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文化知識?作者:張文翰中國書法不光是純粹的書法,通過書法筆墨内涵和書法意蘊顯示文化世界和精神境界,而走進深厚的文化中,又能體驗純粹的書法藝術,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對聯文化知識?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作者:張文翰
中國書法不光是純粹的書法,通過書法筆墨内涵和書法意蘊顯示文化世界和精神境界,而走進深厚的文化中,又能體驗純粹的書法藝術。
要說文學是對聯的本相,書法是對聯的表征,而對聯又是書法内容的體現。于是文學、對聯、書法是一個“三位一體”的藝術世界,最起碼透過書法要看到對聯,通過對聯可知文學,要說它們有各自的“心”和“相”,當一種藝術升華到某個高度的時候,自然要透相知心。
“中和”是中國傳統文藝思想中的審美原則,但是對聯是最能體現其“中和”的審美價值。一副對聯若無書法的表達,那就是純粹的對聯藝術了,通過書法的表現,似乎顯得生動傳神,而且更貼近人們的生活。書法将對聯經過“二次提煉”直接推向了文化空間中的“書聯合璧”之美,從而直接進入人的直覺審美現場中,領略其中的涵義。
對聯與書法究竟“結緣”于何時呢?這個從目前的一些書法資料來看,大緻應該是晚明以後。而對聯這種載體的出現大概在晚唐之前,切實也沒有一個非常具體的時間,因為對聯已經是曆史文化了,根據出世資料學界在不斷考證對聯的來源。
也許有一首詩大家都比較熟悉,其就是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但是對聯究竟是從古代官方還是民間興起的學界說法不一。對聯始于春聯,由古代的“桃符”文化演變而來,因為古人為了在春節來臨時祝春求福,往往在大門上有挂一對桃符的習俗。中國古代是一個農耕時代,科學技術不發達,于是為了“豐年”,人們家門上貼挂桃符、對聯之類,還有“噼裡啪啦”的爆竹聲。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雲:“秊,穀孰也,從禾千聲。”在古文字中“秊”下面的“千”字如一個害蟲之類,由“秊”的上下結構可知,一個害蟲要吃禾苗。在農耕文化中,禾苗卻是人的“命根子”,為了人壽年豐,人們想盡一切辦法“過年”!
當代白化文《閑談寫對聯》一書中所言:
“一般的對聯研究者認為,可靠的對聯之祖,也就能上推到孟昶此聯(‘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為止。可是,此聯乃是孤證,顯不出在當時普遍流行的态勢……但是,未必有‘春聯’‘對聯’作為一種體裁的固定化的專用名詞。”
對聯在古代是實用藝術,逐漸随着人們文化需求而變成審美藝術。從對聯發展狀況來看,應該是在民間慢慢流行起來的。當時對聯的正式命名未必就是“對聯”二字,對聯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對聯是一切具有對聯藝術意義的總稱,狹義的對聯也就人們口頭上常說的“對聯”,對聯又包括“楹聯”等,《說文解字》:“楹者,柱也。”楹聯也就是貼挂在門樓兩邊柱上的對聯。
但是對聯從大的範疇劃分無非是“自然對聯”和“人文對聯”兩種:自然對聯往往是在宇宙中永恒存在中一種形式,如“天”對“地”、“山”對“水”等;人文對聯要經過人的思維創作才能産生,也是從自然對聯中提煉加工而來,不是生來具有的,如“魚遊池面水,露立岸頭沙”。上下兩聯的字數有一言聯(單字聯)、二言一直到多言不定,但是對聯絕不是簡單的字數相等的兩句話而已,其上下兩聯的詞性、詞語、平仄、字數等都要交替對仗,尤其“聯律(對聯聲韻)”方面還是要講究點,盡管其他一切都對仗工整,就兩聯之間沒有聲律搭配交替對仗,即使再好的對聯也是沒有節奏感的,也就是“死死的兩行文字”罷了。雖然“聯律”屬于技術方面,但是無技何以入道?很難進入其藝術層面,對聯也是一門“技道兩進”的藝術,要在有法中不斷錘煉無法之“聯境”。(張文翰)
來源: 甘肅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