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樂:一室之内,千裡之外
樹蔭下打麻将、公園裡跳廣場舞、坐在沙發上看一天電視……提起老年人的休閑娛樂,很多人的腦中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但60後“新老人”的興趣愛好、娛樂内容、休閑方式發生了新人耳目的變化,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家裡、社區還是千裡之外的他鄉異國,都是他們其樂無窮的“遊樂園”。
社區、居家“文化養老”,就近取樂
家庭與社區仍然是大部分退休老人主要的活動區域,為此,不少社區與社區養老機構在退休老人參與文化與公共活動方面創造條件,助力老有所樂。
在福建省莆田市玉湖新城黨建 鄰裡中心的四樓居家養老中心,時常人聲鼎沸,附近的老人們在此排練莆田民樂“十音八樂”,還有不少剛退休的60後參與。“過去我們沒有場地排練,隻能自己在家過把瘾,現在有了這麼個寬敞的地方,除了排練還能和鄰裡交流,參加各種社區活動,真是一個寶藏。”社區居民林女士豎起了大拇指。
江蘇省無錫市碩放街道則長期組織社區老年人參加手工制作活動、愛牙知識講座和智能手機培訓等,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麗新社區,馬賽克杯DIY活動近年來吸引當地退休老年人踴躍參加。活動由專業老師展示馬賽克杯的制作工藝,随後分發制作材料,老年人進行黏合、補縫、擦除和抛光等,用巧手制作出一件件瑰麗的藝術品。
在四川成都高新區社區養老機構“今福蓉高新長者之家”,老人可以在這兒聊天、下棋、跳舞,還可以參加這裡組織的豐富多樣的活動。55歲的馮阿姨告訴半月談記者,她和老伴退休後經常過來“耍”,從家走過來10多分鐘,“感覺每天活動很豐富,大家一起時間過得很快”。
傳統社區養老機構正與60後“新老人”群體發生着一場“雙向奔赴”。沒有高冷的服務窗口,沒有陳舊的宣傳擺設,走進煥然一新的成都錦江區喜樹路社區綜合體“喜樂荟”,老年大學、老年長壽食堂等一應俱全。在這裡,老年人有休閑娛樂之處,有學習思考小天地。
通過就近在社區提供多元化養老服務的新業态、新模式、新場景,城市治理與公共服務從社區向小區院落延伸,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升級改造,讓老人就近有所樂。
北京老年輪滑運動愛好者在冬奧公園馬拉松大本營進行鍛煉
彩色美瞳、KTV飙歌……為美麗人生消費
愛健身、愛減肥、愛美容……這些本應屬于年輕人獨有的标簽,越來越被“新老人”群體所分享。阿裡健康研究院今年發布的《新老人互聯網健康消費洞察報告》顯示,“新老人”因其獨有的特質,正成為數字健康領域不可忽視的一支生力軍。
疫情加速了“新老人”在互聯網上擁抱健康生活的腳步。很多“新老人”通過購物車傳遞了對“更美”的訴求。例如,報告顯示,“新老人”購買彩瞳的人數兩年來增加近50%,其中女性占比近七成;購買面膜和祛疤産品人數分别增加近一倍和兩倍以上。
對于這種美麗人生的追求,天津市河東區芳水河畔社區老年舞蹈隊隊長張學敏感觸很深。“幾年前,大家選擇加入舞蹈隊的原因大多是為了鍛煉身體或是打發時間。如今則出于審美需要,越來越多的隊員覺得,舞蹈是美的,穿上漂亮裙子、再化個妝,站在舞台上表演的自己更加美麗。”張學敏說。
一些曾經專屬于年輕人的娛樂場所當中,開始頻頻出現“新老人”的身影。前瞻産業研究院研究顯示,在KTV下午時段消費群體中,50歲以上中老年人數比青年群體要高出近兩成。專注老年行業的AgeClub媒體調研也表示,在北京、武漢等多家受訪的KTV中,白天時段組團唱歌的中老年人占門店客群的七成,多為3到7人的“歡唱”團體,唱歌時長在3到6個小時。
沈陽農業大學活動室,退休教師們正在跳舞
有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全國量販式KTV消費群體中60至70歲的用戶數同比增長29.6%,訂單量同比增長24.1%。“年輕時就愛唱歌,我們幾個老姐妹感情也很好,每周都要挑幾天去KTV玩一下午。”天津市退休職工李玉萍說,“KTV工作日下午時段消費不高,兒女也不用我們操心,和老姐妹唱唱歌、聯絡聯絡感情,挺好的。”
