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推進稭稈禁燒?種了20多年玉米的吉林長春農安縣濱河鄉農民邵才君,改掉了焚燒玉米稭稈的“老傳統”今年秋收後,稭稈專業合作社的打包機直接開進邵才君的地塊,把稭稈卷成一個個圓柱形的稭稈包,再送到熱電廠、飼料加工廠等地,變廢為寶,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持續推進稭稈禁燒?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種了20多年玉米的吉林長春農安縣濱河鄉農民邵才君,改掉了焚燒玉米稭稈的“老傳統”。今年秋收後,稭稈專業合作社的打包機直接開進邵才君的地塊,把稭稈卷成一個個圓柱形的稭稈包,再送到熱電廠、飼料加工廠等地,變廢為寶。
早些年,邵才君和鄰居習慣在秋收後點上一把火,燒掉稭稈,再平整土地進行耕種。但近年來,長春市出台稭稈全域禁燒政策。種了100畝玉米的邵才君每年要雇人把稭稈運出田地,需要花4000多元。
今年秋收時,為了更好地推廣稭稈禁燒和離田政策,農安縣成立了由政府部門主導的稭稈打包協會,整合了當地40家種植合作社的200多台圓包稭稈打包機,進行稭稈離田,每噸稭稈可補貼合作社50元。有了這個政策,邵才君不用再自己花錢處理稭稈。他說,等到開春深松土地後,再把土壤旋轉打碎後即可耕種。
據了解,今年農安縣玉米種植面積達518萬畝,通過市場化運作,離田的玉米稭稈分别進行了飼料化和能源化利用,還有一部分直接還田。
今年,長春市按照“全域禁燒、全時段禁燒、全面禁燒”和“疏堵結合”的要求,在全市範圍内實施嚴格的稭稈禁燒管控、網格化管理,做到網格内的耕地“塊塊有人管、監管無盲區”。同時,長春市還強化信息化監管手段,通過衛星遙感和視頻監控,及時發現稭稈火點、撲滅火點。
在推行嚴格的全域禁燒管控的同時,長春各地通過稭稈的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稭稈還田等途徑,有效提升了稭稈綜合利用率,實現了稭稈從“偷偷燒”到“舍不得燒”。值得一提的是,長春的稭稈還田保護性耕作面積逐年擴大,今年已擴大至1000多萬畝,稭稈成了天然肥料。
今年入冬後,長春市九台區紀家街道鳳财農機合作社的玉米稭稈,仍然平鋪在農田裡,等到明年春天,合作社将直接進行稭稈還田保護性耕作。該合作社采用稭稈還田保護性耕作已有多年,現已從最初的15畝擴大至6000畝。該合作社負責人張鳳财介紹,稭稈還田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和水分,農作物抗倒伏和病蟲害能力也更強。
在長春市雙陽區,供熱公司和生物質電廠則成了離田稭稈的主要吸納處,企業把稭稈壓制成小塊後可用來供暖。此外,雙陽區還在養殖點推廣實施稭稈的青儲和黃儲,既節約養殖成本,又能實現稭稈“變肉”“變現”。
玉米稭稈得到有效處理和利用的同時,長春的水稻稭稈更是成了“香饽饽”。在長春榆樹市青山鄉,農戶的水稻稭稈可打包出口到日本。在秋收時,農戶會把水稻稭稈運至當地的水稻稭稈回收點,每噸稭稈可以賣到320-360元不等。當地農民粗算了一筆賬,1公頃水稻可以産出4-5噸水稻稭稈,賣稭稈的收益可與1公頃土地所需的種子、化肥和農藥費用相抵。
長春朝日國際經貿合作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稻草稭稈出口和飼料加工的企業。成立近4年來,該企業的水稻稭稈回收量翻了8倍多。該公司總經理車作寬介紹,公司剛成立時還要請政府相關部門幫忙,向村民介紹和推廣稭稈回收,現在村民積極主動地将稭稈送過來,“稻草出口不僅能緩解春耕時農民處理稻草的壓力,還可以為企業和農民增加收入,一舉多得”。
在長春,像這樣回收和利用稭稈的企業與日俱增。長春通過招商引資、減免稅收等措施,支持稭稈綜合利用龍頭企業、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據了解,中韓長春示範區稭稈綜合利用産業園正在建設中,稭稈制闆、稭稈餐具、稭稈包裝、稭稈編織物等産業也在長春悄然興起。
目前,長春稭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由環保、農業農村、畜牧等多部門參與協作。作為牽頭部門,長春生态環境局表示,要把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中,加快稭稈綜合利用的步伐,讓稭稈全域禁燒不再是難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培蓮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 中國青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