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無處不飛花”,飛的是什麼花?
古詩詞中的“楊花”和“柳花”究竟是什麼?
圖文 | 馬雲韻
清明一過,又到了滿城白絮紛飛的時節,令人不禁想起許多描寫“飛花”的詩詞,比如“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又如“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還有“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等等。那麼古代詩詞中常常出現的“楊花”究竟是什麼?“柳花”又是什麼呢?
這要從古人對于“楊”與“柳”的稱謂說起。
在現代生物分類學意義上,“楊”就是指白楊、胡楊等楊屬植物,“柳”就是指垂柳、旱柳等柳屬植物,二者同屬楊柳科下,最明顯的區别在于葉片形狀——楊葉通常呈卵圓形,而柳葉細長。但在古人的植物學範疇内,“楊”可以指稱好幾種植物。
北師大校園内的白楊和飛絮,
楊屬植物的葉片通常呈卵圓形
“楊”首先可以指“蒲柳”,即柳屬的紅皮柳,如《爾雅·釋木》:“柽,河柳。旄,澤柳。楊,蒲柳。”《廣韻·楊韻》:“楊,赤莖柳。”晉代崔豹《古今注》:“蒲柳,生水邊,葉似青楊,亦曰栘柳,亦曰水楊,即蒲楊也,支勁韌,任大用。”《毛詩正義》:“蒲柳有兩種,皮正青者曰小楊,皮紅者曰大楊。葉皆長廣,可為箭幹。”可以看出,蒲柳也叫蒲楊、水楊、栘柳,生長于水邊,莖幹呈紅色,可以做箭杆。《世說新語·言語》:“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彌茂。”說的正是這種入秋就會凋零的植物。
“楊”也可以指“白楊”、“青楊”、“栘楊”等楊屬植物,雖然名稱不同,但它們都屬于現代生物學中“楊樹”的範疇,如崔豹《古今注》:“白楊葉圓,青楊葉長,柳葉亦長細。栘楊,江東呼為夫栘,圓葉弱蒂,微風則大搖,故名高飛,一曰獨搖。”古人對白楊和青楊的指稱與今人并無太大區别,白楊的葉片更圓,青楊的葉片更長,而栘楊因為“弱蒂”的緣故,即使小風吹過也會劇烈搖動,因此别名高飛、獨搖。其實白楊也有這個特性,因而和栘楊共享這兩個别名,如《太平禦覽》輯《廣志》曰:“白楊一名高飛木,葉大于柳也。”
校園内的旱柳,柳屬植物的葉片通常纖細狹長
與“楊”不同的是,“柳”通常隻用來指稱柳屬植物,強調其葉片狹長、枝條細軟的特點,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柳,少楊也。各本作小楊。……楊之細莖小葉者曰柳。”段注用“小楊”來解釋“柳”,又在“楊”字下用“蒲柳”來解釋“楊”,是古代訓诂學中的“互訓”傳統,因為“楊”在指稱“蒲柳”一事上與“柳”的意義互相滲透、同化,所以可以互相解釋。清人郝懿行《爾雅義疏》也說:“《詩》言‘楊柳依依’、‘有菀者柳’、‘東門之楊’,皆一物耳。《爾雅》柽、旄、楊通謂之柳,蒲柳又謂之楊,是皆通名矣。”
然而這并不表示古人分不清楚楊屬和柳屬兩類植物,實際上到了明清時期,“楊”和“柳”的區别已經較為清晰了,如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楊枝硬而揚起,故謂之楊;柳枝弱而垂流,故謂之柳,蓋一類二種也。”清代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楊與柳别。楊,枝勁脆而短,葉圓闊而尖;柳,葉長而狹,枝軟而韌。”
另外還有一種“柽柳”,即《爾雅·釋木》所言“柽,河柳”,是柽柳科柽柳屬植物,與楊、柳不同科,郭璞注《爾雅》曰:“柽,河旁赤莖小柳也。”明代王象晉《群芳譜》:“赤柽,幹小枝弱,皮赤,葉細如絲縷,婀娜可愛。一年三作花,花穗長二三寸,色粉紅如蓼花,名柽柳。”雖然同樣生在水邊,莖呈赤色,但不可與蒲柳相混淆,柽柳不屬于柳屬植物的範疇。
