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詠先生。祖籍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相傳老妪也能聽懂。與元稹常唱和,世稱“元白”。有《白氏長慶集》。
《賦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貞元三年(787),白居易時年十六歲,詩是應考習作。按科場考試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賦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
這首詩把“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前後呼應、構思巧妙,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了送别友人時的依依惜别之情。
首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一開頭就破題。“離離”,形容密集,一叢接着一叢;“原”,就是古原。野草是一年生植物,秋枯春榮,所以說“一歲一枯榮”。季節在交替,榮枯在循環,這種明白曉暢的語言,大約是在采取比興的手法吧。
颔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它承接“枯榮”而來,寫出一種生生不已、頑強不屈的精神。秋風蕭瑟,野草枯黃,被火一燒,仿佛死絕,然而第二年春風一吹,去年燒過的地面上,又生出一層嫩芽,一下子鋪滿了原野。年年如此,可見燒是燒不盡的。熱情歌頌了野草堅韌不拔、頑強抗争的蓬勃生命活力,饒有氣勢,飽含哲理,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
頸聯“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繼續寫“古原草”,但已引出“送别”題意。那“古道”,“荒城”,不正是行人要經過的地方嗎?“遠芳侵古道”,是春草的蔓延;“晴翠接荒城”,是綠野的廣闊。古道、荒城正說明古原的古,遠芳、晴翠則是眼中的風光。一古一今的對比,把人事代謝同自然現象連接起來,增添了送别的惆怅心情。
尾聯“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詩的末了,才明确點出送别。《楚辭·招隐》有雲:“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一般泛指貴族的後代,這裡當然就是詩人要送别的朋友。“萋萋”,是草長得很茂盛的樣子。用在這裡十分傳神貼切,今天送别好友,就連這萋萋芳草,也好像充滿了離别之情呢。
全詩章法細密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寫景抒情水乳交融,字字含真情,語語有餘味,是“賦得體”中的絕唱。“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二句更是傳誦千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