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夏天到了,
進行戶外活動的人越來越多,
大家出行時多會選擇樹木、
草叢較多的陰涼處躲避太陽,
但在外遊玩或者進行農耕的戶外活動時
要警惕一種可以緻病甚至危及生命的動物——
蜱蟲。
(資料片)
近期,濟南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員前往長清區六裡村、石窩村、東菜園村等村莊、山坡、農田、林地等區域及園博園景區開展了病媒生物密度監測工作,并對監測區域動物染蜱情況進行了調查。監測發現蜱蟲高發,提醒大家防範。
濟南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與病媒生物防制所王東表示,調查發現,監測現場蠅類密度可達20-30隻/籠∙日,鼠迹5處/千米。監測區域農村外環境蜱蟲的平均密度約為1.35隻/米,山坡蜱蟲密度可高達12.6隻/米;宿主動物中,羊隻帶蜱指數9隻/隻,家犬帶蜱指數3隻/隻,家禽暫未發現有蜱蟲寄生。
據介紹,蜱又稱壁虱或扁虱,俗稱草爬子、八腳子、狗豆子,是一類專性寄生的節肢動物,屬于節肢動物門蛛形綱蜱螨目、蜱總科,分硬蜱科和軟蜱科。全世界蜱類已知1000多種(硬蜱科800多種,軟蜱科150多種),我國已知蜱類120多種(硬蜱科110多種,軟蜱科10餘種)。
蜱蟲為什麼被稱作“奪命蟲”?
每年四五月,都是蜱蟲咬傷的高發期。蜱類叮咬宿主吸血,叮咬吸血時多無痛感,故不易被發現。宿主皮膚傷口産生反應,引起水腫、發炎,甚至形成潰瘍。有些蜱的唾液腺中含有麻痹神經的毒素,使人畜或其他動物宿主肌肉麻痹,嚴重時可引起宿主癱瘓,稱為“蜱癱瘓症”。
此外,蜱還能傳播許多病毒、螺旋體、立克次體、細菌、原生動物等病原體,引起發熱伴血小闆減少綜合征、萊姆病、森林腦炎、巴貝斯蟲病、無形體病、野兔熱等多種疾病。
蜱蟲叮咬人後會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細胞,發熱伴白細胞、血小闆減少和多髒器功能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故蜱蟲也有着“奪命蟲”的别稱。
2010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将此症候群命名為“發熱伴血小闆減少綜合征”。
王東說,蜱為不完全變态,整個發育過程分卵,幼蟲、若蟲、成蟲4個階段。因為硬蜱的生活史中有更換宿主的現象,所以硬蜱對蜱傳疾病的流行具有更重要的意義。蜱蟲吸血時多叮咬宿主皮膚較薄、不易被搔到的部位,吸飽血後身體迅速膨脹,體積可擴大幾十倍。
蜱蟲叮咬危及生命,濟南曾有人被咬後身亡——
2018年7月,在濟南曆城區港溝街道辦桃科村,一名老人因被蜱蟲叮咬身亡。7月13日,老人突然感覺乏力、腰疼,去村内的衛生所查看後并未查出病因,轉往市區的醫院進行治療。在确診為蜱蟲病後,老人第二天就轉入市傳染病醫院,接受更專業治療。但經過多天搶救,7月21日,她仍不幸離世。據了解,老人所得的疾病,是由蜱蟲叮咬引起的“發熱伴血小闆減少綜合征”,這種病導緻其多個髒器的衰竭。
濟南市疾控中心特别提醒
在野外活動或作業時,盡量穿淺色、光滑的衣服,着長袖、長褲、戴帽,紮緊袖口、褲口,外露皮膚塗抹驅避劑,防蜱侵入;避免在蜱蟲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卧、露營,通過有蜱的地區應疾步快走而不作停留;離開時應相互檢查身體和衣物是否有蜱叮咬或附着,仔細查看寵物是否染蜱,返回家中及時洗澡并更換衣物。
“一旦發現蜱蟲叮入皮膚,不要生拉硬拽,應及時求醫取出,做局部消毒處理,并随時觀察身體狀況。”王東說,一旦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潰爛或紅斑等症狀,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并告知蜱叮咬史,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