即使古人對于楊和柳兩類植物區分得很清楚,一旦進入了文學範疇,又是另外一種傳統了。通常情況下,詩詞中單稱“楊”多指柳屬植物,如梁元帝蕭繹《折楊柳》:“巫山巫峽長,垂柳複垂楊。”楊樹枝葉并不會呈現“垂”的姿态,可見這裡的“垂楊”就是垂柳,此句極言柳樹之多,故用“複”字相連。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綠楊”即是柳樹,去過西湖就會知道,白堤上隻種柳樹,沒有楊樹。“楊柳”連用,則特指柳屬植物,而非兩種植物的合稱,如庾信《楊柳歌》:“河邊楊柳百丈枝,别有長條踠地垂。”劉方平《代春怨》:“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顯然“楊柳”偏指枝條下垂的柳,類似用法數不勝數,此處不作列舉。可見在古代文學作品中,通常情況下,“楊”是柳,“柳”是柳,“楊柳”還是柳。
校園内的旱柳,“弱而垂流”,呈依依之态
對于“楊柳”為何偏指“柳”,古人給出了一種解釋,認為南方一般不種植楊樹,因而“楊”稱“柳”稱“楊柳”都是指柳樹,王象晉《群芳譜》曰:“楊與柳自是二物。柳枝長脆,葉狹長,楊枝短硬,葉圓闊,迥不相侔。而諸家多将楊柳混稱,甚至稱為一物者,緣南方無楊故耳。柳性耐水,楊性宜旱。”《青史子》:“柳者,南方之草,夏木也。”而對于楊樹和柳樹都栽種的北方人來說,有所區分是很有必要的,因此不會對柳使用“楊柳”的稱謂,陳藏器《本草拾遺》:“江東人通名楊柳,北人都不言楊。”也有學者認為,“楊柳”是聯合式短語,構成偏義複詞,詞義偏向“柳”的語素,而“楊”的語素虛化,因此“楊柳”的詞義等于“柳”,可備一說。
既然在古詩詞中“楊”的稱謂被柳屬植物“搶走了”,那麼楊屬植物被稱作什麼呢?翻檢詩文可以發現,通常以“白楊”稱之,如《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王象晉《群芳譜》:“楊有二種:一種白楊,……人多植之墳墓間,樹聳直圓整,微白色,高者十餘丈,大者徑三四尺,批棟梁之任。”由于古人常在墳墓間種植白楊,因此詩歌中的白楊意象多與墳墓或死亡相關,挽歌、悼辭、墓志中多用白楊來寄托哀思,其情其景與“楊柳依依”的柳屬植物迥然不同。
最後我們可以來解決題目所提的問題了,在現代植物學意義上,“楊花”指楊屬植物的花序,也就是初春常見的楊樹上挂着的“毛毛蟲”,“柳花”是指柳屬植物的花序,新發呈鵝黃色,兩者都為柔荑花序,具有花軸,其上着生多數無柄或具短柄的單性花,開花後常整個花序一起脫落。“楊絮”和“柳絮”分别是兩種植物的種子,因帶有白色絨毛而随風飛散如絮,楊柳科的植物都是單性花,雌雄異株,隻有能産生種子的雌株才會飄絮。古人對此區分得很清楚,如李時珍《本草綱目》:“楊柳……春初生柔荑,即開黃蕊。至春晚葉長成後,蕊中結細黑子,蕊落而絮出,如白絨,因風而飛。入池沼,化為浮萍,黃蕊即花,其子乃絮也。”
校園内的旱柳,葉片間可
見柔荑花序,此時還未飄絮
但是在古詩詞中,“楊花”、“柳花”、“楊絮”、“柳絮”通常都指柳絮,大抵已經成為一種文學傳統,如鄭谷《淮上與友人别》:“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愁煞他的并不是“毛毛蟲”般的楊花,而是江邊那代表依依送别之情的柳色。吳融《楊花》:“不鬥秾華不占紅,自飛晴野雪濛濛。百花長恨風吹落,唯有楊花獨愛風。”《唐詩鏡》評此詩曰:“末句饒有情思,似為柳花解嘲,複為柳花寫色。”這裡“愛風”“自飛”的楊花和柳花,顯然也是指柳絮。楊萬裡《閑居初夏午睡起二首·其一》:“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這裡的柳花定是飛揚的柳絮,才能引得小朋友跑來跑去地撲捉。詠柳絮最有名氣的當屬蘇轼《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首句“似花還似非花”可以佐證這“楊花”并不是花,原作章楶的《水龍吟·楊花》也寫道:“燕忙莺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可見楊花柳花俱指飄墜的柳絮。
