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900米的蘇河華政步道
有着“最美步道”之稱
去年全面建成開放的“一帶十點”讓人津津樂道
不久後
一個更大的濱河公共空間又将驚豔亮相
(長甯區融媒體中心制作)
長甯區區長張偉表示:
圍繞濱河及其縱深區域品質提升
長甯正着力打造無隔閡的慢行空間網絡
推動華政校園與中山公園的融合開放、無縫銜接
打造“6個百年”的别樣魅力
“打開”中山公園 遇見“6個百年”
蘇河綠道上誕生了許多網紅打卡點,其中,蘇州河華政段的打開,使“一帶十景”至今讓市民津津樂道。
從蘇州河華政步道萬航渡路口出來,中山公園萬航渡路一側高高的圍牆多少影響了人們繼續漫步這座百年公園的心情。人們對提升中山公園整體的景觀品質和區域慢行系統的感受度有了更高的期盼。
(施工現場)
最近,人們發現,中山公園正在進行更新提升,圍牆已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綠地、小廣場雛形初顯……“中山公園正逐步打開緊鄰萬航渡路的圍牆,讓整座公園變得更加‘通透’,更好融入周邊環境。”長甯區綠化市容局副局長王晔菲表示,“希望‘公園城市’成為長甯區的一個底色。”在底色之上,還自帶多個“百年”的光環--百年校園(華政校園)、百年公園(中山公園)、百年建築(思孟堂等)、百年公交(20路公交線)、百年馬路(萬航渡路)、百年古樹(150歲 梧桐)……
如何彰顯這片空間獨一無二的風貌價值?
區長張偉表示,長甯正通過拆除中山公園沿萬航渡路圍牆、改造華政大門以及公園入口公共空間、調整優化20路公交站點、整合優化慢行道路系統等舉措,方便市民群衆更加舒适便捷地感受曆史風貌、暢享公共空間、體驗水綠景觀。
在兆豐廣場搭乘114歲的20路公交
在梧桐廣場觸摸“150歲 ”古樹脈動
中山公園“打開工程”重點打造了兩個節點,也是兩大亮點:将公園 3号門區域(公園西北角)的配套用房重新整合布局,騰挪出公共開放空間形成蘇河華政步道與公園西部銜接的景觀綠化廣場--梧桐廣場;結合公園 2号門和華政大門的空間提升,打造公園和華政慢行系統銜接的主要景觀廣場--兆豐廣場。
(效果圖)
經曆150多年(有記錄以來)歲月洗禮,依然傲立在公園3号門旁的梧桐樹,是梧桐廣場當仁不讓的C位卡司。這棵遮天蔽日的懸鈴木,号稱“獨木傲霜”,是整個華東地區樹冠最大、樹幹最粗(10個成年人合圍)、樹身最高的梧桐樹,有着“華東第一梧桐樹”稱号。
(效果圖)
150多歲的梧桐生命脈動依然強勁有力:春天,它滿枝新綠;盛夏,它綠茵濃郁;秋日,它又呈現出斑駁金色;冬日,枝丫如巨人手指般,伸向天空,盡顯古樸蒼勁。中山公園“打開”後,它從封閉的園内“走出”,置身開闊的城市空間。為了讓古梧桐與市民“相處融洽”,建設者們花費了不少心思,并組建了一支古樹保護專家團隊,在古樹進行“體檢”後,制定了專門的保護方案:劃定保護區域、養護土壤、對其修複和複壯……
(施工現場)
建設方還用上了“AI”對古樹進行24小時“看護”:配備一套智能化監測設備,安裝多個傳感器和攝像頭,對古樹本身生長的情況進行實時電子監測;設置電子圍欄取代硬隔離,在最大程度讓市民親近古樹的同時,也能第一時間掌握并處置進入古樹保護區域的異物或發生的異常狀況。
(施工現場)
(特色亭廊效果圖)
梧桐廣場上還新增了特色亭廊。人們可以坐在鈎子外型的亭廊裡休息,與古樹“兩兩相望”;還可以坐在亭廊外側的台階上,以梧桐為背景,看不遠處的蘇河日落,何其惬意。
(效果圖)
就在同一片夕陽下,蘇河岸邊那棵超過135歲的古銀杏,在華政校園百年建築群的掩映下,與這棵老梧桐遙相呼應,照拂着樹下走過的人們……
兆豐廣場,是此次中山公園景觀提升的又一大亮點景緻。廣場的命名也透出建設方呼應“百年”的小心思:如今的中山公園最早是一位地産商的私家花園,名叫“兆豐花園”。
(改造前的公園二号門區域)
設在兆豐廣場上的20路公交站台進行形象整體提升後,已經有114年曆史的“小辮子”車被周圍的草地、綠植環抱着,于是,就有了“百年公交”開進“百年公園”的美好意境。
無隔閡的區域慢行空間 好看又實用
