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始 醫 案
姜某,女,39歲,閉經7個月,2020年6月8日來診。
患者閉經服用活血通經中藥月餘,無明顯效果,遂來診。
刻下症:閉經7個月,既往月經量少;面色暗黃;頸部不适;鼻炎病史,打噴嚏、清涕多,晨起加重。舌淡暗,脈左關、尺沉。
結合患者刻下情況,考慮為虛證而非實證,故應予補益之法。
2020.6.27複診,訴咽幹、咽痛,近幾日腹瀉,考慮患者近幾日呼吸系統、胃腸道有外感,原方基礎加桔梗湯、黨參、白術。
2020.7.6患者訴月經來潮,囑不停藥,繼續服用。後複診:原方基礎根據當時情況略加減藥物。
2020.7.12複診,訴月經結束,量可(既往月經量少),鼻炎顯著改善,全身倍感輕松,準備再調理一段時間備孕二胎。處方略變動繼續鞏固。
醫 案 所 得
一、謹守病機,依法處方
中醫治病的靈魂在于“辨證論治”,而非“辨病論治”。初學、淺學中醫者,往往着眼于“什麼病用什麼法、用什麼方”,如遇到閉經患者即用活血通經之藥,甚者用蟲類藥通經。
而此患者明顯一派虛象,體内“少氣、少血”,“活”什麼、“通”什麼?隻有源頭有血,才能有來月經的基礎。
有瘀才能通瘀,無瘀何須通瘀?
二、前者的經驗——學習的捷徑
醫案中介紹了患者在前醫治療時的方法和療效,實際已經給了後來醫者提示:活血通經無效,應該另求它法。
遇到輾轉看病的患者,所有醫者都應查看、借鑒前醫的法、方、藥。尤其是初學者和淺學者,如果遇到自己不能辨别證型的患者,可以結合前醫的處方:哪些已經用過了無效,哪些用過了效微,這些都給我們提供了學習、看病處方的捷徑——這是中醫曆史上常見的情況。
希望此醫案思路對中醫愛好者有所幫助,了解“病機”和“法”的重要性,在學習中醫的路上少走彎路。
#大家中醫超能團#@大家健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