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房莫蓋背水路,千金難買向南樓”,是在農村廣泛流傳的俗語,講了兩層意思,一是蓋房如何選址的問題,二是建房時如何選擇朝向的問題。
1、舊時代農村人蓋房屋的艱辛
農村蓋房,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人生中的一件重要事情。俗語中有:“窮不起屋,富不移祖”(祖,即祖墳)之說。說明過去普通的村民建房,因經濟能力問題,不得不有一個長遠考慮,或長久打算。不然,因不顧自身經濟承受能力,硬着頭皮建房,結果房子建到半途,家裡沒錢也沒有糧了,無法再繼續下去,成了半拉子工程,或者房子建好了,家裡的生活卻沒有了着落,這正應了一句古話:“賒錢起屋,賣屋還錢”。
農村還有一句俗語:“若要人窮,勸人起屋”,意思是說,想要讓家庭條件很一般的人家裡,迅速變得貧窮,就勸他起房屋。這樣,别人家的财力全投入到建房,家境就會發生改變。這是過去農村一些人居心不良的人所使的陰招,表面上看來是對人家好,實際上是就是把别人家往火坑裡推。
那時,農村處于落後的小農經濟時代,普通家庭并不富裕,大多數農民隻能勉強度日。如果不是外出經商富裕起來,或者在外為官發達起來,或者獲得意外之财暴富,一般的人家是無法修建好房子的。除非搭建茅草屋,隻花些力氣,不用花多少錢。事實上,過去茅草屋就是貧窮的象征,在人們的眼裡算不得真正的房屋。真正的房屋,或者是青磚青磚四排三進的房屋,加上附屬建築,或者是木結構四排三間的房屋,加上附屬建築。
平民百姓要建這種上檔次的房屋,大多要一兩代人省吃儉用,做建房的資金準備,有的則要三代人的積累,到頭來還不一定能夠把房子建起來。一旦在财力上做足了建房的準備,就可以動工修建。因此,農村建房人們被稱之為“百年子孫大計”,意思是說,他們這代人把房屋建好了,希望下幾代都不要勞心費力,再來修建房子。舊時,農村建房實在是勞心費力,太辛苦了。
因此,舊時農村建房時,從選址到房屋的朝向,以及房屋的選材等方面,都非常重視,凡事都要十萬個小心,唯恐出現絲毫的差錯。現在農村一些人家建房也是一樣,有的人家建座小洋房,要付出一家人半輩子的積蓄,像這種人家建房時,在選址及各方面,能不慎之又慎嗎?
2、“蓋房莫蓋背水路”的意思這句話的關鍵詞就是“背水路”,現在的人對這個詞的理解不是很全面。有的甚至說,凡是房屋後面有水源的地方,就不能建屋,這就完全背離了這句話的本意了。
人們的飲用水也是水源,一些農村地區,特别是南方的山區,有一句關于水井和水塘的說法:“前不宜井,後不宜塘”。房屋的前面不宜挖井,房屋後面是可以挖水井的,山裡人家,如果屋後有一眼清泉,被認為是最好的。雖然“前不宜井”在風水上也有說法,但總的來說,主要是水井放在房屋的前面,怕被人畜污水污染,很不衛生。再說,過去建房,忌諱屋檐水倒流向屋後倒流,否則就是“前高後窪,不孤就寡”了。隻能順着房屋前面流出去。如此,後面的水井就不會被人畜污水污染。
還有的人說,要選擇在平地建房,不能把房子建在山坡上,這種說法就更加荒唐了。
這種說法,如果指沒有山地和丘陵的平原地區,還說得過去。平原地區一望無際,都是平地,生活在這裡的人自然把房屋建在平地上。而舊時生活在山區人們,平地是用來開墾耕地,用來種糧食的,尤其是水稻産區更是如此。因此,舊時人們甯可把房屋建在山坡上,山崖上,這樣就有了我國湖南及西南地區的依山和傍水而建的吊腳樓、懸崖村、山頂村等。平地是口糧之地,也是子孫後代之地,舊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就是要把好的耕地留着,舍不得用來建房屋,也不能用來建房屋,俗話說“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那麼“背水路”是什麼意思呢?
