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節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戲谑和反諷的娛樂和狂歡活動,這種娛樂活動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羅馬農神節的時候,就提到這個節日有選舉“酒鬼皇帝”的習俗。
羅馬人在那一天選舉一個“農神節皇帝”,對此人進行各種戲谑和捉弄,這種習俗在中世紀就有流傳,可能正是愚人節惡作劇的前身。不過中世紀的人們并不像羅馬人那樣在農神節狂歡,也不像今天在四月一日惡作劇,事實上他們會把大部分有宗教遊行和狂歡的日子都過成“愚人節”。
歐洲中世紀的“酒鬼皇帝”
中世紀并不是人們理想當中的美好時代,雖然很多人為中世紀也沒那麼黑暗,但是不得不承認中世紀在很多方面都落後于古希臘羅馬時代和之後的文藝複興時代。
中世紀的農業生産比較落後,農民們即便在豐收的季節也有可能餓肚子,更别提無處不在的瘟疫、戰争、饑荒和死亡了,就是教會宣傳的美好來世也無法根除當下的痛苦。人們用來面對不幸的方法之一是戲谑和反諷。在一部中世紀的詩歌集《布蘭詩歌》當中,留下了這樣的詩句:
六百個大子怎夠開銷,
肆無忌憚毫無節制。
我們都是極樂的酒鬼
任人去辱罵
我們早已一貧如洗。
中世紀的娛樂生活
畢竟,面對再多的不幸,生活都要繼續下去,古羅馬人如此,中世紀的人們也是如此。
在今人看來嚴肅和強硬的中世紀教會不但沒有鎮壓這一娛樂活動,反而對此類活動比較支持和鼓勵,甚至很多領主和教會人士會主動與他們的臣民們一起從事這種娛樂。
二 形形色色的愚人節法國的愚人節在中世紀比較出名,很多人甚至相信愚人節就是起源于法國。在這些愚人活動當中,平日裡高高在上的領主和嚴肅的修士們都要和平民一起參與。就比如選舉“愚人國王”,無論是平民,貴族還是修士們都可以參加,參加者對選舉出來的“愚人國王”各種惡搞和戲弄。
中世紀的這一類惡作劇多半和宗教有關系,比如他們會讓當選者騎着驢子遊行(因為驢子曾是耶稣的坐騎);如果是女人當選,他們就讓女人抱着一個孩子,這顯然是在模仿聖母瑪利亞抱着耶稣。雖然是模仿耶稣和聖母瑪利亞,可這樣的場景發生在愚人節,就完全不是神聖和莊嚴的,狂歡的人們簇擁着他們的“耶稣”和“瑪利亞”,在全城大遊行,載歌載舞,縱情飲酒,不少人還會在遊行隊伍經過的時候學驢叫,全城上下都充滿着快樂的空氣。
平日裡,婦女和兒童是不能參加公共活動的,主教和貴族們顯然也不會和老百姓混在一起,而耶稣和聖母瑪利亞都會被惡搞,可見對于中世紀的人們來說,愚人節就是一個專門與各種日常禁忌作對的節日,是平民們發洩對于日常生活不滿的一個窗口,更是中世紀唯一能夠将全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們都能聯系起來的節慶。
中世紀平民狂歡的場景
看到這樣不虔誠的場景,教會當然是不開心的,可是愚人節太好玩了,很多教會人士都樂在其中。1394年,法國試圖禁止這類不虔誠的娛樂活動,結果遭到從貴族到教會再到平民百姓的一緻抗議,連一些教會人士都支持愚人節,聲稱人們的笑聲正是虔誠的體現,笑得越大聲表明越虔誠。還有的教士則認為,适當的娛樂并不會妨礙人們的虔誠,他們經常引用聖徒約翰的一句名言,“一直繃着的弓容易斷”。
當然,我們也可以猜得到,其實低級教士是更喜歡參加愚人節的,在有的地方,愚人節并不是扮演國王或是耶稣和瑪利亞,而是選舉“愚人教皇”或是“愚人主教”。不過被惡搞的主教大人們也并不會生氣,據說一位主教在去世之前還專門指示旁人,把自己的主教袍留給愚人節用。由于在中世紀絕大多數節日都有宗教人士參加,所以其實在絕大多數的中世紀愚人節當中,教士們都是狂歡的主力。
一個當選為“愚人主教”的男孩
不僅是教士們喜歡愚人節,貴族們也熱愛愚人節,甚至很多國王都熱愛愚人節,在這方面比較有名的比如法國國王亨利三世。隻要有這樣的活動,亨利三世就會帶着一幫随從們到街上去狂歡,經常徹夜不歸。亨利三世的時候已經是十六世紀晚期,教會對愚人節的态度也變得越來越嚴厲,很多教士們都公開批評亨利三世的做法,國王的回應是讓這些人都去參加愚人節。
不過當時的氛圍和中世紀已經有了很大不同,中世紀那種貴族和平民們互相取樂的場景已經很難看到,尤其是亨利三世這麼一個任性的國王,就更是隻準他捉弄别人,不能讓别人捉弄他。