“我們還是不光考慮到景觀,還要考慮到功能性、實用性。”王晔菲強調,在改造提升中,不僅中山公園沿萬航渡路一側的空間區域視覺通透了,在不改變行政區域紅線的基礎上,通行能力也大大提升。
連接公園二号門和三号門間的萬航渡路相對較窄,日常車流量較大,且供行人走的步道非常局促,有時僅夠一個人通行,在交通“鬧忙”時,常常會出現“機非混行”的現象,出行安全都得不到完全保障,更别提滿足市民舒适慢行的需求了。
借此次公園“破牆”契機,在提升公園北側綠化景觀的同時,将公園北部的慢行步道和萬航渡路的慢行空間進行整合銜接;因地制宜地設計特殊的道路實施斷面,增加沿河慢行空間(沿河人行步道)寬度;利用公園内慢行道結合設置道路南側人行道空間,全面提升慢行體驗。道路南側騰挪出的人行道空間用于增加萬航渡路非機動通行空間,進而改善機動車通行能力。一番騰挪過後,雖然道路沒有拓寬,但機動車道的實際體驗感同樣提升了不少。
中山公園沿萬航渡路一側“破牆”後,沿線林蔭道也基本保有此前在公園内的最初的生态風貌。建設方除了對一些小灌木進行了抽稀、調整外,所有的樹木都進行保留,并對一些大樹重新進行了“修壯複壯”,讓它們展現出最佳“林蔭”狀态。“我們把景觀打開,但也更注重生态保護。”
為疏導萬航渡路沿路的非機動車停放矛盾,結合中山公園輔助配套用房的改造提升,新設置了非機動車停車點,并在3号門和2号門當中建設了公共驿站,配有衛生間,母嬰設施等。“在綠化建設當中,不僅僅是要看到綠,看到花,看到漂亮的東西;更要讓老百姓能更多地用得到、體驗得到。”王晔菲說。
公交車站、小區圍牆,都曾讓建設方“頭疼”
“看得見”的景觀背後,都有着太多人“看不見”的付出。中山公園“破牆”,煥然新生的路上,也不可能一帆風順。
(改造前的公園二号門區域)
去年3月,長甯區啟動中山公園地區更新提升策劃研究。最初,“20路公交車站是不是可以搬遷”就曾提上日程。車站位于公園二号門外,華東政法大學長甯校區的正門就在對面。最初有人認為,無論是萬航渡路還是校園與公園間的銜接空間,都不算寬敞,如果再保留公交車站的話,就會更加局促。
(20路公交車站效果圖)
經過區建管委、區綠化市容局等調研以後發現,無論是居民,還是華政的師生,都需要一條公交線路通行。最後,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20路公交車站保留下來,并進行了形象提升,讓百年的車站開進百年的公園。
公園三号門區域在改造中,需要相鄰的萬凱小區圍牆退讓近2米,此舉一度引發居民不滿。經過街道、居委、建設方與居民多次溝通,并在改造中,對小區的門房間、垃圾箱房以及環境進行了優化提升,讓居民得實惠,最終取得了居民的理解和配合。
(改造前的公園三号門與萬凱小區間通道)
此外,建設方克服疫情影響,多舉措優化施工組織,采取南北側人行道交替施工、架空線落地同步推進等方案,盡可能減少施工對道路交通以及沿線居民生活的影響。
(施工現場:公園三号門通道)
目前,工程現場已進入綠化種植以及架空線收尾階段。預計,國慶節前夕,中山公園“打開工程”基本結束,并向公衆開放。屆時,串聯華政和中山公園的、無隔閡的區域慢行空間網絡随之形成,百年校園和百年公園實現“絲滑”銜接。
區長張偉表示, 今後,市民不僅可以東西橫向暢行,體驗蘇河貫通的城市軸線休閑空間,還可以南北縱向穿越,感受愚園路、武夷路等美麗街區的别樣魅力。“希望‘公園城市’成為長甯區的一個底色。”
“百年校園”與“百年公園”融合開放
“百年古樹”與“百年建築”交互掩映
“百年道路”與“百年公交”穿行其間
(部分圖由長甯區綠化市容局提供)
共建人民城市,共創高品質生活!由上海人民廣播電台與上海市建設交通工作黨委、12345市民服務熱線、一網通辦随申辦、上海大調研聯合推出的《2022夏令熱線:區長訪談》7月26日開啟。工作日上午9點到11點,全市各區的區長将走進直播間,傾聽百姓呼聲,解決民生難題。
您有什麼“急難愁盼”,可以撥打上海廣播24小時新聞熱線62706270,也可以在阿基米德節目社區和“話匣子”公衆号“點我爆料”版塊給我們留言。
作者:上海電台記者雪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