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記錄我和媽媽相遇的日子

記錄我和媽媽相遇的日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5 21:05:12

文丨柳青

影片《媽媽!》最後,是一格呼籲關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字幕,不過這并非是一部主要關注疾病的電影,它所呈現的「母女」關系比疾病更為觸目驚心。

記錄我和媽媽相遇的日子(推薦給所有母親和姐妹)1

《媽媽!》

阿茲海默症的症狀不限于大腦退化、失智、記憶錯亂,病人最深的痛苦來自時間感的喪失,生命的感知陷入混亂的時序,弗洛萊恩·澤勒的劇作《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就是對「迷失的病人」内心世界的探索。

《媽媽!》也涉及了阿茲海默患者所遭遇的時間秩序的崩潰,但這種線性時間的失效和倒錯,更多是扭轉了主角馮濟真和母親的相處方式。在她患病前,她和母親之間,她是照顧者,母親是身心依賴她的「老小孩」。

記錄我和媽媽相遇的日子(推薦給所有母親和姐妹)2

疾病颠覆了母女關系中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的角色,85歲的母親和65歲的女兒「回歸」了60年前的相處方式,母親再次成為全心全意的照顧者,女兒因為患病重回青春期,甚至是童年。她們,成了「困在時間裡的母女」。

母女,特别是無法擺脫不在場父親影響的母女關系,這是近年來導演楊荔鈉持續探讨的主題。

記錄我和媽媽相遇的日子(推薦給所有母親和姐妹)3

多年前,楊荔鈉拍過一部紀錄片叫《家庭錄影帶》,看似平靜的家庭生活裡深埋着不允許被刺探的秘密。《媽媽!》的前三分之一的段落,也就是女兒馮濟真确診阿茲海默症之前的部分,也可以看作是一部精緻版、高知版的《家庭錄影帶》。

女兒65歲,是退休的大學理科老師。母親85歲,是已逝考古學家的太太。父親顯然去世多年,很可能是非正常死亡,是這個家裡諱莫如深的秘密。

記錄我和媽媽相遇的日子(推薦給所有母親和姐妹)4

雖然有些年紀、但手腳利索的女兒事無巨細地照顧年事已高的老母親,這看起來是司空見慣的日常。80多歲的老太太有古怪的執拗,細緻到早餐食譜的秩序,哪一天吃魚排哪一天吃牛排,魚肉配紅茶,牛肉配咖啡,要嚴謹對應,就像秩序敏感期的孩子。這不意外,要不民間怎麼總說老人越活越小,都是「老小孩」。

母女之間的交流,有平和的時候,更多是别扭的,面對面時各自「不響」,轉身在醒目的地方貼字條互相提醒或抗議。這或可理解為高知家庭内部的驕傲和克制,連沖突都是安靜的、冷的。

但這對母女細水長流的日常,又總有些不日常的地方。女兒65歲了,仍然是「父親的女兒」「母親的女兒」,她從未離開自己的原生家庭。

記錄我和媽媽相遇的日子(推薦給所有母親和姐妹)5

也許在她退休前,課堂是她自己的一方獨立小世界。而退休後,「女兒」成了她唯一的角色,她不僅照顧母親,還要整理父親的考古日記。她的生命,投入于實際層面照顧母親的生命,以及象征層面延續父親的「生命」——他未完成的學術成果。

馮濟真和母親為她父親過忌日,是個高度象征的場面:無論是1954年還是2014年,她始終是父親的小女兒,母親無法忘懷父親,女兒無法離開這個家庭,無法成為「不是任何人女兒」的獨立女子,她被固定在女兒的身份裡。

之後,阿茲海默症讓她無力繼續照顧母親,但疾病使得她更深地固定于「女兒」的身份。

記錄我和媽媽相遇的日子(推薦給所有母親和姐妹)6

馮濟真意識到疾病的不可逆轉,極度理性地安排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時,一度試圖把母親安頓進一家養老院,然而當時尚不知情的母親質問她:你這是懲罰?還是遺棄?在母親看來,母女之間的主動分離,或者是懲罰,或者是遺棄。

所以在她得知女兒的病情後,她一瞬間從刁蠻任性的老小孩變成「護崽的母狼」,以85歲的高齡親曆親為地照顧一個65歲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她的女兒。