在他出現的場合就隻準他戴面具,其他人戴面具都會被他拿掉,這樣表明隻有他擁有惡搞别人的權力。他經常沖進一堆狂歡的人群當中,摘掉人們的帽子和面具,如果有人被他沖倒或是掉進了水裡,他就更開心了。雖說亨利三世的玩法太過于自私,可是在他死後,愚人節就因為在法國就沒什麼人撐腰而迅速衰落了。
熱衷愚人節的亨利三世
俄國地處歐洲的邊地,愚人節衰落的速度要比歐洲其他地方慢,所以到了18世紀,著名的俄國沙皇彼得一世也是一位愚人節的熱愛者。俄國人的玩法和歐洲其他地方差不多,也是選舉一位“愚人教皇”,不過和歐洲其他地方不一樣的是,“愚人教皇”并不是取樂的對象,人們會在“愚人教皇”的率領下大鬧全城,無論要去誰家搗亂都不能拒絕。
彼得不像亨利三世那麼霸道,如果别人當上了“愚人教皇”,他也乖乖的服從命令。如果輪到彼得自己當選了,他就把自己惡作劇天賦展現出來。
有一次他當上“愚人教皇”之後,就下令讓自己的一對臣民結婚,然後不由分說把這一男一女關進一個屋子裡洞房。你以為接下來會是好事的話,那就是你太不懂愚人節精神了。彼得和其他人會躲在門後面偷看,然後撞開大門,把新郎抓出來裝進一個酒桶扔進了涅瓦河(最後被人救上來了)。
俄國沙皇彼得一世
彼得死後,來自歐洲的宮廷文化成為俄國精英文化的主流,民間的愚人節文化迅速失落。
三 愚人節的衰落對愚人娛樂首先發起攻擊的是宗教勢力,在宗教改革時期興起的很多宗教思潮都是反對娛樂活動,比如加爾文宗和英國的清教。他們将這一類娛樂活動視為不道德的,認為正是這類娛樂活動導緻了天主教的腐敗堕落。比如人稱“日内瓦教皇”的宗教改革家加爾文,在他的治理下,唱歌喝酒彈鋼琴都是不道德的,更何況胡鬧的愚人節。
宗教改革先驅加爾文
有趣的是,在天主教的圈子裡面,愚人娛樂活動也遭到歧視,這個原因稍微有點複雜。因為宗教改革時期,形形色色的宗教改革者們都批評天主教的腐化堕落,說天主教受到了異教傳統的影響。于是在1562年,天主教會召開了一次教義整頓大會來讨論這個問題,這就是著名的第二十二次塔倫特會議。讨論的結論是天主教要重新進行整頓,不能給宗教改革派留把柄,尤其是教士們要以身作則,杜絕一切形式的不道德娛樂活動。
換言之,正是為了顯示自己比新教更“虔誠”,更“正統”,天主教會才開始了自我淨化。自此之後,整個天主教世界範圍内也開始反對愚人娛樂活動,愚人節選舉,開玩笑和惡作劇都被命令禁止了。
塔倫特大會,天主教正式發布愚人節禁令
到了啟蒙時代,啟蒙運動的一個主題就是批評中世紀的教會和迷信,可是這并沒有帶來愚人娛樂活動的複興。相反,啟蒙時代的一個主題是“理性”,要求人們自律,以健全的理性來指導人生。這樣一來,戲谑,反諷和惡作劇的愚人娛樂在啟蒙時代及之後的人們看來就顯得十分低俗和下流。于是,愚人娛樂這種起源于中世紀民間的娛樂活動,居然同時遭到了宗教改革勢力,天主教保守勢力和啟蒙勢力這好幾股思潮的同時反對而衰落了。
啟蒙時代的沙龍活動
然而,愚人活動并沒有就此消失。事實上,教會,宗教改革者和啟蒙主義者對愚人節的拒絕實際上是整個精英階層與平民之間在娛樂方式上的分化。由于對愚人節的不斷污名化,貴族精英和知識分子都漸漸覺得這類愚人惡作劇都是下層老百姓上不得台面的娛樂活動,他們作為紳士和體面人,應當去追求更高尚更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和老百姓混在一塊兒。中世紀那種平民和貴族,修士們一起參加的,打破階級差别的愚人狂歡活動就逐漸消失了。
精英們熱衷于那些可以展現他們身份的娛樂活動,比如沙龍,歌劇,賽馬。從此,愚人節就逐漸成為平民百姓之間互相開玩笑的節日了。
維多利亞時代的精英們熱衷于賽馬這種平民難以參加的娛樂活動
愚人節在近代的衰落并不僅僅是教會的打壓,也是因為傳統的社會等級制度正在瓦解。如果說中世紀的人們因為等級制度無法逾越而需要一個打破階級壁壘的狂歡的話,近代卻因為給人們提供了上升渠道而提供了一種新文化:精英們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中産階級開始模仿上層社會的生活方式,有意識的和下層民衆疏遠。
如果說中世紀的人們因為無望而狂歡,今天的我們卻因為希望而焦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