走出家門國門,追逐詩和遠方
60後“新老人”通常身體狀況較好,七八十歲的病痛尚未到來,三四十歲的負擔又已卸去,五六十歲這個年齡段被很多人稱為“第二童年”。同時,60後财富積累較為豐厚,休閑時間更為富足,可以避開法定節假日高峰期,獨自或結伴出遊,并能享受大多數景區、公園的門票免費或優惠政策。
來自江蘇揚州的王秀萍退休後迎來了自己的“狂歡”:學駕照、自駕房車到處旅遊、領略祖國大好河山。年輕時她便夢想能自駕遊,但因為家庭經濟壓力、照顧家人等原因一直擱置了。自從退休後,王秀萍便開始追求自己的旅遊夢,近些年已經去過數十個國家。在成功考取駕照後,她拿出積蓄購置了一輛小型房車,開始在國内多個城市自駕遊,沿途體驗風土人情。
網上召集“驢友”,自由行22天,徒步穿行尼泊爾。日常生活中,我們很難将這些與60後女性聯系在一起。然而,來自河南的網友“荔枝”做到了。抱着一顆熱愛的心和對登山運動的喜愛,“荔枝”将尼泊爾列入旅行計劃,并開始自制攻略、四處約伴。最終,“荔枝”和來自江蘇、山西、陝西的4位“驢友”一行5人,開啟了尼泊爾穿越之旅。語言不通隻能連比畫帶猜,登山時出現“高反”,在荒郊野地趕夜路……回憶起這次旅行,“荔枝”不停地說:“自己真是膽大了一回!”
如今,資深“驢友”中出現了越來越多60後的身影。去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旅遊綠皮書:2020~2021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顯示,過去一年,有超過23.9%的60後個人旅遊消費開支超過5000元,70後、80後、90後、00後這一比例分别為20.8%、23.8%、19.4%、7.9%,60後成為個人旅遊主力軍。
刷抖音、追網文……
“觸網”解鎖老年娛樂新思路
作為對互聯網并不陌生的“新老人”,傳統的老年活動已無法完全刺激其老有所樂的需求。他們緊跟時代技術發展潮流,将娛樂方式從線下轉到線上,在網絡虛拟世界過足瘾。
來自江蘇蘇州的60後老人陳玉珍,每天有3件幾乎必做的事:刷抖音、逛淘寶、看網文。而且每個“項目”平均都得花上一兩個小時。解鎖手機,打開應用(App),手指上下翻飛,對于各種常用軟件已經熟門熟路。
“以前我基本每個月和朋友們短途旅遊一次,現在疫情原因也不敢到處去旅遊,不過學會了使用手機和應用軟件,不用依賴年輕人,我們隔着屏幕也能了解世界在發生什麼。線上和身邊人交流,還能找到生活的樂子,享受線上文化服務的便捷。”陳玉珍說,“抖音上有很多有趣搞笑的短視頻,淘寶、拼多多等平台買東西便宜,甚至還可以買生鮮蔬菜。我還喜歡看網絡小說,大字版的電子書,翻頁很方便!”
越來越多的“新老人”正在跨越“數字鴻溝”,享受“觸網”的快樂與便捷。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6月,中國網民總體規模超過10億,其中50歲及以上網民占比為28.0%,同比增長5.2個百分點。
顯而易見的剛性需求,催生了一片藍海市場。半月談記者發現,随着相關部門的力推,“手機應用(App)适老化”大潮席卷而來。輸入法為老年人準備了“半屏手寫”的“長輩模式”,網約車平台提供了“一鍵叫車”,各類閱讀軟件配備“大字模式”。适老化改造的逐步推進,讓更多老年人和年輕人一樣的快樂。
來自天津的62歲老人陳亮是一位曆史愛好者,精研明史,樂于在知乎上與網友們分享觀點與思考。“之前隻能和幾個同樣愛好曆史的老哥們兒聊聊,現在知乎上有個無障礙模式,可以大字模式、語音朗讀。”陳亮說,“我在評論區認識了好幾個小朋友,曆史愛好者朋友圈越來越大。深閱讀同樣使人快樂,分享閱讀則在傳遞快樂!”
議題策劃:葉俊東
統籌實施:周清印、鄧伽
組稿編輯:李建發、尤立
半月談記者: 梁姊 何磊靜 陳弘毅 董小紅
刊于《半月談内部版》2022年第5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