阿茲海默症對知識分子的折磨是殘酷的,随着病情加劇,他們無法避免地喪失對自我意識的控制,從無法組織出想表達的内容,到提筆忘詞,直到退化成寫不出哪怕一個字,甚至拿不起筆。《媽媽!》委婉地涉及了這部分内容,馮濟真的認知模糊以後,她以為母親仍住在養老院,試圖給母親寫信,可展開信紙一片空白。

記錄我和媽媽相遇的日子(推薦給所有母親和姐妹)7

然而影片的重點繞開了疾病造成的「退化」給主角内心世界造成的困擾,轉以外部視角窺看,疾病沖垮了她在生活中維護的一絲不苟的理性,制造了一場遲到太久的青春期。

她在暴雨裡舞蹈、觀察花葉生長,在午夜戴着新娘頭紗回兒時舊宅,她的因病退化的「症狀」,竟仿佛是重拾她在愧疚中錯失的童年和少女時期。

她在年幼時因為無知,間接造成父親死亡的悲劇,出于贖罪的心理,她割舍了一切,停留在女兒的身份裡,照顧母親,整理父親未完成的工作。疾病,讓很久以前就過早成熟,又多年壓抑的女兒,重新成為嬌縱的小女兒,盡管她已經65歲了。

記錄我和媽媽相遇的日子(推薦給所有母親和姐妹)8

因為一個早已不在場的父親,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成為了孤島。這種無法擺脫父親的影響又極度排他的母女關系,在楊荔鈉的電影裡不是第一次出現。

《春潮》被世俗的煙塵環繞,金燕玲扮演的母親深恨丈夫風流,這恨意扭曲了她的心志,但她仍是任勞任怨、大包大攬的母親;郝蕾扮演的女兒不能接受母親對父親持久的恨,她無法忘懷父親的溫柔,與母親心有罅隙,又做不到經濟獨立,不得不受着母親在生活和育兒方面給與的持續援助。

缺席的父親左右了母女之間的情感流動,當然,如果沒有父親,母女或母子都不可能存在,在生物學上,有了「父親」才有「親子」。母親和女兒之間,因為血緣而維持着一種骨肉撕扯的痛苦羁絆,無法分離出關愛和控制、親密和恨意。

記錄我和媽媽相遇的日子(推薦給所有母親和姐妹)9

《春潮》

《媽媽!》緩和了《春潮》粗粝的質感,也許是因為知識分子的主角們多些隐忍,講究體面,明面上極少粗俗的争吵。存在于馮濟真和她母親記憶裡的父親,甚至可說是完美的,一個謙謙君子式的理想文人,對父親的緬懷,成為母女的共識而非分歧。但《媽媽!》和《春潮》兩段的母女關系,沒有本質區别。

在《春潮》裡,面對病倒的母親,女兒終于面臨承擔「母職」。至于《媽媽!》,女兒為了悔罪,和母親置換了身份,像母親照顧孩子那樣照顧媽媽,而她被疾病擊倒後,她和母親之間完成了詭異的歸位,高齡的母親重新照顧一個上了年紀的「孩子」,在這種流動的母女關系裡,循環着照顧和被照顧的模式。疾病甚至成為一種濾鏡,過濾了一個悲涼又隐秘的事實:

記錄我和媽媽相遇的日子(推薦給所有母親和姐妹)10

《媽媽!》

這對母女輪換着行使「護崽母獸」的母職時,母親和女兒或者是遮風避雨的照顧者,或者是被偏愛的、肆無忌憚的被照顧者,她們在這兩個端點之間滑動,而健全獨立的「成年」是缺席的。

《媽媽!》結束于90歲的母親帶着70歲的女兒住進了福利院。屏退了一切社會關系的她們在呼嘯的海浪聲中相擁,女兒依傍在母親的懷裡,就好像她們之間的臍帶尚未被剪斷。楊荔鈉在導演闡述裡寫道:臍帶被剪斷的那一刻,不是分離而是母子命運連接的開始。

這句話是甜蜜的誓言,卻不可避免地帶着悚然的包袱。

記錄我和媽媽相遇的日子(推薦給所有母親和姐妹)11

相比于馮濟真和母親之間沉重的深情,她和萍水相逢的周夏之間,倒像是整部影片漏進一絲松快的風——未能在生物學或社會學意義上做過母親的馮濟真,出于溫柔的善意,給了周夏點到為止的照拂,險些失足的女孩,抓住了關鍵時刻遞給她的救命稻草,日後還以舉重若輕的回報。

「母女」之間,也不是必以羁絆為句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