也就是說,“水路”在房屋的背後。“水路”一詞在古代有兩種解釋:一是指水上航行的路線,即溪、河;二是指古代皇室貴族出行時,令人在前面引路且灑水于路,謂之“水路”,即陸路。所謂建房選址之中的“背水路”,既指溪、河,也指陸路,但并不專門指溪、河。
先說屋後的“陸路”。民間有風水順口溜說:“甯願門前鬧嚷嚷,不願屋後腳闆響”,意思是說,甯可讓道路從門前通過,也不願讓道路從屋後通過。事實上,舊時人們建房時,都希望自家能有個獨立的院落,然後修建院門,道路從院門前通過是最理想的。但是,如果因修路的需要,一定要從院内穿過去,是從屋門前通過,還是從屋後通過,兩者必須選擇其一,如果讓舊時村民來選擇,甯可選擇路從屋門前穿過,也不願意路從屋後面穿過。
再說屋後的溪、河。溪、河在舊時被稱為水路,主要是當時一部分的物資和人以溪、河為交通運輸線。河水深處行船,溪河水淺的地方用木筏或竹筏運輸。過去山上的木材伐下來以後,放到溪河邊,水深處立馬可以編成木排順河而下,溪河水淺處,則要等到漲水的時候,讓水把木材運到指定的地點。因此,河流和溪流又被稱之為“水路”。舊時,農村建房,都是把溪河置于房屋的前面,而忌諱把溪河置于溪河的後面。
為什麼舊時農村忌諱道路從屋後通過,溪河置于溪河的後面呢?在風水上,一般把這種房屋的選擇稱之為“逆勢”,比如,農村的房屋修建,講究房屋後面為玄武,要高而安穩,稱之為“靠山”,如果房屋後面有道路,等于把“靠山”和房屋分割開,房屋失去了“靠山”,就使住宅顯得失去了安全感。
打個比個,在農村平時找一個地方休息時,人們習慣性地找一個有靠背的地方坐下來,有靠背椅更好,沒有靠背椅,有牆壁靠牆壁,有大樹靠大樹,有大石頭靠大石頭等,總覺得後背靠住這些坐在那裡要安穩一些。如果你坐在一個地方休息,有一個陌生在你前面晃來晃去,心裡無非比較煩,安全感還是有的。但如果這個陌生人站在你後面,或者在你後面轉來轉去,你肯定會覺得很不自在,不知這個人會幹出什麼事來。人在你前面轉,你可以随時注意他的動向,全安感要強一些,而在你後面站着或轉悠,你比較難注意到他的動向,安全感肯定要差一些。
事實上,農村建房把道理放在房屋前面,還是放在房屋後面,其中的道理也有類似之處。
同樣的道理,如果房屋後面為溪河,房屋既沒有“靠山”,且屋後的地勢比屋前的地勢要低,前高後低,被認為是“逆勢”建房,認為不吉利。有水從房屋後流過,民間認為稱“鯉魚洗背”,或者“洗龍背”,不聚财,隻能讓家财流出。這些風水術上的說法,且不去管,事實上,這樣的房屋,在人看來讓人沒有安全感。
這裡也打個比方,兩個人坐在深水河邊坎上,一個人是面對河水站着,另一個人是背對河水站着,哪個人站着的方式安全感強一些呢?不用說,肯定是面對河水站着的那個人安全感要強一些。面對河水站着,失足掉入河裡的可能性要小一些,而背對河水站着的那個人,一不留神退一步,就會失足掉入河裡。
舊時,農村建房時,忌諱房屋後面有溪河,人們的心理作用與這個比方類似,主要是覺得沒有安全感。
舊時,民居的選址強調一定要“順勢”,而不能是“逆勢”。這裡既有要順應自然環境,也要适宜人們安穩和安全的普遍心理。在農村有山有水的地方,人們都認為“依山傍山”而建的房屋是最理想的,這裡的“依山”就是房屋背後靠着山,覺得心理安穩,“傍水”就是房屋前有水繞過,既居住環境風光優美,又有安全感。
3、“千金難買向南樓”的意思我國傳統民居,以主屋(正屋)為軸心,不管是北方的四合院格局,還是南方山區的手推車格局、凹字型格局、品字型格局,以及獨棟房屋中的吊腳樓等等,都是以坐北朝南的朝向為最佳。
坐北朝南的特點,冬暖夏涼,冬天嚴寒的時候,可以避免北東和西北風直吹,利于躲避寒風,而夏天炎熱的時候,房屋可以在早晨避免“當東曬”,下午可以避免“當西曬”,也就是說上午和下午可以避免東西陽光直接照射入室内,有利人的身體健康。因此,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北方平原地區的農村,不管是傳統民居建築的主屋,還是新式建築的主屋,絕大多數都是坐北朝南。
那為什麼又說“千金難買向南樓”呢?其實這句話就是強調“向南樓”與其他朝向的房屋相比,是朝向最好的房子,在農村未必真有人去出價千裡買這種房屋,也沒有必要買,自己可以修建。除非要住到城鎮裡去,城鎮因街道規劃原因,不管是舊時,還是現在,有很大一部分無法建成“向南樓”。城鎮的臨街房屋,首先考慮的是商鋪,其次才是居民房。
這是過去農村俗語中習慣使用誇張手法,以強調某事物的重要性,類似“千金難買向南樓”的句子有不少。比如“千金難買蛇猴配”、“千金難買子時命”、“千金難買牛回頭”、“千金難買老來瘦”等,凡是認為特别好的東西或者事情,都要用“千金難買”的誇張說法,但并非一定要花千金去買,且一貨難求,隻是形容很難得到。
其實,不僅在城裡“向南樓”好賣,難買,主要是這種房屋數量相對比較少。我國山區農村,以及南方水鄉,能根據地理條件,建一座“向南樓”,是别人最羨慕的事。由于山區地形地貌非常複雜,大多數的房屋都是依當地的地勢而建,那就不一定是“向南樓”了。人們知道“向南樓”非常好,但就是沒有這種地方,建不了。原因是這些地方能找到一個坐北朝南的宅基地非常困難。有些山區,不僅找建“向南樓”的宅基地比較困難,就是找一個其它朝向的宅基地也不容易,要挖山填溝,工程量很大。因此,這些地方能找一個适合,相對來說“風水”比較好的地方建房,就心滿意足了,哪裡還有心思去奢望“向南樓”。
比如說,在我國古代傳統陰陽學中,人們普遍認為坐南朝北的房屋、坐東朝西的房屋是比較差的房屋。陰陽學上有諸多比較難聽的說法,然而,這隻是不同地方的不同說法而已,或者說,隻是陰陽理論上的說法而已。在現實之中,這兩類朝向的房屋,不管是過去的農村還是現在的農村,為數不少。
舉兩個實例:湖南韶山偉人故居就是坐南朝北,這地方應該有很多人到參觀過,比較熟悉;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林伯渠,他出生于湖南安福(今常德臨澧縣)涼水井村,他的故居則是坐東朝西,是他祖父在四川做清朝末年知縣的時候修建的。
總的來說,“千金難買向南樓”講得是我國民居建築中的一種傳統理念,以坐北朝南居住最為舒适。有條件的地方當然修建這種朝向的房屋最好,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但是,沒有條件的地方,也不可苛求,隻要居住的地方安全、舒适、愉悅就是最好的風水之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
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