此外,有些情況下“柳花”就是指柳屬植物的柔荑花序,如杜甫《曲江陪鄭八丈南史飲》:“雀啄江頭黃柳花,鵁鶄鸂鶒滿晴沙。”張可久《憑闌人·暮春即事》:“鳥啼芳樹丫,燕銜黃柳花。”畢竟這種鵝黃色的花序十分明媚可愛,燕雀啄食黃柳花的圖景趣味盎然,故而生發吟詠。宋人楊伯嵒的《臆乘·柳花柳絮》說得很清楚:“柳花與柳絮迥然不同。生于葉間成穗作鵝黃色者,花也;花既褪,就蒂結實,其實之熟、亂飛如綿者,絮也。古今吟詠,往往以絮為花,以花為絮,略無區别,可發一笑。”
校園内的白楊,以及正在啄食柔荑花序的麻雀們
因為楊樹花序下垂,而麻雀不像蜂鳥
那樣可以懸停在空中,故而倒立着覓食
綜上所述,古人早知“楊”與“柳”是兩類植物,“楊”可以指柳屬的蒲柳,也可以指楊屬的白楊、青楊等植物,“柳”則通常專指柳屬植物。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楊”、“柳”、“楊柳”一般專指柳樹,而楊樹常用“白楊”等詞表示,兩者入詩情境迥異。古詩詞中的“楊花”、“柳花”、“楊絮”、“柳絮”通常都指柳絮,另外,“柳花”有時也指柳屬植物鵝黃色的柔荑花序,需要根據詩歌内容情境具體判斷。
彩蛋
古人墓前常常種植白楊,而烏鴉很喜歡在白楊樹的頂端築巢,因此墓地旁邊多有烏鴉聚集,可能是古人形成烏鴉“不吉”觀念的原因之一,可能也是為什麼每年烏鴉集體到北師大來過冬,我們真的種了好多白楊樹啊!
參考文獻
[1](晉)郭璞注,(宋)邢昺疏,黃侃句讀《爾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 周祖谟校《廣韻校本》,中華書局2011年版。
[3](晉)崔豹《古今注》,中華書局1985年版。
[4](漢)毛公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黃侃經文句讀《毛詩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5](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标注,餘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2011年版。
[6](宋)李昉等《太平禦覽》,中華書局1960年版。
[7](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版。
[8](清)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9](明)李明珍《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版。
[10](清)朱駿聲編著《說文通訓定聲》,中華書局1984年版。
[11](明)王象晉纂輯,伊欽恒诠釋《群芳譜诠釋(增補訂正)》,農業出版社1985年版。
[12]《青史子》,載魯迅校錄《古小說鈎沉》,齊魯書社1997年版。
[13] 張先覺,鄢化志《楊·柳·楊柳》,《文史知識》1991年第3期。
[14] 曾良《楊、柳通用考》,《文史知識》1992年第4期。
[15] 師為公《釋“垂楊”與“楊柳”》,《語文建設》1996年第10期。
[16] 徐傳武《“楊”和“柳”》,《閱讀與寫作》1998年第6期。
[17] 齊共霞《“楊花”考》,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第6期。
作者簡介
馬雲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2016級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
特别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衆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
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公衆号主編:孟琢 謝琰 董京塵
責任編輯:黃佳怡
專欄畫家:黃亭穎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