”的。後人多有不察,還以為濟南出過好幾個姓名相近的著名詩人呢。愚見,還是依據“名從主人”之原則恢複“王士禛”本名的好。
生活在清初的王士禛,少年時代便負詩名,後又有“一代詩宗”之譽。1657年,也就是清順治十四年,秋天,剛剛過了24歲生日的王士禛邀請在濟南的衆多名士,集會于大明湖天心水面亭上。席間,隻見環湖柳樹葉已微黃,若有搖落之态,他觸景生情,即席賦《秋柳》詩四首,當時在場的文人徐東癡遂以《和阮亭秋柳詩》四首酬答,氣氛熱烈,一時傳為佳話。
後來,《秋柳》詩傳開,竟然風靡全國,大江南北一時和者數十家,“閨秀亦多和作”(見《漁洋詩話》)。再後來,曆下文人在這裡成立了“秋柳詩社”,建館舍多間,取名“秋柳園”,并在此觀柳賞荷,即興賦詩,揮筆聯句,步韻唱和。清代朱照雲的“數椽館舍明湖側,後輩人傳秋柳章”、董芸的“霜後殘荷雨後萍,幾株煙柳尚青青”,歌詠的就是秋柳園景色。(來源:别說學堂)
壹點号山東創作中心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